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向競爭對手借力氣

以創意為決勝點的21世紀中,創新好像高不可測。其實,週遭能有許多激發創意的點子,尤其,要懂得向你的對手「借力」。


書名:借用創意,你最快出人頭地
作者:大衛.墨瑞(David Murray)
譯者:林麗冠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0/08/03
裝訂:平裝





《財富》(Fourtune)雜誌曾對美國頂尖ceo做過一項意見調查,結果「創新」被列為組織主要的優先考量。管理大師湯姆‧畢德士(Tom Peters)也說:「共識已經浮現:創新必須成為大多數公司的『主要工作內容』。」

在《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一書中,作者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用電影劇本的譬喻來解釋人類經濟發展:他說,第一幕是農業時代,主角是農夫;第二幕從19世紀工業時代開始,主角是工廠工人;第三幕是資訊時代,主角是知識工作者,我們都在資訊時代長大,為了生存,必須大量蒐集和傳播資訊。但是到了21世紀,資訊已經變成了「商品」,我們處在即將變換布幕的瞬間,品克稱之為概念時代(Conceptual Age)



創新,新世紀工作技能

想要成為下一幕的主角,就得要有變身成為「創意工作者」的能耐,其中創意工作者的工作本質就是將從既有資訊的管理,轉為新資訊的創造!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從谷歌(Google)打上關鍵字搜尋,就能瞬間在幾秒中內跳出幾百萬筆資料。資訊的產出,已經不是難度,重點是,你要如何從茫茫網海中,挑出你要的素材,然後將其轉換成為新的東西。

對現在的創意工作者而言,必須得「創造」構想,而不是「消費」或「管理」構想。
誠如丹尼爾所說,人類經濟活動不斷變遷,從農業到工業時代,再到現在的資訊爆炸。以往的產品生命週期能夠以數十年作為單位,但現在卻以年、甚至月來衡量。

說到蘋果(Apple)這家2010年最佳風雲公司,截自2010年12月,蘋果因為推出iPad而站上320美元股價高峰。TIME雜誌讚其「神奇且革命性的發明」,蘋果因為推出創新mp3播放器─「iPod」,手機「iPhone」,甚至電腦也轉變成為輕薄易攜的平板電腦「iPad」紛紛對這三樣產品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執行長史蒂芬賈柏斯(Steve Jobs)也因此剛被選為近十年最佳CEO 。賈柏斯的創新泉源何在?

成熟的詩人剽竊

若能請到賈柏斯開堂創意的課,恐怕他會在偌大投影螢幕上投射出:「不成熟的詩人模仿;成熟的詩人剽竊。」(語出詩人艾略特T.S. Elliot)

  剽竊?真的?

  商業史上,借用創意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兩位吒叱風雲的比爾蓋茲(Bill Gate)和史蒂芬賈柏斯之間的戰爭。

  蘋果與微軟最先並不是競爭對手,而是合作夥伴。

  當年,微軟(Microsoft)正幫IBM撰寫程式軟體,而賈柏斯也找來比爾蓋茲為蘋果的麥金塔(Mac)開發軟體。在產品發布之前,賈柏斯把麥塔金拿給蓋茲看。在電影微軟英雄(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中,也演到這一幕:賈柏斯把電腦擺在比爾蓋茲前,還明令連滑鼠都不准碰。在賈柏斯理想狀態中,這個電腦將會是第一個使用滑鼠和圖形視窗介面的商業產品。但比爾蓋茲看出這項產品的潛能,回去之後,馬上開發下一代的MS-DOS作業系統。賈柏斯後來勃然大怒,馬上跟比爾蓋茲對簿公堂,但蘋果其實也是五十步笑百步。因為,麥塔金的概念其實原先是賈柏斯到全錄(Xerox)參觀時,「學習」過來的。

無獨有偶的,剛被時代(TIME)雜誌選為年度風雲人物的馬克左克柏(Mark Zuckerberg)在創立臉書(Facebook)成名後,也被指控竊用同校同學的原始概念。不過在電影社群網站(The Social Network)中,飾演馬克左克柏的演員在協調委員會中,大聲的反對這項指控,他說:「你們根本沒有創造facebook,因為有的話,你們早就『創立』了。」

創新終究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到最後,執行的速度才是到達成功的關鍵。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衛報評黑天鵝海報 娜塔莉波曼宣布訂婚喜訊

我在衛報(The Guardian)看到評電影黑天鵝(Black Swan)的文章,這篇文章很有趣,是針對在英國出現的四款黑天鵝海報作報導的。這樣一個觀察可以洋洋灑灑寫出一篇有趣的新聞,對比中國時報的黃姓記者跳出來評論置入性新聞,這樣作新聞報紙相較之下贏得多輕鬆,也對比台灣的媒體環境連塊輕鬆簡單的報導都不願意作,實在惡劣的過頭。

以下摘錄這位英國記者Paul Owen先生的報導,直接引用摘錄算有點拾人牙慧,但苦等黑天鵝上映的時候,也只能以此文略表安慰了。

這位記者先生很期待導演達倫 艾若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何許人也?他就是力挽狂瀾(The Wrestler)的導演,這部電影獲2009年奧斯卡兩項男女主角提名的電影,但是他說,最期待的還是能夠看到這部電影特別為電影重新製作的海報設計。

這幾張海報由LaBoca這家專門設計共產國家風格的公司製作,這邊有公司的網址,可以前去瞧瞧 。所謂的共產國家風是指20世紀早期,捷克、波蘭等國家的海報。

這張海報,天鵝的影子與女主角的形象逐漸疊上,天鵝上翅膀又有如女舞者的手姿,兩者巧妙的溶合在一起了。我還沒看到這部電影。據說是明年二月上映,這部電影講的是女舞伶爭奪角色的同時人性本質也逐漸變調。戲中戲裡有黑白天鵝角色,娜塔莉波曼想來是演純真無邪的白天鵝角色的,在被欲望吞噬之後,逐漸變得像邪惡的黑天鵝一樣。這幾張海報大玩影像遊戲,像是天鵝剪影,又像是人像剪影。誰是誰不是,最後讓妳分不出來,也許海報想要傳達的就是跟電影一樣的主旨。


這張是女主角與天鵝臉部的綜合,鮮血班的艷紅,像是象徵這部片的驚悚指數。畫面中央的紅色,可以看做天鵝的喙嘴,也能視做女主角的「血淚」(Blood Tear)。上頭的黑色,看做女主角為戲裡戴上的面具,也似乎可以認知為,她戴上面具飾演這部戲,到最後真假虛實卻怎麼也分不清了。


黑天鵝部份像是門板上的鑰匙孔,看這張海報就像從門縫裡窺探女主角的為舞蹈排演。她的舞步舞的激動,引起湖面漣洟連連。


最後這一幅,是我覺得最驚悚的一幅。
舞者半抽象,半真實的形體奔向角落,她的身體也像石化一樣動也不動的停在半空中,下半身還化做尖銳的刀柄。畫面破碎、緊張,尖銳,給人很大的不舒服感。她的臉部表情也著實嚇人,像是孟克的吶喊,朝向不知的某方尖叫,手臂高舉起,懸掛著。


這個設計公司的設計師Scot Bendall說了,好的電影海報能帶電影上天堂,而況海報用的是十足電影的元素:天鵝、芭蕾舞、相似的形狀、月亮、湖面,夜晚的景色...。他也舉出當下倫敦正舉辦的捷克波蘭海報展覽圖片,倫敦馬上就能有個藝術展,真讓人對豐富的文化內容眼紅。

                                              Prohobite Cinéphilia West in London ,2009

最後,黑天鵝的全球宣傳海報是定為這個的。

比起上述那些風格獨特的海報,我想片商的考量還是在票房。這張海報能強打出娜塔莉波曼,也能一眼看出來是以芭蕾舞為主題的電影。除了眼神,鼻子跟嘴部都被淡化了。這是好萊塢一向賣弄慣的優雅高貴的手法。




P.S.整理這篇的同時,娜塔莉波曼被報導,已經與同戲演出的33歲編舞家Benjamin Millepied訂婚,並且「有身」了。雖然是帶球結婚,但對方是十足的首席芭蕾舞者,而且娜塔莉波曼也已經到適婚年齡29歲摟。想看看當年的「終極追殺令」還如此稚嫩,轉瞬間就要帶球嫁人啦。


上圖均為娜塔莉波曼未婚夫 Benjamin Millepied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2010 Merry x'mas & 2011 Happy New Year


今天不能免俗的要祝上聖誕快樂的祝福。

我的慣例是會寄上親手寫的卡片給遠在各地的朋友們,平常msn丟一個訊息,就算在美國、歐洲都能瞬間收到,有了臉書之後,大家在同一個平台上,更快速了,交談也更頻繁。有時候想起國小時,跟筆友間的書信往來,那種在家門口、巷子間,探阿望的,對郵差重型摩托車引擎聲的敏感直逼潛水艇雷達。

比起電子媒介,傳統書信郵寄,更有份溫暖的手感溫度。

從買信紙,到拿起現在已經少拿起的筆桿,使用不同於鍵盤上打字的肌肉群,歪歪斜斜地寫出每一個字。電影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裡,湯姆挨著暗戀著的瑞奇,分析他的字跡,說人如其字,說瑞奇有點虛無奢華。

字跡,是你為人的真面目;能分享字跡的人,是最值得讓他看見真實自己的人吧?

再來是端想著信件的內容,對每個人,我都有特別的話想說。想這個人帶給我什麼樣的學習。有的朋友樂觀進取,看見她就想要端坐好,努力向上;有的朋友氣質非凡,說著拒絕人的話,也能讓人順服;有的好傢伙,對信仰虔誠,認真奉獻自我。

這些我都想跟她們說,謝謝她們讓我學習到真正的道理。

用日漸不習慣寫字的筆觸,寫下想法看法。然後到郵局裡去買已經日漸稀少的郵票,貼上所謂的郵吻,透過郵筒,到另一個人手裡。

耗時、耗日,卻因為這些耗費,更顯得珍貴。

這次卡片上的文字,是電影偷穿高跟鞋裡頭,飾演妹妹的卡麥蓉狄亞茲在姊姊的婚禮上,為其朗讀,獻給姊姊的。妹妹在電影中是一個到處惹麻煩,總要姊姊在後面為她擦屁股的頭痛人物,鞋子是姊姊的、衣服是姊姊的,到頭來,連姊姊的男友也一併不小心睡了。

然而,她在最後體驗了長大的責任感,也珍惜姊姊對她的愛護。詩句由艾德華‧依斯德林(Edward Estlin Cummings)所寫,有很美的押韻及節奏,也祝大家來年2011年新年快樂,過的豐收且愉悅!

I carry your heart with me   By Edward Estlin Cummings

I carry your heart with me (I carry it in my heart)
I am never without it
anywhere I go you go, my dear;
and whatever is done by only me is your doing,
my darling

I fear no fate
for you are my fate, my sweet
I want no world
for beautiful you are my world, my true
and it's you are whatever a moon has always meant
and whatever a sun will sing is you

here is the deepest secret nobody knows
here is the root of the root
and the bud of the bud
and the sky of the sky of a tree called life,
which grows higher than soul can hope or mind can hide
and this is the wonder that's keeping the stars apart

I carry your heart (I carry it in my heart)

   
我將你的心帶在身上    詩│艾德華‧依斯德林‧康明斯 Edward Estlin Cummings
   
我將你的心帶在身上
用我的心妥善收藏
未曾離棄(不論我身處何處,不論我做了什麼,親愛的,你我如影隨行)
未知命運有何畏懼,(因為你是我命定中的甜蜜)
花花世界焉有何奇, (有你的生命才有真理與美麗)

是你,讓日月星辰有了永恒光采的意義
儘管這是個深藏亙古的秘密
然而,
一番盤根錯結與天際綿延相互交織所成就的美麗人生,
卻早已經卓越昂揚,遠遠超過曾經的想望與刻意的謙藏。
這天賜的奇異恩典,付予繁天星斗與眾不同的晶透光芒

我將你的心帶在身上
用我的心妥善收藏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不要叫我妙麗─艾瑪華特森 Emma Watson

哈利波特小說我每本都看過,還能從第一集書名一口氣背到第七集。但電影卻不怎麼捧場。原因是,「拍的太像給小孩子看了」,第一集還能對巧克力蛙、魔仗、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嘖嘖稱奇,到了第二集,像宣揚美國獨立宣言般哈利波特的勇氣與冒險精神之外,就無他物。到了第三集,天狼星的無止盡逃亡,已經開始失去了耐心。

到了第四集,我根本沒勇氣上戲院看被改編的亂七八糟的火盃的考驗。

於是妙麗就在電影中逐漸成長,我也開始忘記聰慧過人的妙麗‧葛蘭傑的模樣。(吾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無人知)

直到第七集「死神的聖物」磅礡上演,視線越過矮個子永遠長不大的哈利波特,被飾演妙麗葛蘭傑的艾瑪華特森(Emma Watson)吸引住......。

哈利波特第一集:神秘的魔法石,2001年


艾瑪華特森(Emma Watson),1990出生於法國,牡羊座。父母兩人都是律師,從小住在法國直到5歲,6歲父母離異後,她就跟母親及弟弟搬到牛津同住。艾瑪從小就立定志向當演員,因此也在牛津大學附設的藝術表演學校「Stagecoach Theatre Arts」學習唱歌、跳舞、演戲。10歲時甚至演出「The Young Years and The Happy Prince」戲碼,在演出哈利波特電影系列之前,小愛瑪並無任何其他專業的演出經驗。

9歲開始,艾瑪順利獲選為哈利波特電影系列中的妙麗‧葛蘭傑──這個全球青少年都耳熟能詳的魔法學校資優生角色,並因為演出妙麗一角,已有1千9百萬英鎊身價(合約9億元新台幣)而且被英國百年老牌Burberry獲選為2009年秋冬代言人,Burberry期望能一洗老派形象,爭取到新一代年輕人注意力,當艾瑪華特森的經典風衣廣告高舉在各家精品百貨前,此舉顯然奏效,艾瑪華特森也在之後2010年續任Burberry春夏代言人。

(圖為Burberry2009年廣告,左為艾瑪華特森親弟弟艾力克斯華特森Alex Watson)






人正頭腦好
擁有經典英國美女特質的艾瑪華特森,令人驚訝的是,她並未因從小參與電影演出而荒廢學業。先後進入英國有名的「The Dragon School」、「Headington School」等獨立學校就讀。電影開拍之後,每天也要上5小時的課。在英國高考GCSE考試當中,十個科目拿了8個A+,2個A。

這樣的好成績足以讓她在名單上任意挑選世界上知名學府就讀,例如普林斯頓、哥倫比亞大學、劍橋聖三一學院、耶魯大學等等……。經過2008年一年的沉澱(國外俗稱Gap Year)。許多小報都在揣測她到底會選擇哪家學府就讀,艾瑪的宣佈也很有趣。維基百科像揭底謎曉的的寫:
「她(艾瑪華特森)先宣佈會在美國選擇唸文學院。因為演出電影的關係,她不像許多小孩一樣擁有精采的童年,而且美國大學只需要讀三年,相對而言比起英國大學更吸引艾瑪。」



(影片為12月TIME雜誌影音採訪艾瑪華特森,並回答10則網友問題。Script




超短髮   揮別妙麗角色
這則影片由同樣也是美女的TIME的助理責任編輯Radhika Jones訪問。影片中,艾瑪大方說出她即將在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念歷史,並且回答說,剪短已經留了10年的頭髮是為了與妙麗‧葛蘭傑這個角色說再見,朝向專業女演員的路線前進。

我認為艾瑪的決定很明智,華特森演出妙麗這個角色長達11年,連我在寫這篇網誌時幾度都禁不住稱她為妙麗,觀看IMDb的演出列表發現,她除了演出妙麗之外,最近一兩年也演出一齣BBC電視影集「Ballet Shoes」,以及,擔任動畫片「雙鼠記」(The Tale of Despereaux)的配音工作。



 

(圖為Ballet Shoes劇照)


以及即將在明年2011年上映的「My Week with Marilyn」中飾演與瑪麗蓮夢露相處一周的Lucy角色(現已進入後製階段)。這部原名亦為My Week with Marily,根據1957年瑪麗蓮夢露與勞倫斯奧麗佛演出的電影「遊龍戲鳳」(The Prince and the Showgirl)拍攝期間所發生的故事為基礎。瑪麗蓮夢露在英國拍攝電影時順道與當時的新婚丈夫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蜜月,但當米勒離開後,瑪麗蓮夢露與當時的工作人員,也是這本小說的作者歌林克拉克(Colin Clark)一起遊覽英倫風情,藉此排除好萊塢的例行工作以及演藝生涯壓力。本片預計2010年1月上映。

(圖為My Week with Marilyn 劇照)


成名早 幸也不幸 
艾瑪華特森自小就演出全球矚目的童書小說,成為所到之處都有人認識的明星。甚至,喜歡這類本的我,是看著愛瑪華特森長大的。

這對一個童星而言,是幸也不幸。幸的是,年輕即名利雙收,之後平步青雲的成功機率很大;但墊腳石也能成為絆腳石,許多童星如小鬼當家的麥考利•克金、長大後的廣末涼子,都因為年輕成名壓力過大而有心理龐大壓力。麥考利•克金甚至長大後吸毒酗酒樣樣來。童星也常因為第一部電影就成功,銀幕形象深植人心,之後作品難以再造盛世,只得鬱鬱而終。因此愛瑪華特森告別哈利波特的三人組妙麗葛蘭傑角色後的第一步是足關成敗的。


轉型能否成功? 
不過,在找這些資料的同時,我也看到這位年僅20歲的英國新秀女星野心勃勃的爆發力。

她的背後有專業經紀人公司掌舵,Emma Watson.net上更新出席的正式場合照片之多之豐富,專業的論壇,甚至,居然有Emma weekly 專刊!

圖為 1967年紅透英國半天邊的崔姬(Twiggy)     


 
圖為艾瑪華特森facebook檔案照


一口氣剪短的頭髮也像是找好算命師算好般的恰當,髮型仿效英國1970年代傳奇女模Twiggy,多種Time抓得剛剛好!揮別妙麗、配合Twiggy的16歲雙十年華、以及Twiggy在英國流行文化的標籤形像。第一步已經吹響號角。




艾瑪華特森此後也抓穩時尚路線,穿著名牌服飾,頂著豔裝出席名流派對,登上哈潑、GQ精品雜誌封面,第二步已經站穩腳步。
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看她有沒有成熟的演技,以及選劇本的大智慧了。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紐約時報評黑天鵝(Black Swan)


納塔莉波曼的黑天鵝(Black Swan) 周五(12/5)在紐約及洛杉磯舉行首映,紐約時報(NT Times)評論寫的有褒有貶,首次認真看這類電影影評,國外媒體有時後仍然是持中肯立場的,看看無妨。我試著摘錄有趣的地方,翻譯如下。若感覺翻譯內文有誤,也請對照原文內容



黑天鵝,一部擁有巫術般營造的瘋狂,和阿諛我詐的情節。這部電影講述芭蕾女伶的電影,鏡頭永遠充滿著為了跳芭蕾舞而疼痛的腳踝,由女星納塔莉波曼演出。破壞性、頭破血流的整裝待發演出。在電影裡面的妮娜(Nina)看起來更像個小女孩,身材就像尚未長大的內心世界一樣。當步入夢鄉的夜晚,床頭旁的珠寶盒響起天鵝湖旋律,一群瘋狂的野獸瞪看著她,

就像妮娜和這部電影一樣,已經瘋狂的從娛樂電影變調,開始看起來更像個獄卒,而非親近的好友了。


電影用雙胞胎原型出發,外表看起來很相似,鏡像投射。

故事依循天鵝湖的主線,由一個藝術片導演湯瑪士將編導紐約芭蕾舞團的戲碼開始,他宣布新一季將開演是一齣真實且視覺取勝的舊舞碼,天鵝湖。為此他將捨棄慣用的芭蕾女主角,蓓絲Beth和妮娜Nina分別被選為這部戲碼的天鵝皇后、以及黑暗面的天鵝皇后。但當壓力接踵而至,事情開始變得支離破碎,至少妮娜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黑天鵝看起來像是一部標準的百老匯湯尼娛樂作品,林肯中心。導演達倫歐羅若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 )是電影學院派出身,在黑天鵝中,他參考了麥可波威爾(Darren Aronofsky ),和愛瑪芮可普瑞斯伯格( Emeric Pressburger)的芭蕾經典劇碼,紅菱艷,和Black Narcisss。在這些作品影響之下,這個作品也越來越像歐羅若夫斯基先生的作品,歐羅若夫斯基生於1969年,在布魯克林長大,並在以諸多電影院出名的時代廣場中打滾,製作過最好也最爛的電影。我打賭他之後將會拍出紅鞋日記之類的有線電視影集。

黑天鵝是部藝術作品多過於自傳,而且誠實得為這部作品做個慎重的結論,但因為在心理層面與女主角的個性間界線十分模糊,因此波特曼撐著纖弱的身軀演完這部電影,她骨瘦如柴的尖銳地就像警戒稍的蛇籠一般。

儘管如此,導演歐羅若夫斯基仍善用了她的頭型、肩膀,手臂,盡量避免遠景鏡頭。娜塔利波曼也親自上陣大部分的舞蹈鏡頭,劇中她所有的身形看起來都脆弱易脆。她的蒼白手臂顫抖的快要分開似的。電影中所有的東西都很真實,地板、震耳欲聾的地鐵、和蛆兒,令人有幽閉恐懼症的妮娜與母親同住的公寓。電影團隊創造了一個真實的,充滿想像力的飛行,而這樣的功力也讓電影顯得顛簸真實且充滿力量。比起湯瑪士的天鵝湖作品,黑天鵝發自靈魂深處且真實,儘管有時候電影顯得精神錯亂的幻想瘋子。

黑天鵝在美國屬R級電影(17歲以下須由父母或成年人陪伴觀賞)有床戲且暴力畫面。

新出爐的電影預告  、各演員約1分鐘的訪談影片
導演評論某片段

全球YouTube預告,台灣地區2/25 (五)上映,片商Catchplay



黑天鵝
導演:戴倫亞洛諾夫斯基  Darren Aronofsy (2009年力挽狂瀾)
劇本:Mark Heyman, Andres Heinz and John McLaughlin 根據Heinz的故事改編。
攝影:Matthew Libatique
剪接:Andrew Weisblum
配樂:Clint Mansell
芭蕾編舞:Benjamin Millepied (後來成為女主角娜塔莉波曼未婚夫)
美術設計:Thérèse DePrez
服裝:Thérèse DePrez
芭蕾服裝:Kate and Laura Mulleavy of Rodarte
製作人:Mike Medavoy,Arnold W. Messer, Brian Oliver and Scott Franklin
發行:Fox Searchlight Pictures
片長:1hr 50 mins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愛我少一點 但愛我久一點──巴黎小情歌(Les Chansons D’Amour)

電影巴黎小情歌(Les Chansons D’Amour)是我喜歡的巴黎系列電影之一,最喜歡的當然有巴黎我愛你(Paris, je t'aime),傷心的法國電影有,母愛至情偉大的我一直深愛著你(I've Love You so Long),俏皮可愛的是愛蜜莉的異想世界(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包著拜金主義但卻浪漫至上的巴黎拜金女(Priceless)。

至今的法國電影如同法國給人的印象一樣,非得在螢幕內的空氣充滿獨特氛圍,透過光波灑向呆看螢幕的觀眾們。我們這些癡迷看戲的傻子們,不由得跟著電影裡有型有款的角色們,散步香榭大道。揚著頭迎著瑞雪,想像自己身處浪漫主義的濫觴聖地──巴黎。

若你想傻得像可愛的呆子,請你來看巴黎小情歌。

因為男主角Louis Garrel(路易卡瑞)正是天真活潑孩子氣卻絕對討人喜歡的經典代表之一。他曾演出義大利大導演的巴黎初體驗,這個導演向來以情色大膽卻又不失藝術高度著稱,Louis Garrel(路易卡瑞)在巴黎初體驗中與親妹妹疑似不倫之戀,又與美國來的青年大搞曖昧。路易卡瑞俊俏年輕的臉龐將初嘗性愛滋味的青年演的處處到位,觀眾們耽溺於他的男色肉體之餘,尚無暇有閒對其作為做道德批判。

巴黎小情歌中,他演出傻裡傻氣的有時候有點人來瘋的年輕小伙子,電影中湊成一隊的女友是影迷們耳熟能詳的八美圖
(8 Femmes)小妹妹,池畔謀殺案Swimming Pool 的初長成少女露迪芬莎妮(Ludivine Sagnier)。電影裡穿插法式香頌歌曲,每一首均由電影主角們親口演唱,曲風有傳統法式香頌,也有輕搖滾,歌詞洋溢著法國敢愛敢恨,沉浸愛情萬般美好的內容。


歌詞和主角們都問著若愛情失去了激情,面臨到瓶頸該如何是好?女主角用困惑的表情向家人求助,男主角用默劇、毛巾裝瘋賣傻,以為困境會這樣消失不見,他們找來了第三個人玩起三人愛情遊戲,以為能在愛情中真的搭起一座橋梁,連接你我…她?

好奇法國愛情觀的人於是知道,法國人追求愛情是想要尋求在愛情中的快樂感,並非中國人的責任感,也不是填滿寂寞,更非好笑的永恆。他們要愛情,是真的要愛,想要愛與被愛,享受認真去愛,以及「愛」的品質。說到「愛」,我總認為法國人是「愛」的最好的民族。

然而困境在死神突然造訪之後解除,男主角很快的又被皓齒紅唇嫩男追求,一首巴黎小情歌歡唱至此超越性別,來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看完整部電影,當真沒人想煞風景批評這批評那,面對法國浪漫主義影像迷惑在前,衛道人士也在這部電影前噤聲閉嘴。青春玫瑰少年、綺麗男色、香頌美聲,這般動聽巴黎小情歌,你
怎能煞風景碎嘴太多?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南美洲秘魯的黑色喜劇─黑市換換愛(Octubre)

像舞台劇一樣安坐好的桌子和椅子,開始一幕幕換換愛人生。

秘魯
我沒去過秘魯,但好家在我愛看電影。跟著電影鏡頭流浪南美洲,看著鏡頭上的各個臉孔表露心中憾事、喜事、悲歡離合。黑市換換愛(Octubre) 的劇名取的戲謔,讓你誤以為是部黑色幽默喜劇,但事實上卻不盡然如此。



故事是秘魯的當鋪老闆兒子,大家也不知道他的名字,街坊鄰居都以「當鋪老闆的兒子」稱呼。狹小公寓內就是住家兼當鋪,在裡頭借人錢,接受典當品。

愛情的默然
他的生活規律,是個單身王老五,但他也不引以為意。每天的生活規律固定,早起以水煮蛋配麵包三明治,從保溫壺裡倒出黑咖啡配著吃。向著門口的桌子椅子端正擺好就是辦公桌,上頭放著筆記本一支筆,就能開始一天的生意。愛情呢?,頂多每周固定找上同一個妓女。家人?不需要,當鋪老闆的兒子以一種機器人的態度生活著。



直到有天門口出現了棄嬰。他抱著嬰兒不知道該怎麼辦。無表情的面孔開始有了一些變化。

愛情的渴望
電影中另一個角色是路邊經過的中年婦女,她原本為了借錢而上當鋪,最後卻接下當女嬰的保母工作。她似乎沒有老公、家庭,因此照顧女嬰後便順理成章的入住當鋪兒子家,照看小孩、煮飯、買菜,似乎成了家中女主人。

愛情的不離不棄
還有一個是每月領到退休金就找男人存錢的老人,他的夢想是將醫院裡已經成了植物人的老伴帶到養老院,他們倆一起安享晚年。

黑市換換愛,說的是幾種對愛的態度。中年獨居男人不需要愛情,他只要性滿足、以及一切物質生活滿足。他對愛情是漠然的。而那位中年女人,顯然的對愛情仍有嚮往可望,身為在社會中經濟弱勢的性別,她沒能花錢解決性慾,帶孩子帶出感情連帶著帶到男人床上,雖然最後面臨難堪拒絕。然而對母性動物來說,哺育後代才是最中最高目的。

而老人的愛則代表著對愛情的責任感。片中的老人每個月辛苦等著養老金發下來,在路邊為人填猜字遊戲,賺點小費,為的是要存夠錢將女友一起迎到養老院兩人一起度過生命最後的階段。在他與已經是植物人不能說話的老婆婆,一起安坐在即將出發的老公車時,他看著已無意識愛人,萬般滿足的模樣。那種安祥和樂的景況,能稱之為永恆。

片中畫面出現次數很少的女嬰,是整部電影事件的起源,眾人捧著,爭著,所有情節因她而起。但是她的戲分卻出奇的少,相對老人,女嬰的角色則是未知的,充滿著希望,嗷嗷待哺的。她的生母從未在電影中出現,觀眾只聞其名,荒謬地像「等待果陀」一樣。當鋪老闆的兒子走遍許多地方,用他所知道的管道,嫖妓換取資訊、尋找,一方面也因為想用掉200元偽鈔而換來一陣毒打。

那個200元偽鈔,是他在帶孩子中不小心收下的偽鈔。他一直想在電影中花掉這筆錢,嫖妓的時候人家不收,上酒館被嫌鈔票太大,找不開;甚至坐計程車還被識破的司機毒打一頓。上藥防擦藥,也被同情的藥師婉拒。這張偽鈔搞的街坊鄰居盡知。正像他只享受金錢換來的歡愉,不小心讓妓女懷上了孩子,又想盡一切方法將孩子還回去。但是無論他怎麼拋出去,那張偽鈔就怎麼被丟回來,像張黏膩的溜溜球。就當他把鈔票夾在老人的退休金內,終於鬆一口氣丟走時,又在拒絕女人求歡後,發現這張鈔票完好如初的壓在餐桌下。那種被人識破的羞紅感,老人已經不跟他計較這些錢,男人突然想起他該對女嬰負起的責任。他拉開椅子,奔上熱鬧的街去,尋找剛剛被拒的女人,以及他的孩子。

鏡頭就停在熱鬧的街上,奔走的男人,已經披著頭紗的女人。電影以一種冷眼旁觀的態度,揭露了四種類型的愛情,合成一個社會總括面貌,成了人生眾生相。

得獎紀錄
2010坎城影展一種注目評審團獎 2010海參威影展最佳男主角 2010卡羅維瓦利影展

建議閱讀
聞天祥:2010金馬影展(三)南美電影的快感與高潮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世紀婚禮 來得好不如來得巧


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宣佈與交往8年的女友凱特(Kate Middleton)訂婚,並將於明年完婚。消息一出,全英國上下都樂歪了,原因是自5月新聯合政府上台,就開始積極裁減高達810億英鎊開支,並在財政大臣奧斯本(George Osborne)的鐵血誓言下,英國開始第二次大戰以來最嚴峻的財政預算刪減。

人民對即將到來的刻苦生活準備勒緊腰帶。甚至5萬名英國大學生走上街頭,抗議保守黨政府刪減教育經費,致使學費將調漲三倍。有「日不落帝國」之稱的英國正逐漸走向破產邊緣。

在此同時,各界好奇 1981年的查理與戴安納王妃的世紀婚禮即將再現?答案是肯定的,這場婚禮不但能挽救日漸衰危的皇家名聲,還能為經濟沖喜,專家預估將帶來9.85億美元的收益。舉凡瓷器業、珠寶業、婚禮相關產業、以及觀光業都能在這場喜事中分一杯羹。

英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也說,當年查理與黛安娜王妃的婚禮舉辦時,甚至露宿街頭排隊慶祝。看來英國人對王室的瘋狂行為,在今時經濟不振時,可說是一場及時雨。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在戰爭裡全都是輸家─愛爾蘭大道(Route Irish)

首先要抱怨一下西門町位於獅子林大樓的新光影城,首先還是先感謝它歷年來對金馬影展的貢獻,據說多年來不離不棄,不管在威秀、還是國賓影城集團播放,新光影城仍有它歷史不滅的影展播放地位。但實在說,獅子林大樓老舊,外觀很像未開發國家的恐怖大樓不說,新光影城內的荒蕪,也令人膽顫心驚,位子狹小,只能塞得下身體及隨身包包,再安放好膝蓋雙腿之後就已無其餘空間,接下來兩個小時電影欣賞時間,請你用飛機上「經濟艙」的心情熬過去。

再來是無空調感的空調,一場電影播放,若全場坐滿,恐會高達兩三百人,這時若沒有良善的空調,一人咳嗽,全場得病;一人噴嚏,前後排共吸,病菌傳播,這樣的情況發生實在容易。

經過今天這場電影觀賞後,我心中暗暗決定,日後若有新光影城的放映場,盡量避開。

愛爾蘭大道是部英國製作出資,英國演員演出,探討英國傭兵問題的純英國電影。我曾在2007畢業那年看了人生第一部金馬影展電影,那是一場假日周末的早場,濛亮的西門町電影街上,店家都還沒開始營業,零散的人影卻從街道角落搖搖晃晃閃出,有的去便利超商買早餐,有的拉緊衣領開始準備入場,同行朋友開玩笑說:「大家真像重考生要跑補習班上課一樣。」金馬影展的魅力,跟台灣影迷的死忠誠度,在當年的假日清晨裡不言而喻。

那場電影叫作「亡命英倫」( London To Brighton) 好看極了,講的是一名妓女與小女孩被英國黑道追殺,一路從倫敦逃到布萊頓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有點忘了,但是在電影鏡頭裡,冷冽冬天裡,在無人的布萊頓海灘遊樂園,如泣如訴的宣告無論年長或年幼女性,對於自身生命的飄渺不定,那一種獨特的歐洲冷峻影像,卻深植我的腦海中。

主角在渡輪上回憶與摯友相處點滴,最後亦在渡輪上選擇悲劇結局。


今天這場叫作愛爾蘭大道(Route Irish),也是部憤怒,閃著左派批判色彩的英式電影。由肯洛區(Ken Loach)導演,被選為2010年的坎城競賽片。愛爾蘭大道(Route Irish),指的其實是機場到隔離區之間那條道路。被視為是全世界最危險的路之一,因為那是從安全到不安全,從和平到戰亂地區的地獄之路。



故事不按照事件發生之初開始述說,而是用破碎支線,逐漸拼湊起來。觀眾像主角一樣,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只知道最好的朋友突然間死掉了,而且還屍體不完整,死狀極慘,接下來是一連串讓人不耐,無法完整知道情節的情節。鏡頭出現在教堂、葬禮、說明會、守靈會。這是部看了二十分鐘,還不大能知道主題的電影。

突然間,講到傭兵、英國出兵、巴格達,突然間你了解。是齁,這是部要講戰爭派兵的問題,接下來可能會抨擊國家駐兵問題,你這樣猜想。

畫面給了幾個像是維基洩密(WikiLeak)會釋出的戰爭素人影片,這些傭兵拿著槍,像打電動遊戲機一樣,在畫面十字圈內,瞄準人像,砰!轟掉人像,鏡頭轉開,瞄準,再轟掉一台車輛。

或者是闖入巴基斯坦人的家中、不分青紅皂白互吼,「過去站好,趴下,不要亂動不要亂動。」你會覺得奇怪,怎麼巴基斯坦人人能聽得懂美語?知道他們指著槍要求的事?

裡面一個主角說著一段又一段的往事。他們在一個巴基斯坦人的家,威脅要毀掉他們院子裡的一棵果樹,果樹是那家庭的命脈,巴基斯坦媽媽喊著哭著抱著樹,硬是不放手,(傭兵)他們派了一個黑人小伙子去拉她的手,幾乎要把手拉掉了,還是沒拉掉。最後他們派坦克車將果樹連根拔起。

還有,裡頭為朋友報仇,踏上不歸路的主角還說了一個故事:「他們炸毀了一棟房屋,爺爺抱起躺在瓦礫中的小女孩,最後在瓦礫中撈起一條腿,腳踝掛在小腿上,只有幾條纖維與關節相連。」

之後,他就決定離開軍隊了。

幫主角翻譯的巴基斯坦音樂家責問主角,你就只關心那個軍人?!你把巴基斯坦人民放在哪裡?你有關心他們嗎?主角默然。兩人間的數句台詞,就像放大版的國家間對話。

常在雜誌讀到巴基斯坦等中東問題的報導,只是台灣的媒體不大關注,美國的時代雜誌(TIME)、英國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每期都會有專題甚至以封面故事大幅報導。對他們而言,中東問題是個揮之不去的夢饜,切也切不斷的利益關係,石油商人愛之,因為能有石油爆利可圖;政壇政客又愛又恨,關係著選票、政治獻金;人民無奈,多少家庭兒子被送去戰場,為著不知道什麼樣的理由而戰。中東問題、戰爭、利益、種族遠在亞洲中部與歐美國家在其中攪亂不斷,理還亂。

像是電影中的情節,是誰殺了好友,層層剝絲抽繭下,每個人都精疲力竭的用F字頭互吼,挑動情緒緊繃在即將斷掉的弦上。最後主角完美的復了仇,但就如同滿目瘡痍的戰爭現場一樣,人事全非的結局已然成了一齣lose-lose的英式悲劇。

然而,在戰爭中,我們都是輸家。


建議閱讀
衛報:Cannes film festival review: Route Irish

2010年11月1日 星期一

香港情與味─天水圍的日與夜

港片對於我這年代的年輕人而言,是令人懷念的輝煌時代。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港劇大時代,鄭少秋與四兒子與仇家的復仇你來我往,一下發財一下墬到人生谷底,那時候的我以為香港都是些炒股票、叼根菸在馬場賭馬的瘋狂賭徒。或者是周星馳的系列搞笑電影,97家有喜事那招轉過去又翻過來的巴黎鐵塔,讓我以為香港人談戀愛都很「瘋狂」。還有陳曉東跟梁詠琪在初戀無限touch裡,下課合買的咖哩魚丸,讓我忍不住每次上港式飲茶時都要來上一盤,以為能嘗到當時梁詠琪口中的熾熱濃厚感情;又或者歌神張學友失心瘋般在雨中高唱的吻別,「我和你吻別,在無人的街,讓風笑我多...」那時候的港星有如頭上戴著光環,走到任何綜藝節目,絕對是綜藝大哥大張菲單獨訪問,與小哥費玉清合唱招牌歌曲的。

那些風光在一九九七年前。

一九九七前。香港被稱為東方之珠,儘管都是東方人面孔,警察局內卻高掛伊莉莎白二世的相片,香港的警察穿著淺綠色短馬褲走起路來,雄赳赳氣昂昂,偶爾拉起肩上的無線電對話,略低著頭望向前方,認真的模樣會讓人以為下一秒他就要拔槍追緝毒販。

喔,對!九七前的香港,黑道肆虐,黑幫電影中總是走私毒品偷渡到香港,於是乎黑白兩道火拼的情節也是港片重要類型之一。吳宇森的小馬哥,在白鴿紛飛起的鏡頭畫面前飛身拔槍。張國榮與鍾楚紅、周潤發在縱橫四海裡愛恨糾結的三角習題,浪漫談戀愛間還要與壞人迂迴對諜。

啊!那個時期的香港,東方之珠,說著日不落大英帝國的優雅英文,散發著因為有著太多明星的星光,熠熠閃射於珠江三角洲上,連接著西方的科技、資訊,輸出予中國廉價的勞力、台灣的出口品,轉運著日本、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的人才。

九七後,據說許多富商都移民到了英國、加拿大、美國、澳洲,現今的香港,沒有了大英帝國的光環,而珠光似乎開始不濟,張國榮哥哥的愚人節傷心玩笑、梅艷芳的癌症病逝、甚至伴隨每個人青春年少痴狂的歌手王菲都開始淡出演藝圈,香江炫目的星光也開始不得不黯淡下來。

香港人開始說起了普通話。

電影裡偷偷摸摸的偷渡客不再是禁忌話題,當年會被盤問的大陸人,開始湧進香港擠到不行的街道上購物血拼。警察不是拿著警棍盤問民眾,而是可能回答大陸旅客問路被逼得得用不流利的北京話兒回答。而現在,香港終於要開始回歸祖國。


天水圍的日與夜正是要講這樣的香港,有點悶;沒有星光、背後沒有帝國的驕傲身影,少了英國女王加持,自然沒有了傳奇性改變,這樣地日復一日,說著你我的故事。

「天水圍」這個地點是新界與香港的交界處,這裡有特別多的大陸移民,像是個三不管地帶。當年香港最高領導人董建華的「八萬五建屋計畫」,讓許多公屋大多都建築在天水唯。因此短時間內大量移入新移民,這些從內地來到天水圍的居民大多是貧困移民,社經地位不高,連飯常常都是有一頓沒一頓的。這個地方社區也因為規劃不善,導致太多的人口、太少的公共建設,交通設施不便利,距離市中心又遠,讓居民出外工作、上學都十分不便。因此種種背景原因下,常有驚悚的社會新聞發生,也讓天水圍被稱作是香港的「悲情城市」。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許鞍華鏡頭裡的小人物非但擺脫一般悲情電影的演法,自助助人和樂融融的生活下去。


鄰居婆婆,七十元港幣的牛肉能分作兩餐炒來吃。連台小電視的七十元運費都要緊緊張張的計較著,可見生活之拮据。電影中母子倆人,兒子等考試放榜,看似無所事事,卻懂事貼心,沒學校可讀就打算出社會做事賺錢,務實的很。媽媽沒了丈夫,在超市內賣水果倒也能勉強過活。熱心助人的個性走到哪都藏不住,年輕時供兩個弟弟出國念書,還總像是天使一樣出現在鄰居婆婆最需要幫助的時候。

儘管走在天水圍的社區環境內,被稱作惡地、失落的城市,他們卻張揚著人性最美好的價值生活著。

人性善良的光明就像鏡頭最後注目的那輪皚白明月上,在最惡劣黑暗的環境──這樣一個悲情城市中,特別顯得閃耀。

註:天水圍這塊社區發生了許多人倫悲劇,有媽媽舉著嬰孩往下拋,隨後自己跳樓的。也有十三歲學童不適應學校生活自殺。媒體報導下,天水圍有段期間成為人人口中「恐怖的地方」。


歌手李克勤就有首歌,由林夕填詞的「天水、圍城」便是唱出天水圍這樣的悲情城市。隨後引起天水圍建商的抗議,也發起「唱好天水圍」活動。我把歌詞列舉在下,沒想到林夕先生除了愛情故事之外,也用筆關心這樣的社會問題。























歌手:李克勤 作曲:Edmond Tsang 填詞:林夕 編曲:Ronald Fu

圍住了的血汗 圍住了的跌宕
圍住了當初的厚望
圍住了的駭浪 圍住了的症狀
圍住了才易碰撞
他的一對父母 來又往
跨鄉過岸 才住這麼一角 越來越惡

圍住了冰雹 圍住了刻薄
圍住了爭吵的配樂
圍住了升學 圍住了收穫
圍住了便了解何謂罪惡
自成一國 但見他 找尋快樂
然後卻 越來越渴 越來越覺
沒能力去闖出沙漠

*誰策劃這寸地尺土
人擠逼中便容易退步
他 親身真正感到 尺地寸金
人便會無餘地平和獨舞
要見步行步 無車票又怎去覓去路
赤地太濕 這地球沒芳草
文明繁盛有甚麼好
(仍然留在故地多好)*

圍住了可向下 圍住了可向上
圍住了都可找對象
圍住了可以做 同伴裡的偶像
圍住了沒電腦可思想
氣候太涼 像殘酷得天生等天養
怨恨 暴燥 壓抑 唯有 記住
人靜便心涼

REPEAT*

願國寶 領會到 沒看倌 仍獨舞
唯願他 能跟相戀的共同上路

誰憑權力照料 這寸地尺土
難為他不管平日惡耗
他 親身感覺得到 尺地寸金
人便會無餘地平和獨舞
要見步行步 無車票又怎去覓去路
赤地太濕 這地球沒芳草
全憑勤力上路

圍住了的國度 圍住了的血路
圍住了他都肯照做
牆沒有給拆掉 城沒有給棄掉
牆令到他攀登進步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光與影之禮

最近迷上底片相機,每次拍照都是一個膽顫心驚。因為你無法馬上透過LED液晶螢幕,看剛剛的作品。每次拍攝的一張照片,要負擔「一捲底片:100元+沖洗費70元+燒製光碟50元   除以  張數 (通常是36張)」的風險。在「看不到」、「每拍一張都是成本」的風險下,自然令拍攝者手抖。

況且我這次用的35mm二眼平腰相機,是日本DIY雜誌買來組裝的成品,素黑像玩具的外型,觀看的鏡頭與拍攝景觀呈90度垂直,而非一般的平視的觀景窗。有時候,對焦對的不對,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拍什麼...。

還有,轉格底片也是手動的。有時候拍的太開懷,忘了轉到下一格,於是就有了重疊影像的發生。但,底片機就是有它的魅力所在,沖洗出來,重疊的影像,人與花,斑馬線與大樓,倒也有電影蒙太奇手法的趣味。

有句廣告詞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換句話來思考:「人性是否真的能在科技上展現?」

相機發明至今,千萬畫素的規格俯拾即是。相機店內,甚至擺放著有如億載金城大砲般的超級鏡頭!按照此理,應該可以拍出最生動、最感人的相片。但在一格格的畫素組成人們的喜怒哀樂中,一切看起來還是那麼「假假」的,不信你把電腦上的照片都沖洗出來瞧瞧。

底片機用的是大自然光與影的直線折射原理,光線進來相機孔,經過小小機器內的千折百轉,轉而投射在極度敏感的感光塑膠片上(底片)

於是你看見的是情人的眼睛,經過這樣的過程中,那誠摯令你昏倒神迷的還是那對眼睛。

然而,數位相機可就不一樣摟,眼睛跑進了神秘小盒子裡,你不知道這樣精密的儀器內,盒子裡的小黑人對情人作了什麼?映現出來的目光內,居然多了些冷峻。是昨天的玩笑過了火?還是他的死黨說了你什麼?

底片機還是有它的魔力,經過百年後我仍相信它會存在。因為顯現出來的畫面這麼溫暖又有人性,最重要的是,它沒有經過科技的變造,仍然是大自然最原始的原理,送給人們毫不扭曲的光與影之禮。

來吧!微笑一下!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憐憫眼光中的台灣眾生相─第四張畫


回家路上的捷運電視興高采烈地閃著電影「當愛來的時候」,入圍金馬獎十四項大獎。每到金馬影展的季節裡,文藝青年的愛國之心都蠢蠢欲動,因為這時候台灣的聲音才正要換上新的一輪,等著在銀幕上唱起專屬番薯仔的「咱的青春咱的歌」。

拍過「停車」、「醫生」的導演鍾孟宏,常常用35釐米關懷新聞鏡頭外未說完的傷心故事。還記得「停車」裡,張著童稚大眼等爸爸回家的小女孩,也記得拍拍張震的那雙佈滿皺紋的手,或者是,在搖晃著昏暗燈光的幽禁小房間內,禁不住呻吟的大陸女孩。那麼多無奈、傷心、寂寞的心情躍上電影大銀幕,素人演員用眼神說起了故事。

電影第四張畫海報上,是可愛的男孩「畢曉海」,用純真無暇的眼睛裡說著一種寂寞語言。父親久病過世,大陸新娘的媽媽(郝蕾飾)帶著哥哥離開了。但,校工爺爺要他像燒紅的青蛙一樣,受傷了也要跳出去!

當男孩用極俊的素描筆法畫了爸爸的遺像、賁張的男性生殖器官、深夜裡的夢饜,他在課堂上不服輸地跟老師對嗆背課文。鏡頭說著一個有才華卻困苦的孩子,困在生長環境裡動彈不得。幸運、上進、「跳出來」的可能是下一個古又文,而不幸誤走歧途的呢?會不會被教唆拿起左輪手槍,上演七點檔連續劇最拿手的黑道喋血?

當鏡頭跟著納豆的機車奔馳在田間小路,路邊的水田倒映暮光天色,專屬台灣的鄉村美色,襯著納豆的國語台語多可愛。

或者是,鏡頭跟著蒐遍廢棄屋家俱要拿去賣的校工爺爺,爺爺最有資格拿來安慰男孩的是,家與國不得不分離的三十年鄉愁──家是被砲彈毀掉,認都認不得的上海的「家」,國是跟著國民黨遷播來台的政治認同「國」。或者,鏡頭跟著大陸新娘,為了中華民國的身分證,用一生的婚姻當作籌碼,但,換來的卻是窯子裡舞女的生活、失蹤不見了的大兒子,還有不願去工作的第二任丈夫。

郝蕾飾演大陸新娘角色,在電影第四張畫中突顯外籍新娘生存困境 。

鏡頭還跟著廢棄眷村、跟著在半夜裡霓虹燈閃閃熾熾,俗不可耐的卡拉OK包廂;鏡頭要放大榮民爺爺蒼老的老人斑,盯著大陸新娘郝蕾那排誇張的假睫毛、那頂塑膠感鮑伯假髮。

畫面特別放大這些小人物的渺小與無奈。他們都有一個傷心的故事。

沒有搶天呼地,沒有灑狗血台詞。這些優秀的演員,如戴立忍、郝蕾、金士傑、畢曉海,還有本片中獨樹一格,對白、角色、喜感都獨出一格的納豆;他們用自然的演出像是專設的角色。

用優秀的角色屬性作底紙,導演專注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憐憫眼光作筆,鏡頭放大每一個悲涼、孤獨、無奈、為生存而無賴的百生相為彩料,這些素材組合成了第四張畫。這張台灣這個世代必須專心觀看的畫像;台灣的殘疾教育、無業青年、大陸新娘,失蹤兒童、尋根老榮民…….,上述這些關鍵字是否引起了你的注意?

片末,男孩的眼睛扎巴扎巴的慢速閃著,鏡頭漸漸拉遠,似乎要停在某個焦點。好像在告訴觀眾,電影中的第四張畫,就是台灣的未來的樣貌,無論這些樣貌是片中的男孩、母親、老人、青年,這些故事要說的人物,就是所有的台灣,全部的我們。
*本文能完成要感謝Kay的贊助。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成功不是只有天才而已(The Social Network)


我喜歡這部片的勵志傾向,在於它不那摸立志。甚至認為所有有志創業的年輕青年,都應該來看看這部片,來看什麼叫作「執行力」。

這部片讓我想到了1999年的微軟英雄(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它講的是比爾蓋茲(Bill Gate)跟史蒂芬賈伯斯(Steve Jobs)兩位現在叱吒風雲的科技怪才,一路上在彼此的產品界裡,互別苗頭的故事。
他們和馬克‧佐伯克(Mark Zuckerberg)的共同點是…
1.    他們非常年輕的時候就創了業。
2.    他們大學都沒畢業
3.    他們為了創業(夢想)廢寢忘食
4.    他們都是狂人
5.    他們就像大白鯊地緊咬著目標不放

儘管佐伯克一開始的初衷並不是為了什麼偉大空泛之論,而是為了連交往都談不上,只是出去吃個飯的波士頓大學妹,為我們再次印驗了「愛情真偉大」的道理。我特別喜歡這部電影一開頭,還是標準GEEK說話方式的佐伯克,與正妹一串連珠炮的對談場景。

左柏克一怒創江山為紅顏。而可愛的波士頓妹 (Rooney Mara飾)在左柏克事後道歉的那番對話也是一絕。

作為一部有時代雜誌在背後撐腰的好萊塢商業大片,「社群網戰」電影開始之初,就是被對話「塞」滿,滿到不行的長段對話,正表現了編劇的GUTS!因為要是弄得不好,很容易讓觀眾不耐煩、跟不上這樣的快節奏電影步調。但運用得宜,就好像是文章理氣勢萬千的破題法一樣。這段開頭交錯表示了幾個重點:馬克不善交際、馬克有哈佛高材生強烈的優越意識、馬克急欲出人頭、馬克正是大家眼中電腦高手,但卻在家宅宅的GEEK!

而這些在電影一開頭就出現的幾個元素,將從頭到尾十分首尾呼應的貫徹到最後。

再來說說佐伯克的成功模式,儘管佐伯克怪,人又機歪。但不可否認的,他身懷絕技,聰明絕頂,而且又有執行力。

這次拿來跟左柏克對比的是划船隊雙胞胎兄弟,明顯的,他們這兩位出身良好,家庭富裕,擁有漂亮口音,聰明人又帥的雙胞胎兄弟,是本片編劇拿來嘲諷的對象。本片嘲諷這群天之驕子,生來就擁有絕佳資源(人脈、家產、外貌)的哈佛公子哥,空有構想,卻沒有任何執行力。傻呼呼的告訴左柏克這個構想,待左柏客人間蒸發發展這套構想時,沒有任何行動。一廂情願的沉醉在自我感覺良好裡面。是說這兩位金髮帥哥沒有寫程式長才的話,依他們家的財力,請五十個工程師,拼速度也拼得過左柏克一個人寫網站吧!

但他們什麼都沒有作,有的只是無止盡的後悔,跟氣急敗壞,他們用盡一切辦法要扯左柏克後腿。像富家子弟會作的事,跟一堆當權大人們告狀,「他搶我糖吃,他搶我糖吃。」然而那個搶糖的孩子老早跑得更遠,一溜煙看不到底了。那對雙胞胎甚至優柔寡斷到,要將訴諸法庭的決定下的跟小羅斯福當年跟日本珍珠港宣戰一樣。

然而左柏克呢?他老早將facebook發展到全美一百個學校,外加兩個大陸之外了。

這就是有執行力跟沒有執行力的差別。

這是社群網戰這部電影給的最佳警世錄。有執行力,一個窮小子加上本身天賦,才能成為叱吒風雲的CEO;沒有執行力,只能像金髮雙胞胎一樣,宣稱對方「偷」走你絕佳的構想。就像左柏克說的:「facebook若是你們創立的,你們『早』就創立了!」
*本文的完成要感謝商周出版的邀請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煙火般的交會

有些人的相遇
就像國慶日的煙火施放
短短的交會能迸放出美麗的火光
但待得久一點,就會嗅到滿滿的煙銷味
再等久一些,對比之後更顯得平淡無味
煙火結束最好跟著前人腳步離開

親愛的,還是見好就收吧~~~
對著漆黑的天空留戀,是再傻不過的事

只要記住當時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即可
剩下的
最好你忘掉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當迷離的眼神成了鬥雞眼──浮華陷阱(Savage Grace)


貴族有錢大家族的電影向來好看,但難拍。如果拍得好卻總是很難看得懂,但,一旦拍得成功卻又特別顯得魅力萬分。

好拍的原因是,那些名表、名牌服飾、名車,本身就是個聚光焦點。人物畫面不管停在那格,就是一幅美麗的畫面。

但,有權勢的人說話總是難以理解,她們總是話中有話,眉角上揚間,不知道有多少千愁萬緒暗示在其中。權力、勢力、慾望總在杯觥交錯瞬間交會。或是在桌角交纏的那雙腳踝裡悄悄交易。

大學的時候讀到張愛玲的《金鎖記》,曹七巧的身段堪稱一絕。張愛玲用她的身家背景替讀者們上演了一堂權勢家族人吃人的戲碼,當然是屬於超級隱晦級的,得有專人教授為妳上滿一個月的課,才能身處其中感覺背脊發涼……。

高中的時候,迷上「天才雷普利」這部電影。著迷於鬢影衣香,欲拒還留的複雜情欲暗示間,還有義大利小海鎮的風光明媚,於是謀殺也不那麼謀殺了。

後來我也曾看過「美的線條」(The Line of Beauty)這部曾獲英國2004年布克獎大賞小說。描寫一九八零年代的英國柴契爾夫人執政時期,一位牛津優等生寄住英國國會議員的家庭中,與這些達官貴人子弟相處,並且目睹英國官場、貴族來往應酬的奢華生活。紀大偉讚這本書「極其耽溺」。

今年年中更看了Tom Ford親自執導編劇的「A Single Man」(中譯「摯愛無盡」)。講述一個同志大學教授,如何度過即將自殺的一天。Marc Jobs用他擅長的時尚元素,將每個場景畫面打造得有如時尚雜誌一般,畫面留戀似的停在袖扣上、一絲不苟的髮尾、整齊透著漿白襯衫的袖口、經典跑車、慢速特寫運動男體。

這些講著貴族、奢華、權力….以及性的故事裡,那些主角們有喜怒哀樂,但絕對不那麼明顯,她們有禮義廉恥要顧慮。像是七巧愛戀著小叔,絕不能大啦啦明顯表現,因為全家族的人都明眼看著等著笑話她;她們貪心、愛慕虛榮,就像湯姆雷普利為了錢財犯下殺人罪,終其一生都在欺騙躲躲藏藏;她們每個夜裡孤獨寂寞,慾望像永不止盡的毒蛇吞噬她們的身體,她們永遠都感不到滿足,而且喜新厭舊的速度比誰都還快。

這些貴族、偽貴族們、富豪、貴婦、公子哥,也都處處耽溺自己,說她們愛誰嘛?她們誰都不愛,她們最愛的是自己。你能在每個鏡頭看到眼波流轉間,餘光總是停在鏡子裡的自己。

電影浮華陷阱(Savage Grace)中,上述所說的每一項元素都有看到。

美女?有!
帥哥?有!
名車?有!
華服?有!
但,好不好看?
這……..


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把那個三八、騷包、嫉妒、心機的貴婦演得好極了,電影的第一幕,是她一邊對嬰孩又親又抱,一邊八面玲瓏輕跳舞步地安排好晚上的聚會,一邊又是安撫又是強迫地硬ㄠ丈夫參加晚上聚會。把一個假惺惺裝扮好媽媽,但又攀附權貴的愛慕虛榮女人演得恰到好處,妳會覺得她就是耽溺自己美貌,極度自信,卻又極度沒安全感的矛盾中年危機女人。而在機場大罵老公與情婦的一幕,當計程車司機把她放下車,拒絕她的鈔票的那個鏡頭,茱莉安摩爾戴著超大太陽眼鏡,尷尬、悔恨、自尊、悲傷幾種複雜情緒交錯,哽咽一聲她不禁痛哭失聲時,演得多有層次。



但是導演Tom Kalin沒處理好,他當茱莉安摩爾是演一段段五分鐘短片的演員,將故事段落切割得如此破碎,以至於只能用年代、地區來連結每個情節。是導演太放大迷濛眼神的功效,他以為派出優質演員在漂亮屋子裡前後像花蝴蝶的走動,就能讓觀眾深深為這樣的貴族華美電影著迷。他以為不需要更多的歷史背景內涵,他以為無須更多的欲望交纏,他以為呼過大麻的眼神跟渴望愛的眼神一樣。他以為……可以用上述迷人的電影都用過的迷離眼神,但在本部片卻成了四不像,成…….成了鬥雞眼!

於是,在這樣的扭曲的鬥雞眼中,鑲著名貴的西裝的兒子殺了過度溺愛的討人厭母親時,觀眾在走出戲院門口時還茫茫然不知所何。等到搞清楚狀況後,只能大嘆「多浪費這麼一個茱莉安摩爾!」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變黑變白變變變─小姐好黑(Agathe Cléry)

台灣片商取片名往往有個「偷吃步」的招數,那就是學周董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若是演個男孩的故事,就要取「囧男孩之00XX」。若是李奧納多的電影,最好全部都叫「神鬼XX」。如果是伍迪艾倫的咧,硬也要在片名來個「00決勝點」,若是怎摸也扯不上邊,就要直接在片名放上該明星的名字,例如「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 Burn After Reading。設想這些片商的旨意是 ─ ─ 這樣的片名才可以第一時間提醒觀眾,這是什麼樣的電影。


「小姐好黑」?所以根據以上原則,我原本以為是哪部好萊塢的搞笑片。再看看這周末的確黑暗陰冷,所以捨棄披頭四傳記電影,打算租這部片回家。

片頭一開始,就是法國歐洲特有的明亮火車站,片裡頭好多演員穿著西裝筆挺,動作一致的跳起排舞!阿哈!我中獎了!這是部歐洲片!「小姐好黑」這麼ㄚ俗的片名,居然是好看到不行的歐洲法國片????!還是我最愛的邊唱邊跳歌舞片?我的媽呀!這周末真是老天有保佑呀。




這段歌舞是我最喜歡的排舞,非常可愛非常法國 >///<

「小姐好黑」Agathe Cléry電影的女主角阿嘉莎是個年逾中年的事業成功女性,她在一家專賣美白化妝品企業中努力工作。專制嚴格的背後,當然平步青雲。就在她榮升行銷經理的同時,卻也得到一種怪病,一夕之間從天堂掉到地獄。那種怪病,是向來有嚴重種族歧視的她最害怕的──「膚色變得很黑很黑,像黑人那樣黑。」

這樣的病徵有如最沉重的詛咒,阿嘉莎霎時間從天之驕子變為自己最鄙棄討厭的人──黑人。

於是,故事開始變有趣了。這部法國輕喜劇歌舞片開始從變黑變白變變變置身處地的神奇旅程中,用膚色討論「我是誰」、在社會中的角色意義。

故事開始從阿嘉莎身為「白人」的社會優勢開始揭露。她是「白人」,所以她順理成章地銷售「美白產品」,她理所當然地在努力工作之後升職,她理直氣壯地拒絕男友晚上過來過夜,她駁斥父母想抱小孩的想法,原因是她是新時代女性...,她要專注在事業上。她聰明、美麗、文明、幹練、她是這個社會的棟梁。

然而這個社會的善意就在,女主角慢慢開始的膚色變色中轉變。

當膚色從蒼白變為小麥色,辦公事的同事覺得阿嘉莎有去渡假,人們的眼神是欽羨的。這麼忙碌的工作中還能去渡假,又能一邊升官?真是利害利害!但是旁觀的眼神僅能停止在健康漂亮的小麥色。再深下去,羨慕的眼神就開始變成了訕笑...。

辦公桌上開始出現黑人「非洲新希望」雜誌、非洲巫師諮詢專線DM,這類針對膚色種族的辦公室霸凌。而阿嘉莎對外推廣的工作也不順利,演講台下的客戶,看了她的黑膚色,竊竊私語不停,產品的行銷根本行不通!

為了美白,從頭到腳都很忙,連手指也不忘祈禱。

於是阿嘉莎被老闆請了出去。(這段轉折有非常漂亮有趣諷刺的歌舞表演,讓人看了哈哈大笑。)連男友也琵琶別抱,甩了她了。

這段變身的過程令人難過,就像卡夫卡的《變形記》變成令所有人看了都討厭的甲蟲一樣,女主角也在最後變身完成,成為最黑最黑的黑人膚色時,受盡社會、工作、愛情無情的拋棄,絕望的選擇自殺。

然而這次救她生命的非洲裔急診室女醫生,發揮急救之外的長才,帶領女主角重新以「黑人的膚色」生活在這個社會中。這是個重要的象徵,代表女主角正式開始「打從心裡」(她也不得不)接受這個新身分,首先是「衣服風格」、再來是「髮型」。

髮型、服裝都要徹底黑人化,變身開始「成功」。

「髮型」與「服裝」向來是符號象徵最重要的元素,例如超人梳油頭,內褲外穿;蜘蛛人的蜘蛛裝、頭罩;有了「髮型」與「服裝」這兩項元素。女主角像是連基因都改變了一般,能展現舞池裡眾人驚艷的狂野舞技;在大廈大廳內大跳非洲降頭舞,嚇走要趕她走的大樓管理律師。

然而阿嘉莎要面對的是還有更多,這個社會對膚色種族的偏見,比她想像中的還要多。她開始逐一面對擊破,在此同時本片仍不能走向悲觀色彩,本片還是層出不窮的努力搞笑。例如臥室裡那突來的麥克傑克森舞步......。


「除了膚色變黑,妳的生活還是能跟平常一樣的啦~~~」放馬後砲的醫生什麼都治不了,只能吐出這句話安慰女主角。然而真的嗎?醫生的一句話不痛不癢,好像這社會的八股官話:「我們公司絕沒有種族歧視,你看我們也有雇用有色人種」「性別絕不是能力考量,我們的升遷標準絕對透明,禁得起社會眼光考驗。」「性傾向不會是個標籤,我們這裡社會大同,只看能力,不作其他無謂評價。」性別、種族、性傾向,這幾個在社會無形的劃分,困擾著當事人,也讓這社會的大眾用以評價稱量一個人的背景、樣貌。

電影「小姐好黑」在一陣嘻笑怒罵中,點出這社會上最醜陋的現實。而你我都跟女主角阿嘉莎一樣在刻板印象之中評斷他人,別急著否認這項指控、劃清不開明界限、向朋友們表明你的開明、收起眉頭偽裝你的厭惡不屑。

人非聖人,我知道;人人的心裡都住個小小的一個阿嘉莎,這我也懂。只是如果哪一天身為你討厭的那種類型的人,你還能大聲地表達你的原本立場嗎?如果哪一天醒來,你發現妳長的越來越像隔壁貴婦請來的菲律賓瑪莉亞、突然愛上了你的哥兒們、或是哪天像利菁一樣身體內同駐兩個性別......。如果你現在理所當然仗勢的社會優勢,突然間從天堂掉到了地獄十八層,是社會上所謂的弱勢族群。而這個弱勢是天生俱來,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就像阿嘉莎用進大賣場所有美白產品都改變不了日漸烏黑的膚色一樣。你說你還能大聲囔著你討厭菲律賓人、同性戀都好噁心、女人本來就該滾回廚房煮菜嗎?

故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阿嘉莎居然是用黑人的身分才得到最終的幸福,最終,她和她的黑人男友兩個對種族有偏見的人都拋開了對「顏色」的執念。女主角阿嘉莎從白變黑,再從黑變回白。她繞了一大圈,回到原點,心境卻大不同。變形記的故事模型眾多,自古有之。卡夫卡的《變形記》(The Metamorphosis)、「隨身變」(The Nutty Professor)、變身博士(Jekyll & Hyde),這些主角身分改變,開始設身處地的去想像自己未曾思考過的角度,然而看電影的我多幸福,跟著鏡頭也身歷其「想」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