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曼氏布克獎

曼氏布克獎歷屆得獎書單

2013 《The Luminaries》Eleanor Cattonl著


2012 《Bring Up the Bodies》    Hilary Mantel 
中譯本:狼廳. 二部曲, 血季


2011 《The Sense of an Ending 》  Julian Barnes 
中譯本:回憶的餘燼


2010 《The Finkler Question 》 Howard Jacobson
中譯本:芬克勒問題

2009 《Wolf Hall》  Hilary Mantel 著
中譯本:狼廳

2008 《The White Tiger》  Aravind Adiga
中譯本:白老虎


2007 《The Gathering 》 Anne Enright
中譯本:聚會


2006 《The Inheritance of Loss》  Kiran Desai
中譯本:繼承失落的人


2005 The Sea 》 John Banville



2004 《Line of Beauty》   Alan Hollinghurst
中譯本:美的線條


2003 《Vernon God Little 》 DBC Pierre
中譯本:維農少年



2002 《Life of Pi》  Yann Martel
中譯本: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

2001 《True History of the Kelly Gang》  Peter Carey



2000 《Blind Assassin》  The Margaret Atwood
中譯本:盲眼刺客

1999 《Disgrace》  J.M. Coetzee
中譯本:屈辱

1998 《Amsterdam》   Ian McEwan
中譯本:阿姆斯特丹

1997 《The God of Small Things 》 Arundhati Roy
中譯本:微物之神

1996 《Last Orders》 Graham Swift 著
中譯本:天堂酒吧


1995 《The Ghost Road》Pat Barker 著

1994 How Late It Was, How Late》James Kelman  著


1993 Paddy Clark Ha Ha Ha》Roddy Doyle

1992 《The English Patient》  Michael Ondaatje
中譯本:英倫情人

1992 Sacred Hunger 》 Barry Unsworth



1991 The Famished Road》  Ben Okri
中譯本:飢餓之路



1990 Possession》  A.S. Byatt
中譯本:迷情書蹤:一則浪漫傳奇

1989 The Remains of the Day》  Kazuo Ishiguro
中譯本:長日將盡

1988 《Oscar and Lucinda》  Peter Carey
中譯本:奧斯卡與露辛達

1987 《Moon Tiger》  Penelope Lively

1986 《The Old Devils 》 Kingsley Amis

1985 《The Bone People》  Keri Hulme

1984 Anita Bookner 《Hotel du Lac》

1983 J.M. Coetzee 《Life and Times of Michael K.》
中譯本:麥可.K的生命與時代

1982 Thomas Keneally 《Schindler's Ark》

1981 Salman Rushdie 《Midnight's Children》
中譯本:午夜之子

1980 William Golding 《Rites of Passage》

1979 Penelope Fitzgerald 《Offshore》

1978 Iris Murdoch 《The Sea, The Sea》
中譯本:大海,大海

1977 Paul Scott 《Staying On》

1976 David Storey 《Saville》

1975 Ruth Prawer Jhabvala 《Heat and Dust》

1974 Nadine Gordimer 《The Conservationist》

1974 Stanley Middleton 《Holiday》

1973        J. G. Farrell 《The Siege of Krishnapur》

1972 John Berger 《G.》

1971 V.S. Naipaul 《In A Free State》
中譯本:在自由的國度

1970 Bernice Rubens 《The Elected Member》

1969 P.H. Newby 《Something to Answer For》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陽光普照中的天才雷普利

陽光普照
Blazing Sun
雷尼克萊曼
法國│1960│DCP│彩色│115 分│輔導級



1962 美國愛倫坡獎最佳外語片






2013年的金馬影展看到第三部,越來越發現自己擁有一個老靈魂。1962年的《陽光普照》、1953年的《羅馬假期》、1983年的《金甲部隊》。在螢幕上看《陽光普照》法國美男子亞蘭德倫演出天才雷普利中的湯姆雷普利,不禁把它跟雷利史考特的《天才雷普利》來做對比。男主角當然是亞蘭德倫略勝一籌,結局舊版勝出,但GOOGLE一查就知道IP位址,哪容得下湯姆這邊跑跑,那邊串場的?



舊版也講究政治正確,別於小說、雷版的兇手逍遙法外,舊版硬是說出了法網恢恢的八股結局,只是鏡頭停在亞蘭德倫一臉天真、嚮往的美好的人生就要到來,相反的請君入甕結局,鏡頭停在亞蘭德倫的帥氣臉龐上,竟然為他感到不捨。

畢竟,出身寒微的湯姆雷普利,只是想要享有菲利普一樣揮霍的最好的歲月而已。像所有的貧困階級一樣想著:不公平,他什麼都沒做憑什麼享有一切。舊版顯然是下層階級革命殺掉了上流階層,搶了他的錢、跟女人,等著享受美好日子之後,卻發現危機隱藏其中,真正的美好時光,並未到來。顯然融入當時法國左派思想。

極度寫實的劇情描述中,有兩段偏於主角意識流,在七O年代中,應該算是了不得的鏡頭運用吧,儘管是今天來看也是十分爐火純青。

一個是湯姆雷普利殺了菲利普之後,海上突然狂風大浪。(菲力普陰魂不散?)跟海象搏鬥慌亂之餘,湯姆身縱狂浪中,奮力狂游,鏡頭竟也一半入在海裡,這裡的運靜自然,一氣呵成,很難想像居然是五十年前的電影作品。

另一個是湯姆在瑪姬寫信時,到市場中閑晃亂逛。在羅馬市場中多是魚貨,法國第一大帥哥以一閒常家居的模樣逛起市場,小販多對他獻殷勤,這是現實生活中,金錢對他的莫大吸引力象徵,他一邊被物質所惑,一方面又被這些煩擾的讓他,注意到地上被遺棄的魚頭。鏡頭開始帶到生魚、跟著鏡頭游移的觀眾這時仿佛也聞到魚腥味。是了,湯姆此時已經深入兩宗謀殺案當中,染了一身的魚腥味,就算想脫離,終究也回不去入魚市前的一身清白了。(此時他的襯衫正是純潔無暇的白色)


我喜歡雷版將湯姆設定為同志傾向的角色設定,這將湯姆的殺人動機變的更加錯綜複雜。在雷版中,湯姆可以是求愛遭拒,惱羞成怒起了殺人動機。也可以是為錢反目,先下手為強。且雷版中,又巧妙地將前轉為己用,最後更在片尾中搭上了富商女,背底裡又有帥氣同志情人,可以說是人財兩得。但舊版中,由亞蘭德倫飾演的湯姆,在片中轉來繞去的騙過警察、瑪姬、菲利普家人,但還是沒法財務自由,錢還得轉到瑪姬那邊去,再由獻出美男計間接拿到錢,過上好日子。似乎殺人只是為了金錢而已。動機顯得薄弱單純許多。



不過這也許礙於當年的電影尺度,結局總得說教,教化人心吧。

至於同志情誼,也許大家光看亞蘭德倫陰性氣質,以及不斷暴露的上身兩點,以就已經吃夠眼睛冰淇淋囉。



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


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修訂版)




這是一本寫給高材生看的書,正因為是哈佛的高材生,他們擁有許多一般人沒有的特質,可以說,他們距離成功已經就差一步了。對教導這些高材生的老師來說,他們的學生永遠都不缺聰明才智、野心、企圖心,但讓他們感到憂心的是,現在的社會出現許多亂象,並非是殺人、放火、搶劫所導致的。而是位居高位的管理階層缺乏責任感、道德感、貪婪、自大而導致的。因而出現哈佛諸多教授以自身的經驗,在學期上的最後一堂課上,為學生而說的「心內話」。因為是心內話,又因為是該教授從小到大的「真實親身故事」所以格外吸引人。此書講到
(按章數排列如下)


1.能力越強,責任越大 **
2.自信 *
3.職場與自我的掙扎 *
4.觀點的養成 *
5.培養自我觀望的能力(記得自己是誰) *
6.避免養成「求名逐利」的惡習 *
7. 認識不可能完美的自己 
8.演講的技巧
9. 設身處地,同理心  *
10. 惜福、活在當下 *
11. 激勵他人
12. 發揮個人正向影響力  **
13. 學校學不到的5個成功原則(復原力、好運、領導特質、公平、判斷能力)
14. 管理者的品德養成
15. 自省、認識自己  **


●不要自大:**
培養自我觀望的能力(記得自己是誰)
設身處地,同理心、
發揮個人正向影響力、
管理者的品德養成、
自省、認識自己
責任

●認識你自己(記得你是誰)
自省、認識自己
職場與自我的掙扎
惜福、活在當下 *

重新定義成功:
避免養成「求名逐利」的惡習、
認識不可能完美的自己

●成功者的品德
學校學不到的5個成功原則(復原力、好運、領導特質、公平、判斷能力)
管理者的品德養成

●管理技巧
演講的技巧
激勵他人


*第一章:體會生命最脆弱的一刻──責任


成功,來自於許多人的幫忙。這是幸運,同時也是福氣,享受這樣的福氣時,也要繼續將這樣的福氣傳達出去。
→結論:越成功,越要行善
(蝙蝠俠的「能力越強,責任越大。」)


*第二章:有時,人生就像一場荒謬的考試──自信

人生未嘗不像故事中那場荒謬的考試,有限的資訊,卻要在時間期限內寫出豐富有料的解答。要在這荒謬的情境中做出任何足以改變現狀的反應,重點得在「擁有充足的自信。」

書中佳句:
生活和事業中的創造行動,都得依靠勇氣和信心去完成。尋找各種理由不去求創新、不去做決定、不去起而行,往往活得比較輕鬆;衝出考場或安於現狀,也比較容易辦到。但要改變現狀,則要對自己的智慧、能力、操守懷抱信心。

別去理會身邊的噪音,拒絕接受別人的煽動。鼓起勇氣循序漸進,忠於自己熱愛的事物,遵守個人的是非標準,思考自身和人類的處境,然後做件轟轟烈烈的大事。


*第三章:兩個真正的我──職場與自我的掙扎

壓力大的現代人,往往會為了工作而選擇犧牲私人生活。作者提醒,犧牲自我空間是不划算的,因為私人生活可以補給因工作而喪失的熱情、力氣。並且以美國著名企業家福特、卡內基、伊士曼為例,說明大企業家也都把公、私的自己分開來,甚至是完全不一樣的個性,不一樣的處理態度。儘管這些企業家為了賺錢於公是個冷酷的企業家,但最後仍提醒讀者:「態度得強硬,但也保留一點柔軟的心。」

書中佳句:
你能創造並維持上班時的自己和居家時的自己之間的差別嗎?你願意這麼做嗎?

商場如戰場,缺少人情味。從事各行各業的人都會遭到種種小暗算,如果你野心很大,挨槍中彈更是家常便飯,不愉快的事也一再發生,尤其在遇到難關時,有些情況會惡化,有些公司會倒閉,不留情面裁員一萬人。如果你把自我赤裸裸地帶進職場,等於是讓自己曝光,很容易成為別人攻擊的靶子。分開公私生活,才能保護自己的內在空間,處於這塊不被外力左右工作情緒的園地之中繼續保有自我。

換個角度看,活在辦公室外的那個你可以擔任你的後盾,供應你在職場奮鬥必備的生存力量。無論你多麼熱愛工作,工作都不會愛你,家人才能給你愛。因此,家庭可以說是逃離職場的幸福避難所,不但讓你獲得自主與回報,還能平衡你在職場上的情緒起伏,持續對你發揮保護防疫的功能。

想在世上生存,態度就得強硬,但也應當保留一點柔軟的心。


第四章:跳脫非黑即白的框框──觀點的養成

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驗,闡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但就算是自己的觀點,也會有盲點的時候。他解釋了,盲點觀點如何從自己的生長背景、求學經驗中出現,如何避免,避免了才容易做出正確的判斷,高明的決策。

「應當努力了解自己如何下判斷。」
不要用僵化的態度──也就是拒絕透過黑白鏡頭──去看世界。反省自己的過去,看清自己的背景,了解自己的想法是怎麼來的,再仔細觀察和辨認黑白之間還有哪些色調,才能幫助自己做出高明的決策。


第二篇:管理自我
**第五章:容許下屬跟你作對──培養自我觀望的能力(記得自己是誰)


作者以自己親身例子為例,說明身為一個領導人,很容易因為身分比公司其他人都要「高貴」,而容易漸漸失去自我,最終成為自大妄為的人,做出錯誤的判斷。每個企業裡都會有執行長,說明了這個社會擁有許多這樣自大、自以為是的人,但脫掉尊貴的外表,他們充其量就是個「普通人」。

作者提出很有用的措施,避免自己成為這樣的人。並且還講了一個小故事,說明自己的作為的確有所缺失,也幸虧他長久以來持續投資自己成為可親近的領導人,才能在問題發生後,就有同事提醒他錯誤的發生。

避免自己成為不可一世的領導人
1. 回到家庭,與老婆、小孩相處,可以提醒自己不過就是平凡人
2. 走動式管理,走出自己的辦公室
3. 與同事一起吃飯


**第六章:別去參加校友會──避免養成「求名逐利」的惡習

作者認為:千萬不要參加校友會。因為校友會多是成功人士炫耀的場所。許多聰明人會因為急於尋求成就,勉強自己的志向、興趣,僅為了短時間能拿到高薪水、漂亮職稱的工作,或是走入不法途徑。這對社會、對個人都是一項極大的損失。
作者另外以自己的職涯生活為例,說明「冒險的重要性」,以及立定志向無須明確目標,而是要拉大格局、站在宏觀角度。

書中佳句:

「一、想從工作之中得到哪一類的報酬、換來什麼樣的好處,然後就專心尋找最有可能滿足這兩項要求的職業。
「二、我不在乎各種選擇後果。
「三、我把目光放得很遠。唯有拉大格局規劃整個生涯,認清只要站在宏觀角度,再冒險的決定也會顯得無足輕重,你才能承擔更多風險。
備註:思考工作可以帶來的收穫、採取比較寬鬆的成功定義、將目標放遠──也還是要用一種高瞻遠矚的態度來做生涯規劃。不要一逮著機會,就不眠不休、做牛做馬,把自己搞得慘不忍睹。給自己定個時間限制,不管是當發明家也好,當企業家也好,當馬戲演員也好,都不要浪費時間跑去兜售沒有銷路的產品、替不會鴻圖大展的公司賣命,或擺出沒人想看的表演動作。

先認定你這輩子總要經歷幾番風雨,然後心甘情願花個數年功夫等待收成,時間一到就別再等下去。」


*第七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認識不完美的自己

作者以自己的父親為例。在他心目中,父親始終是個完美的人。然而在父親過世之後,他試著以客觀的角度觀察父親,發現父親其實有優點,也有缺點。因此開始他的論述:一個人不可能絕對完美,儘管成功,卻也都有缺點,而缺點有時正好是優點的一部分。並且再一次舉例了急於尋求成功的危險,例如,不可能完全完美,所以一般人、媒體會選擇隱藏缺點,誇大完美,以致導致嚴重的後果。

「我們的社會,特別是有許多高成就者居住的地區,普遍無法接納、忍受缺點及軟弱,因此這些特質往往會被隱藏起來。」

「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無瑕,也不可能一無是處。我們越是探究別人的生活,越能了解現實生活的複雜,無論那種生活乍看之下有多完美。人有優點,就有弱點,一個人的短處和長處也是同時並存的,彷彿親密的鄰居。」

「不能坦然面對自己和別人一切優、缺點的領導人,是不可能做出是當決策的。」

第八章:打動人心的秘訣──演講的技巧

書中佳句:
「領導人的職責在於:擬定議程,制定方向,打造願景,號召別人和自己同心協力改變世界,但首要任務還是贏得人心。」

「當你們參加任何會議或活動時,不管是面對十個熟人,還是一萬個生人,都要提醒自己:你們得在很短的時間之內給人適當印象,營造現場氣氛。另外,也必須消除別人對你們的假設,迅速而清楚地建立個人形象和人我關係。」

「即使很想贏得聽眾的激賞,也絕對不要過度逢迎屈就或改變自我。把聽眾想像成聰明、認真、渴望聽到新思想和新見解的人,然後用自己的詞彙去吸引他們聆聽你們獨特的聲音。多多借用你們欣賞的人物說過的名言,但絕對不要模仿別人
;讓自己的聲音鏗鏘有力,但永遠要保持個人特色。如果懂得自我調侃,這股力量非但不會消失,反而還會增強。」


第三部:領導他人
*第九章:員工,不只是一堆數字──設身處地,同理心

作者自己的母親就是社會上的小螺絲釘,但他的母親卻異常的偉大,雖然沒有學歷、做的也是社會上販賣勞力的清潔工。但她的聰明才智、品德、責任感,卻是身為哈佛教授也少見的。

聽到演講內容的人,這些以後都輕而易舉的能成為企業高層,這篇文章的目的,要使他們能記得,將員工跳脫出數字、業績來看,要將員工看為一個「人」,他們同時也是他人的子女、爸媽、鄰居、忠實的好友

「這些你們可能連名字都叫不出來的員工都是在為自己和公司辛苦打拼,但他們也是在為自己的家人奮鬥犧牲。」

「當你們考慮公司改組和裁員的問題時,請記住莎拉的故事。要知道,員工的生計都掌握在你們手裡,他們是活生生的人:不代表一堆數字。」

「每個人都是別人的子女或父母,他們流著汗水犧牲奉獻的目的是為了成就別人,所以你們應該對他們表示尊敬和體諒,就像對待犧牲自我成全你們的親人那樣。」


*第十章:你比自己想像的更有能力──惜福、活在當下

作者是個籃球健將,平常悠遊在籃球世界的她,突然有天受傷,從此「打籃球」對她變成是一種奢求。她開始回想當初把籃球看得如此簡單、易得,如果能重來,她一定會把握她的籃球時光。

把這樣的經驗放到大學任教,她要求學生能不愧對學校、同學的要求,每次都全力以赴。但她卻在學生的眼中成為「凶巴巴的瘋婆子」。儘管如此,這位哈佛教授還是在課堂上要求同學要惜福,而且更上層樓。

文中展示了領導人的責任與義務,以及「活在當下」的重要。

書中佳句:
「領導人應先完成別人對自己的高度要求,再將這種要求回贈給別人,鼓勵他們奮發向上,達到目標,獲得成就,讓他們像自己證明個人的能力。這樣你們才能幫助別人了解凡事都有消失的一天,認清每一次投球、每一節課程、每一項計畫、每一個機會都彌足珍貴。

讓別人也活在當下」

「在球場上的時刻很寶貴,雖然你參加了八十場球賽,每一場比賽、每一分鐘、每一記球都會永遠烙印在你的腦海裡,但你也可能永遠無法重回球場,所以不要把上場比賽視為理所當然。」

「能夠被賦予崇高的標準、得到領導他人的機會,是一種榮幸,應當以感激的心情珍惜每一個實現期望的機會。」

「眼前的經驗總有消失的一天,所以要及時把握,好好享受。」

「教學態度是,學生必須達到學校和同儕要求他們達到的標準,這樣他們才不會虛度光陰,或覺得上課是他們應享的權利,而必須悉心奉獻,全力以赴,還必須活在當下。」

「一刻機會(Fifteen Minute Opportunity)
我在15分鐘之內能為那一百個學生做到的事情,比我花幾天工夫去做其他事情所能收到的效果還來得大。」

第十一章:勇於授權,激發員工創造力──激勵他人

作者舉例,有一位能力很強的女同事,想盡一切方法包括自動加班、寫企劃,要讓某商品的行銷數字增加,然而卻因為主管的不願授權,而導致這位女同事心灰意冷,最終離職。作者探討「控制」跟「激勵」的兩種管理員工的方法,何者是最好的。書中不直接給予答案,而是要學生去設身處地想想。


書中佳句:
「身為主管的你有責任提升組織的生產力,也擁有不可動搖的實質權力:只要任用員工和解雇員工,你的決定就會波及他們和家人的經濟安危。你也可能仿照權是階級的作法,訴諸「恐嚇」手段督促員工完成自己的工作,無論是直接剝奪屬下工作機會,或在公開場合羞辱幕僚,都能讓他們唯命是從。」

「充分授權的意思不是要求別人執行你的命令,而是容許別人實踐他們的想法,照著他們的願景處理事務。」

「一旦獲得授權,這個人就要開始面對新的工作狀況,可以享受個人的成果,把工作視為一種創造活動,從日常生活中持續肯定自我。於是她會變得更加進取,覺得她在職場的生存價值提高了,願意竭盡所能投注大量精力從事更重要的工作,你的事業也會因此得到改善和擴充,因為你不再控制她,她也不是在主管的威逼下完成工作,而是受到光明願景的驅使。」

「我們往往以為「多元化」就是容納不同的種族、宗教、性別、國籍或性別態度,但我指的是另外一種意思:遇到想法和經驗跟你不一樣的人,要徹底而多面瞭解對方的世界觀。尊重這種多樣性,意味著揚棄控制手段,允許別人依照個人意志接掌一小部分(或更重要)的業務。」

「優秀的主管能夠看透員工,不但對他們瞭如指掌,還能為他們尋求挑戰,刺激和引導它們發揮個人才情為組織效命,同時又能增強員工的自我價值感。」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基本上是一種分化制度,刻意不讓員工了解工作的意義,而工作意義正是促使每位員工熱情投入工作的原因。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基本上是一種分化制度,刻意不讓員工了解工作的意義,而工作意義正是促使每位員工熱情投入工作的原因。」

「先判斷自己究竟想做個什麼樣的領導人,再下定決心放棄部分個人權力、對員工充份授權,善用同理心為員工著想,就能讓員工找到工作的意義和熱忱。」


***第十二章:女兒教會我的事──發揮個人正向影響力

對「成功」定義的重新思考。從女兒的口中說出,「你會改變別人的生活嗎?」往往最能啟發德高望重的教授。這位教授開始思考,如何從自己的影響力出發,讓他人因你而變得不同。舉最簡單的例子,當你去買咖啡時,對待咖啡店員的態度,將會影響他如何看待自己,若是你對他彬彬有禮,微笑問好。他將會對自己的評價良好,認為自己做的是有用的工作。但若是你對他無理大吼,臭臉以對,他會認為自己的工作可有可無,不被重視。作者為成功做了新的解釋,像哈佛學生一樣傑出的人,很容易達到世俗標準的成功,頭銜、薪水、財富、聲望,但是追逐這些虛名之時,很容易忘記要真誠的對待他人。他同時也對領導力做了一個新的定義:「領導力包括了啟發、鼓勵別人,以及為他人創造機會的能力。」


書中佳句
「我打定主意要為周遭的人創造改變的機會,讓他們願意從事冒險、嘗試新的作為、積極影響他人和組織。我想透過以身作則的方式,讓他們能夠把握機會改造自己的生活,也希望藉著我的人際互動、言行舉止、指導別人認識自我的方式,協助這些人獲得成長、增強自信、更有能力達到個人目標。」

*對別人產生「正面影響力」
第一個問題是:「別人怎麼看你?」
第二個問題比較複雜:當別人跟你相處的時候,他們怎麼看自己?
要了解你在特定時間對別人說了些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你和他們說話時,他們會洩漏什麼樣的心事?他們有哪些想法與感受?因為與你發生互動而對自己產生了哪些不一樣的看法?

在生活裡,處處存在對別人發揮正面影響力的機會,從家庭到職場都不例外。

要能全神貫注、煞費工夫地檢討你對別人可能造成哪些影響,比你想像中難得多,因為這違背了我們對高成就者的認知。我這們這些高成就者總是對締造輝煌功業、追求個人成就習以為常,雖然每天接觸許多人,但總是擦肩而過,錯過了解他人生活、改善他人表現的機會,只去注意最能凸顯個人成就的東西,例如獎牌、名譽、學位、薪水、頭銜──也就是可以拿來炫耀和強調個人表現、證明自己永遠是成功者的象徵物。於是我們沉醉在個人的目標和計劃裡,渴望獲得外界肯定,卻因此變得目光短淺。

改寫成功的定義
改變別人的人生,定義自己的價值,李開復的「讓世界因你而不同」

第四部:建立原則──學校學不到的5個成功原則
第十三章:人生好比賽車

一定要用前瞻的眼光來看短時間的學業成敗。
一定要想想,除了天資之外,還有哪些因素能夠帶來成功,也要了解怎麼樣才能將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

當智商等高,但成就較高的那群人多了兩項特質:具備高度的自信和毅力──或某種「熱情」。

聰明人靠經驗學習,但真正聰明的人借用別人的經驗來學習。
第一項條件是化解挫折的能力:成功者遇到了挫折和困難,依然照常過日子,抱持活力與彈性,彷彿路邊餐廳提供的耐用咖啡杯,掉在地上彈個幾下就沒事了。

第二項條件是好運,指哈佛這些資優生

第三項條件是具有良好的領導特質:

拿破崙說,人類願意「為了一小枚彩色勳章──意旨『法國榮譽勳章』──不辭辛苦地長期奮戰」

第四項條件是公平觀念,一定要公平對待別人。要做個成功的領導人,需要最優秀的人才為你效命。如果希望組織達到高品質的工作表現,就必須以公平、禮讓的態度善待員工。

第五項條件──判斷能力。(自我判斷善與惡的能力)舉出哈佛算錯分數,但某學生誠實告知的例子。他擁有成熟的個性和健全的觀念,能在壓力之下做出正確的決定。我們看到一個值得我們信賴和欣賞的人坐在方向盤前,如果他打電話向你求職,你可能願意助他一臂之力。如果他負責經管你的投資帳戶,你不會擔心他欺騙你。如果信任和欣賞就代表銀行資產,那麼他已經存了一大筆資金。

第十四章:破除仇商迷思──管理者的品德養成

公司龐大虧損,員工大規模被裁員,同時間,公司執行長卻坐領高薪,這個現象導致社會普遍的仇商迷思。作者身為管理科系的大學教授,一直自問要如何降低這樣的迷思,培養新管理人員的聲望及責任感?作者認為:「管理人員也要像醫療人員一樣培養專長和技能、完成相當多的訓練和實習,還能長期對別人的生活發揮正面影響力,需像醫生一樣宣讀「管理誓詞」。

*第十五章:記得你是誰──自省、認識自己
1.  母親出門前的諄諄教誨
2.  父親的忠告:要騎著馬兒上高原
感人的抒情小故事,作者以媽媽對自己的期望為例,述說作為優秀的人才應該「記得所有為你努力工作、犧牲自我、讓你能過現在這種日子的人。走出家門後,不要忘了自己的責任、家人的名譽、爸媽的期望和夢想。也不要忘記你有光明的前途,美好的機會就在眼前,你可以讓世界變得更棒。」另外父親的忠告也帶有哲意:「要騎著馬兒上高原。」不被瑣事埋沒夢想,要勇於選擇夢想,並恣意徜徉在夢想之中,讓靈魂奔馳。(超高的境界)於是,作者用自我的成長經驗親身解釋了這句話的意思。當他在高中時期,與朋友合組的樂團正如日中天,大家都想他會選擇成為搖滾歌手,但他卻享受過歡樂掌聲後選擇念書,一步一步成為大學教授。他藉由父親的話,母親的囑咐認知到真正的自己,自己的志向、個性為何,藉此做出正確的選擇。

書中佳句:
大多數人都習慣待在環境比較安定的山谷裡,只注意眼前的瑣事,但我們不一定要騎著馬兒走入山谷,也可以爬上高原,那而有燦爛耀眼的陽光,深邃蔚藍的天空接乎可以永無休止地奔馳下去。

他的意思是:人要高瞻遠矚,應當走出生活裡的山谷與陰影,進入一望無際的高原,然後沉浸在那兒的陽光裡,讓靈魂翱翔,讓風吹拂頭髮,讓內心充滿偉大的夢想,讓生命、生活和蛻變的熱情恣意奔放。
當周遭人士提出「我們可以相信誰?誰能讓我們產生信心?」這樣的問題時,但願答案就是「你們」。

我們需要這樣的領導人:「立志改造社會;願意堅守最高標準的道德、榮譽和責任;不怕高瞻遠矚;對自己和別人懷有夢想、希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