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憐憫眼光中的台灣眾生相─第四張畫


回家路上的捷運電視興高采烈地閃著電影「當愛來的時候」,入圍金馬獎十四項大獎。每到金馬影展的季節裡,文藝青年的愛國之心都蠢蠢欲動,因為這時候台灣的聲音才正要換上新的一輪,等著在銀幕上唱起專屬番薯仔的「咱的青春咱的歌」。

拍過「停車」、「醫生」的導演鍾孟宏,常常用35釐米關懷新聞鏡頭外未說完的傷心故事。還記得「停車」裡,張著童稚大眼等爸爸回家的小女孩,也記得拍拍張震的那雙佈滿皺紋的手,或者是,在搖晃著昏暗燈光的幽禁小房間內,禁不住呻吟的大陸女孩。那麼多無奈、傷心、寂寞的心情躍上電影大銀幕,素人演員用眼神說起了故事。

電影第四張畫海報上,是可愛的男孩「畢曉海」,用純真無暇的眼睛裡說著一種寂寞語言。父親久病過世,大陸新娘的媽媽(郝蕾飾)帶著哥哥離開了。但,校工爺爺要他像燒紅的青蛙一樣,受傷了也要跳出去!

當男孩用極俊的素描筆法畫了爸爸的遺像、賁張的男性生殖器官、深夜裡的夢饜,他在課堂上不服輸地跟老師對嗆背課文。鏡頭說著一個有才華卻困苦的孩子,困在生長環境裡動彈不得。幸運、上進、「跳出來」的可能是下一個古又文,而不幸誤走歧途的呢?會不會被教唆拿起左輪手槍,上演七點檔連續劇最拿手的黑道喋血?

當鏡頭跟著納豆的機車奔馳在田間小路,路邊的水田倒映暮光天色,專屬台灣的鄉村美色,襯著納豆的國語台語多可愛。

或者是,鏡頭跟著蒐遍廢棄屋家俱要拿去賣的校工爺爺,爺爺最有資格拿來安慰男孩的是,家與國不得不分離的三十年鄉愁──家是被砲彈毀掉,認都認不得的上海的「家」,國是跟著國民黨遷播來台的政治認同「國」。或者,鏡頭跟著大陸新娘,為了中華民國的身分證,用一生的婚姻當作籌碼,但,換來的卻是窯子裡舞女的生活、失蹤不見了的大兒子,還有不願去工作的第二任丈夫。

郝蕾飾演大陸新娘角色,在電影第四張畫中突顯外籍新娘生存困境 。

鏡頭還跟著廢棄眷村、跟著在半夜裡霓虹燈閃閃熾熾,俗不可耐的卡拉OK包廂;鏡頭要放大榮民爺爺蒼老的老人斑,盯著大陸新娘郝蕾那排誇張的假睫毛、那頂塑膠感鮑伯假髮。

畫面特別放大這些小人物的渺小與無奈。他們都有一個傷心的故事。

沒有搶天呼地,沒有灑狗血台詞。這些優秀的演員,如戴立忍、郝蕾、金士傑、畢曉海,還有本片中獨樹一格,對白、角色、喜感都獨出一格的納豆;他們用自然的演出像是專設的角色。

用優秀的角色屬性作底紙,導演專注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憐憫眼光作筆,鏡頭放大每一個悲涼、孤獨、無奈、為生存而無賴的百生相為彩料,這些素材組合成了第四張畫。這張台灣這個世代必須專心觀看的畫像;台灣的殘疾教育、無業青年、大陸新娘,失蹤兒童、尋根老榮民…….,上述這些關鍵字是否引起了你的注意?

片末,男孩的眼睛扎巴扎巴的慢速閃著,鏡頭漸漸拉遠,似乎要停在某個焦點。好像在告訴觀眾,電影中的第四張畫,就是台灣的未來的樣貌,無論這些樣貌是片中的男孩、母親、老人、青年,這些故事要說的人物,就是所有的台灣,全部的我們。
*本文能完成要感謝Kay的贊助。

2 則留言:

  1. 寫的真好 真好~

    @戴

    回覆刪除
  2. 唔...我覺得還好,不過感謝稱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