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英國財務大臣歐斯本與凱因斯的對決


歐元債務風暴,已經垮了希臘,眼看著西班牙也快要不行,然而隔著英吉利海峽的英國債務也十分龐大,恐怖的數字如下: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報告,今年3月底結束的上一財年,英國政府財政赤字為1,454億英鎊。目前英國財政赤字相當於國內生産總值的11%,創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高紀錄。截至今年4月底,英國國債總額達8934億英鎊,相當於國內生産總值的62.1%,遠超歐洲聯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上限。
●這些債務的數字利滾利,到2015年需支付700億英鎊的利息
因此在6月22日,英國財務大臣歐斯本(George Osborne),在國會上作了財務報告,作了以下的財政緊縮:
降低政府支出
●將退休年齡上調至66歲
●年薪在21,000英鎊以上的政府公務員、教師和護士等公共領域工作人員,工資凍結2年。
●除醫療衛生和國際援助之外,大部分政府部門的預算在四年內將削減25%,以節省大約170億英鎊(250億美元)

減少福利:社會福利支出每年將削減110億英鎊
●3年內凍結兒童津貼
●今後四年每年將削減政府開支320億英鎊

增加稅收
●2011年1月4日起把消費增值稅(VAT)從目前的17.5%增加到20%。→此舉為英政府每年增收入。
●開徵銀行稅
●從2011年4月起將個人收入稅門檻提高1000英鎊至7475英鎊
●資本收益稅從18%提高到28%

此舉引發譁然,這則歐斯本當天議會報告的影片顯現議員們的反應有多激烈。(The Guardian影片)

歐斯本?凱因斯?斗及?!
讓我好奇的是,身為育孕偉大的凱因斯經濟學家的英國,這次的經濟衰退,所作的政策,居然與拯救1900年代於經濟大衰退虎口的凱因斯背道而持。
凱因斯的主要經濟策略是:
●擴大公共建設,內需方案→人民有錢賺,收入增加→刺激消費→景氣復甦→成為一個良性循環。
顯然歐斯本的幕僚認為此舉不適合這次的金融風暴,他採取的策略為:
●因為,政府公債比過高→隨時可能要像希臘一樣垮台
  所以 ,緊縮預算→政府公債減少→國家財務體制健全→景氣復甦
 然而這些緊縮預算的作為都十分危險,像是裁掉1/8的公務員、以及最恐怖的增加VAT稅到20%,都會讓民眾減少花費的慾望,失業率增加,在凱因斯的理論上來說,是完全相反的作為。因此,出現了這兩篇的新聞報導,我覺得很有趣。也很期待結果如何,到底是凱因斯的理論獲勝,或是大管家歐斯本的嶄新理論能夠救英國免於日落?

不過,在看戲的同時也想到,最近澳洲總理陸克文因為徵收礦稅失敗,引得民怨,因而引疚下臺;日本首相菅直人因為想多徵收營業稅,最近也頻頻向日本人民放話。綜觀歷史故事中,引發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線是為了多徵收茶葉稅......,民怨皆因不合理的重稅所致,英國這個年輕寶貝,上台執政還不到60天的「少年郎」政府,真是帶種!

周遊華爾街/凱因斯主義,再見了!

2010年6月28日 /華爾街日報
這次G20高峰會被解讀成是美歐在擴大支出「刺激」的對決,但若從更廣泛的角度解  讀,這可說是新凱因斯時代的結束,或說是轉向更健全政策的開始。
這 幾年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政策,一直受到舊思維操控,也就是大量的公共支出可以預防通縮、解決衰退、並啟動由政府領頭的經濟繁榮。但結果並非如此。隨 著這些號稱能振興經濟的措施逐漸到期,歐洲已著手戒掉揮霍的壞習慣,美國卻遲遲不願改變。現在似乎正是最佳時機,好好檢視最近的歷史,同時評估結果。

最新這波凱因斯復興期始於前美國總統小布希時代。當時的紅牌經濟學家、也是現在白宮首席經濟顧問桑莫斯告訴國會,國家急需一個「及時、具針對性、暫時」的1,500億美元支出計畫,以提振消費「需求」。

這些錢確實在2008年中讓經濟成長數據很好看,但仍擋不住接踵而止的金融海嘯和經濟衰退。在桑莫斯帶領下,美國再推出第二套規模達5,000億美元的刺激方案。兩個月後國會通過的是8,620億美元的方案,當時白宮經濟學家還樂觀預估,失業率可因此控制在8%以下。

17個月過去了,儘管利率這段時間也維持在歷史谷底,失業率還是高達9.7%。上周美國政府再度下修今年第一季成長率,第二季的經濟指標也很平常,但歷史經驗顯示,一段嚴重的衰退期後緊接著是大幅成長。

這回華盛頓的反應是:第三套刺激方案。歐巴馬總統雖然談到未來需要「財政紀律」,但他今天仍想增加支出。桑莫斯贏得第一場勝利後的30個月,我們又回到同樣的政策立場。

但這次有所不同的是,凱因斯政治共識逐漸崩潰。在歐洲,債券投資人透過拋售債券以提高殖利率的方式,抗議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財政政策;英國和義大利是下一個目標。歐洲決策者的態度大轉變,從花大錢變成大砍債。

其實就算在美國國會,許多民主黨議員也開始反對第三套刺激計畫,白宮提出的失業福利和給各州政府的援助也一再縮水。

創造出1982年到2007年間這段繁榮歷史的因素,其實是低稅率、支出節制且貨幣健全。控制支出的做法從1990年代末期開始結束,健全的貨幣在近十年前消失,現在民主黨諸公還打算大幅加稅。

節約支出並非萬靈丹。現在歐洲時興的縮減支出很重要,但撙節本身並無法平衡年度赤字,還需要經濟加速擴張帶來的新收入,而如今歐洲要加稅的做法卻會抑制經濟成長。

如 今全球已來到凱因斯主義的死胡同。美國民眾被告知要讓國會繼續通過支出和借貸的法案,直到桑莫斯等眾學者專家說時候到了,要加稅以縮減赤字和債 務。另外,加稅、升息和政府擴大控制經濟各層面的可能性,也被假設不至於衝擊個人和企業。但如今就連由全美各大企業執行長組成的企業圓桌會 (Business Roundtable),也看出這種做法逐漸造成傷害。(取材自華爾街日報)
【2010/06/28 經濟日報

凱恩斯再世如何看英國預算?

         2010年6月28日 / BBC中文網
如果凱恩斯活著,他會如何看英國保守黨財相的削減預算案?《獨立報》刊登文章說,新財相的預算案同凱恩斯的理論格格不入,凱恩斯主張,政府應該擴大,而不是削減赤字,以彌補私人消費不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政府削減開支會給經濟帶來災難性後果。
削減開支
《衛報》頭版報道說,英國聯合政府中的自民黨警告說,政府削減養老金福利會危及自民黨同保守黨的聯合。自民黨的副主席休伊警告保守黨說,如果政府削減主要的養老金福利,就破壞了兩黨聯合時達成的協議。此前養老金大臣、保守黨認識鄧肯·史密斯說,養老金福利可能會受到威脅。

《金 融時報》的財經評論員說,英國財相大幅度削減預算給英國經濟帶來許多風險。財相說,削減預算「不可避免」,果真如此嗎?財相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恐懼。評 論說,英國財相大幅度削減預算是否正確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英國經濟因此會受到什麼影響;二是削減開支的做法本身是否是明智的。

《衛報》報道說,英國大幅度削減預算會影響到英國的死亡率。報道預測,英國削減預算可能會在今後十年當中增加英國的死亡數字。心臟病和飲酒導致的疾病會導致的死亡增加,增加幅度為3萬8千人。

英美特殊關係
《泰晤士報》報道,英國廣播公司BBC的117名高級經理年薪多達14萬2千英鎊,他們的薪水超過了英國首相。英國廣播公司的羅伯特·約翰遜是負責薪酬的高管,他的年薪超過18萬英鎊。羅伯特·約翰遜去年財經試圖隱瞞BBC的薪酬真相而做出道歉。

報道說,雖然財相要求公共部門控制加薪,但是保守黨承認政府對BBC高管的薪酬水平無權過問。

各報都報道了周五公布的60年前英國和美國簽署的秘密情報協議。《衛報》報道說,1946年英國和美國簽署英國-美國通訊情報協議,在英國建立監聽中心。該監聽中心是英國最大的情報機構。根據協議,兩國同意交換監聽情報和破譯密碼的情報。

《每日電訊報》報道說,英國和美國60年前簽署的交換情報秘密協議,奠定了英美特殊關係。

中國經濟轉型

《國際先驅論壇報》頭版報道說,中國正致力於減少對出口的依賴,努力擴大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報道說,多年來北京政府一直將大批農民看作出口驅動經濟的主力。這些廉價勞動力在沿海地區的工廠辛勤勞動,促成中國出口的增長。

報 道說,現在這些廉價工人對中國經濟有了新的意義。他們需要成為他們製造所有產品的消費者,將他們的工資花在化妝品、塑料花園椅子、平面電視和內衣等產品 上。中國政府現在依賴這些工人實現經濟轉型。包括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內的最高領導人近年來一直強調中國要改變依賴出口和外國消費的模式。
新聞來源



歐英削赤不一定衰退

         2010年6月28日星期一
上周英國公布削赤方案,學者、政客議論紛紛,市場率先投下贊成票,英鎊及英國國債(Gilt)同樣「硬淨」,10年期國債更創下一年新高,債息跌至 3.38厘低位。

G20峰會上周六在加拿大召開,除了人民幣滙率開放成會議焦點外,負債累累又陷於衰退邊緣的歐美國家,減赤與刺激經濟兩難之間該何去何從,亦是各國領袖要面對的分歧。

上 周執筆之際,會議尚未召開,但各國領導就此議題已隔空發言,包括美國財長蓋特納與白宮經濟顧問薩默斯周二在《華爾街日報》撰文,稱:「我們必須顯示減少長 期財赤的決心,但並不以短期增長作代價。」可惜此話得不到歐洲國家認同,德國總理默克爾向奧巴馬表示,絕對有必要滅赤,並沒有其他選擇。剛上任6周的英國 首相卡梅倫亦回應指:「個別國家應考慮自身情況,重建經濟信心和增長。」

削赤不一定致衰退

繼德國提出由明年至2014年節省800億歐元開支後,英國上周公布財政預算案,一如市場預期,大刀闊斧減少開支、增加稅收(表一),是為二戰以來,最大幅度減赤措舉,目標2015年收支平衡。

減少政府開支往往被視為不利經濟增長。但借鑑歷史,削赤並不一定導致經濟收縮,部分國家便在減少政府開支之餘,同時成功改變經濟結構,滅赤期間經濟增長更勝從前,滅赤成功後,跳出過分倚賴政府的經濟模式,政府財政負擔大減。

歐洲數個國家90年代都有減債計劃,多數在10年內減債成功,其中丹麥、比利時、瑞典和芬蘭在減債期間的平均5年GDP都較減債前高。

較 值得留意的是瑞典,瑞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採取高稅率支持高福利政策,政府開支高企,80年代在地產、金融業皆出現泡沫,踏入90年代,經濟衰退導致泡沫 爆破,1990至1993年GDP下跌5%,94年財赤對GDP比例升至超過15%。瑞典其後大手改革,除了減少政府開支外,又改變瑞典經濟結構,增加高 增值的資訊科技行業投資,5年內減少財赤比例16.4%,5年平均經濟增長4.7%,相比開始滅赤時5年平均經濟零增長有明顯進步。

英較歐洲樂觀

事實上,英國以往亦有成功減債的經驗,因此市場對其滅赤能力亦較有信心。高盛經濟師便指,英國採取的寬鬆貨幣政策可以抵銷削減開支的影響,並預期英國明年經濟增長達3.1%,較為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OBR)所預期的2.3%更高。

卡梅倫亦表示,英國政府來年會採用財政政策,而不會增加政府開支維持增長。英國目前已接近零利率,卡梅倫的說話意味一旦經濟未有起色,英倫銀行無法避免要擴大買債規模,為市場提供更多流動性,長遠對英鎊並非好事。

不過市場上周仍陶醉於預算案能滅赤,英國走出陰霾,國債AAA級別得以維持等利好因素,英鎊連續三日造好,英鎊積弱多時,近期反彈,筆者認為,英國減赤動力較大,亦不如歐元區般,受成員國經濟嚴重差異拖累,英鎊較歐元可看好。

美不欲見緊縮政策

美國多番出言批評歐洲國家減赤,認為會破壞復甦,擔心再次步入衰退。歐洲國家齊削赤,打破原來市場平衡,美國所受影響不小。

不可不提美國同樣債台高築,目前在投資者只關注歐洲的情況下才得以喘息,而且多國擁美國國債作儲備,無可奈何要力保其不會違約,使美國借貸代價甚低。

美國財赤佔GDP達11%,情況與希臘不遑多讓,聯儲局資產負債表規模由雷曼倒閉前的約100億美元,增加至今年2月的1.2萬億美元,但她的10年期國債息率仍在3.1厘。受惠避險天堂的角色,今年以來美元資產更一直走強。

相 比水深火熱的歐洲國家,美國較能花錢救經濟。然而,現時歐洲各國積整應對其債務問題,市場若對歐洲逐步重拾信心,仍債務纏身美國暫時未準備「減磅」,礙於 美國影響力,未必馬上步入另一次金融危機,但美國不一定可以繼續以低息借貸,減少救市可用板斧,自然希望歐洲同儕繼續不問負債問題,落藥救市。

歐洲各國看來並不買帳,美國復甦步伐務必要令市場有信心,否則借貸代價無可避免要上升,亦同樣要步上削赤之路。
         新聞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