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2日 星期二

最喜愛的導演阿莫多瓦 Pedro Almodóvar



阿莫多瓦是西班牙導演,近期來的作品廣受矚目。而我也因緣際會下欣賞了他所指導的三部作品「悄悄告訴她」(Talk to her)、「壞教欲」(Bad Education)、「玩美女人」(Volver)。一看就對阿莫多瓦的特殊個人執導風格所吸引了:

劇本獨具匠心、創意十足
阿莫多瓦的劇本不像好萊塢的公式化劇情,英雄一定救美人,拯救地球的非超人就是蝙蝠俠或是蜘蛛人莫屬。相反的,他關心社會邊緣人的生活,並且以獨特的方式述說她(他)們的故事。「悄悄告訴她」中講的是植物人以男護士之間的愛戀;「壞教欲」述說男同性戀、戀童癖、變裝癖;「完美女人」頌揚女人的堅韌,故事元素包含亂倫、謀殺、鬼魂……。

這些劇情乍看之下,恐怕會讓觀眾以為是不黑暗至極,討論人性黑暗面,看完會感到極度不舒服的電影類型。從前的我也這樣認為,心理的膽小與恐懼,讓我對這類型電影,不敢碰也不願意去碰。但阿莫多瓦卻不這麼樣處理這些題材,他以他自身的方式講述這樣的故事[1]。加上他自己的人生體驗,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張力十足,又對人性有著深刻描寫,表揚人性本善的一面。

(悄悄告訴他中),於是男看護讓他照顧的女植物人懷孕,變得不那麼卑劣,甚至痴情無奈的結局;(壞教欲)那變裝癖的弟弟與才華洋溢的導演兼的同志戀情,看來如此的自然,好像電影中的世界沒有人會對同性戀情大驚小怪;(玩美女人中),潘尼普克魯茲處理男友的屍體,奮力擦去血跡,好像做家事般理所當然卻又帶著命運的捉弄般的無奈。
阿莫多瓦不加入那些老掉牙的英雄史詩電影,也不拍我們慣以為常的A情節過來是B,B情節過來是C情節的八股電影。當他決定要開始這個故事,並且主角是社會中所謂的邊緣問題人物,便開始了一個精采卻不落窠臼的美麗故事。經由他內涵豐富的人文關懷精神以及本身的天才影像功力,自身經歷。阿莫多瓦告訴我們「縱使人生不完美,我們仍可以儘力使它活的像電影般精彩豐富。」

劇本巧妙安排
阿莫多瓦說故事的方式像他的影像色彩般豐富有趣,每次都讓人印象深刻。「壞教欲」採的是劇中劇,現實與戲中電影拍攝劇情一齊進行。而後又將真相大白,現實、往事、劇中電影一起公佈了最後結局,是個高超且富有創意的敘述方式。

玩美女人,英文片名為「Volver」為「回歸」的意思。這是講述三代母女的恩怨情仇。片中不停出現的風車,隱喻女人的生命像是風車不斷旋轉重複。潘尼普克魯茲少女時期被生父侵犯,而自己的女兒又險讓男友性侵。女兒象徵殺了男性主權的醜陋慾望,小潘潘在一陣手忙腳亂下處理屍體,一邊又有了要替女兒頂罪的決心。另一方母親多年前放火燒死了父親以及其情人。為逃罪化做鬼魂遊蕩人間,又為了贖罪,最後自願照顧當年被燒死的情敵的女兒。這般三項女人分別為各自的母親女兒。縱使是三個不同世代,三人的命運卻又如此相同,且互為相補。最後呼應了劇名「回歸」。這是阿莫多瓦對於女性的最至極的憐愛作品。


攝影
阿莫多瓦不虧為西班牙文化背景下出身的導演。西班牙熱情豐富的生命力,在他的鏡頭下展露無疑。紅藍黃色彩三原色像是爭寵般,努力在每個鏡頭表現出精神抖擻,炫麗了每個觀眾的眼睛。他從來不吝用色彩,也不停止讚頌青春,肉體的美麗。這些鏡頭中的每個顏色都像是裡頭主角般展現其生命力,旺盛的欲望,以及對生命的熱情,對人生的想像力。每個畫面就像是一幅色彩飽滿鮮豔亮麗的油畫。

「玩美女人」中時常出現「鮮紅」,以大片紙巾滲入鮮血,暗紅熱情的壁紙,小潘潘包裹火辣身材的白紅直條低胸小洋裝……;「壞教欲」中充滿溫暖的琥珀色,分劃男主角傷心不堪的童年往事;「悄悄告訴她」則擅用明暗亮光,照耀演員的衣服,表情營造角色性格有致,以及環境舒服溫馨的氛圍。

配樂
阿莫多瓦電影配樂時常帶給人驚喜之感。就我所看的這三部影片來觀察。

他擅長以音樂清楚的將電影定位。像是「悄悄告訴她」中,安排一位西班牙民謠男歌手,緩緩浪漫唱出「白鴿」(Cucurrucucu Paloma),「壞教欲」安排教會小男孩以乾淨清純男童音唱Moon River,就在觀眾對小男孩的聲音為之傾倒的同時,神父也對小男孩動了凡心。同理可比,我們可以藉此了解電影中人物被美的迷惑程度。或是變裝皇后撫媚眼神帶出的(Quizar Quizar Quizar),或是「玩美女人」中,小潘潘激動引吭高歌的「Volver」。

無獨有偶,阿莫多瓦刻意安排劇中人物或唱或演有頭有尾的一首歌曲,意在讓觀眾細細領會這音樂與影像結合的一刻,盡情徜徉導演精心安排的一場不同主題的音樂會,往往也是因為如此,觀眾對阿莫多瓦索引用的音樂印象深刻。

阿莫多瓦在現代為一個成功的浪漫主義、超現實主義導演。雖然我沒有看過他較早期的電影,(也許在他還未被主流媒體發現之前所拍攝的作品更加的精彩也說不定)但就我所認識的他所拍攝的三部影片來說,已經足夠讓我瘋狂的喜歡上這位才華洋溢的導演了。這學期看過這麼多部影片之後,也越來越能掌握一部優秀電影所應具備的條件。而這位來自西班牙的導演,他所關注的話題與講述故事的深度廣度,更讓我對於這廣闊世界卻無法親身領略的部份,有了可以親近的機會。

[1] 阿莫多瓦曾說:「在我所有的影片中,都有很明顯的自我色彩-我指的是情感而不是故事-從第一部到最後一部。至於故事本身,其中幾部又要比另外幾部更有我的影子。」 引用資料: http://www.ncu.edu.tw/~eng/FilmCenter/database/art&ideology/flower_of_my/flower_of_my.htm

2007年1月14日 星期日

悲歌

悲歌 席慕蓉
今生將不再見你
只為 再見的
已不是你
 
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現
再現的
只是些滄桑的
日月和流年
 
今年七月我去拜訪我高中最最喜歡的音樂老師。電話那頭的老師講話依舊熱情,語氣慢慢的溫柔的叫我「珮如~」。拿著手機的我興奮的,在家裡走來走去,從客廳這頭走到廚房那頭,一邊聽著一邊想像結婚生北鼻的老師變成怎麼樣子了?七月二日,花了一小時到台北又轉捷運到石牌站,再轉公車到民生社區。往北投的蜿蜒上坡,窄窄的公路卻有這麼頻繁的公車班次。
卿如老師就這麼樣,從遠遠的一小點推著嬰兒車出現在我眼前。等到近況說盡,問候小寶寶的相關話題也討論完畢。走在已經訂位的餐廳路上,石牌的路非常蜿蜒彎曲,有很多的公車,一路上閃躲車子跟小心嬰兒車,突然間...安靜出現,而我有那麼0.0001秒不曉得接下來該說什麼。

我忽然想起這首詩來。
我們多年不見,雖然不定時三大節會寄卡片打電話連絡,終究也敵不過時間的磨逝。還記得年少的單純天真,就算分開也要好好繼續維持下去喔。但人們常過度誇耀了自己的偉大,詩經寫出「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但人卻連控制自己也毫無能力,人甚至連自己也無法掌握...。於是「再見的妳/已不是心中的妳了」.....也許該學學「這次與你相別/我便不想再見你了」,這種悲壯的美麗。也是學習珍愛每個獨特與身邊人相處的當下。

所以親愛的朋友,我想我會微笑看著你嘰嘰喳喳的跟我述說今天發生的趣事;當你很有「感覺」的時候,我會認真跟你討論什麼叫做「人生」;我會捧腹大笑你說的每一個冷笑話;我會對那個機車男對你做的一切蹙起眉頭;我會因為你現在的眼淚而心疼也哭紅目眶。

我珍惜你,我的朋友。

              這次我離開你, 便不想再見你了,
              念此際你已靜靜入睡
              留我們未完的一切, 留給這世界
              這世界, 我仍體切地踏著
             而已是你底夢境.....         鄭愁予 《賦別》

2007年1月5日 星期五

地球村裡,大家都聽小甜甜布蘭妮

全球化在今天席捲整個地球,傳播鬼才麥克魯漢說:「媒介就是訊息。」

「媒介是感官的衍伸。」是的,沒錯!但縱使媒介在今天我們的生活過的更

加方便,可以在深夜與美國的親友談天,有如他們就在身旁。縱使隔著再寬

廣的海峽,也好像就在身邊一般。科技給我們帶來「地球村」的觀感。



  但是「地球村」的科技愉悅,順勢帶來了快樂嗎?



在這邊我想要提出,我觀察到的現象──「文化氣味的消逝。」

什麼叫做文化氣味?「一項產品中可以感覺的到此產品的出產國特有的文化氛圍。」

原住民的小米酒、日本的壽司、懷石料理、美國的漢堡...。有著濃厚文化氣味的產品,

其特點是只要一提出產品名稱,就可以在馬上聯想到此國家的文化背景風俗民情。

  文化氣味的產品可以在服飾、飲食市場中被發揚顯大。商人藉此豢養消費者,打出

響亮的異國風情廣告文宣,吸引消費者。



  於是...吃下「肯德基」的「墨西哥雞肉捲」,就彷彿來到滿是仙人掌,戴著大盤帽

大鬍子的墨西哥大叔身旁;一口咬下「照燒豬肉堡」,就好像已經去過日本東京。商人

用滿滿永不停歇的廣告,刺激消費者渲染出一種「只要使用本產品,就可以帶你環遊世

界」。時尚界也盡然如此,今年秋冬流行中國風、明年春夏流行波西米亞風、後年走神

秘印度風。不管你是白種人黃種人非裔...一律穿上泰國沙龍、畫上藝妓櫻桃小嘴妝。

 

  自由市場經濟的原理使「全球化」的現象更加展露的淋漓盡致。



  但是「全球化」的現象在傳播產業中,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財團投資一項計畫,務必要使它銷售到全國,若是文化氣味太過濃厚,便會在當地格格

不入,文化產品出現「折價作用」。因此商人追求以最小成本達到最大利潤,的基本原則?

他們務必使其產品更加「大眾化」。



而大眾化的結果,出現兩個結果── 一是「強者愈強」,二是「文化氣味的消逝」。



第一項現象是強勢的,硬行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處處可以看到「西方國家」的影子。

其中又以美國為最。



  HBO影集節目「慾望城市」廣為全球觀眾收看,大家如數家珍凱莉的幾個前男友,莎

曼珊的性開放,甚至進而認為獨立女性就該如此、紐約的真正風貌如同影集所演。HBO行

銷此節目時也正在行銷美國人的觀念,將閱聽人的意識形態重新形塑。於是不管你身處

的國家為何,你都會認為出門約會該吃西餐要配紅酒,早上該喝一杯咖啡醒腦,跟男友大

吵一架之後一定要找四格人為一組的好姐妹訴苦。或是血拼名牌鞋子以發洩壓力。

在這個同時,美國順便行銷了PRADA的鞋子、咖啡、紅酒、化妝品、審美觀...。



  別忘了文化的行銷之後,緊接下來就是經濟的隱形剝削。



  那麼文化氣味的消逝呢?日本國家以此「扮豬吃老虎」。舉例來說:鼎鼎大名的

「超級馬力兄弟」是日本人所創造出來,但他們卻將其設定為義大利背景,磨菇、烏龜、

帶著皇冠的公主,聞不出一絲絲日本的味道。流行歌曲必定穿插一兩句英文,裡面描述

情阿愛阿受傷的內容,無關乎文化背景。人人皆可朗朗上口,惠妮休斯頓、席琳狄翁的

歌曲行銷全球。人人都愛小甜甜布蘭妮。那句「Baby Baby... one more time !」隨時

都可以來上一句。



  全球化影響現代人的生活不僅僅於此,明顯的影響我們可以察覺得到。但是那些隱藏

在商業行為背後,需要長久觀察才能發現的現象呢?這股潮流勢不可擋,現今的我們是要

順應潮流,做個隨波逐流的現代人,亦或是反過頭擁抱舊文化、追根溯源?這些,目前還

沒有明顯的答案呢。 




2006年12月16日 星期六

人生來是否孤獨?

「沒有人生來應該是孤獨的。」

                                               ──電影‧盛夏光年。

今年冬天的第一波寒流終於在12月中旬來到。很遺憾的,遠在嘉義的我吃不到我媽咪唯一拿手的「麻油雞」。每天想著唯一令我開心點的午餐是什麼,但是總是很無奈踏下活動中心的階梯 ,走向中正雞肉飯臭臉阿姨的懷抱...。我完全可以體驗蘇東坡先生古聖先賢被放逐到海南島,那種鳥不拉機的心情。 我數著饅頭,喔不!是雞肉飯!看著一天天日子pass by,,然後又焦躁又滿心歡喜計算離開的那天到來。
講遠了,因為大四的日子特別孤單,哈,我對孤獨有著特別想法。
電影盛夏光年:「沒有人生來應該孤獨。」我卻絕得「人生來就是孤獨」。當然盛夏光年的電影聲刺(口號)主要是指,就算是同性戀異性戀也好,人人醫生都有找到真愛的可能。所以儘管你與眾不同也不要擔心,有一天你的白馬王子、白雪公主(the one)終究會出現的。

但是遇到開心、悲傷、挫折......,許多事的喜怒哀樂,深深呼吸一口氣,勇敢面對明天的朝陽。也只有自己一人。特別是在這個階段,脫離凡事幫你弄好的媽媽身邊,去到那兒會有人陪伴的朋友......全世界可以依靠的只有你自己。right?

我們在心裡都對這世界多少有些期待。我在小時候期待媽媽送的午餐。高中時依賴同學一起上體育課、上工藝課。大學時依賴朋友吃午餐吃晚餐。不過依賴總是伴隨著失望。結果媽媽送來的是不喜歡吃的東西,哪天跟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吵架,上完一堂體育課,全班都知道妳們怎麼了;大學罹患獨自一人恐懼症,絕得自己一個人吃飯像怪物。

於是我們害怕失去。害怕孤獨一人。

越是害怕我就越想抓住什麼,凡事變的小心翼翼,於是我變的不像自己。我討好我重要的人。擔心面對窘境的那一刻到來。像「異鄉人」裡的主角,茫然不知其所處。

其他人難道就好過一點?現今還是有依賴公司,期待終身雇用,做了二十年便可以領一筆豐厚的退休金。有些人還是依賴政府,以為政府應該照顧人民,用政策保護人民。因為這樣,結果就有人中年失業;廠商轉移大陸,資遣費拿在手中,惶惶庸庸。

這世代被異化的人們,都是異鄉人裡的卡謬。不知道其所處,找不到價值所在。所以「我消費我存在」;擔憂「跨年」、「聖誕節」的伴來源。深怕重要節日,自己孤單一人,彷彿也預言了自己會孤單久久永永。言至此,可能你也想問我,「那麼你的看法呢?」我也是害怕存在與否的廣大大眾中一個。

為了解除這種不可能完全斷除的憂傷,今年聖誕節我決定寫聖誕卡片。不是電子賀卡喔,而是紙製卡片,用郵寄傳到收件人手中。藉由溫暖樸實存在感的卡張,傳達情感。捏在手心的小卡,不會吝嗇將寄件人的氛圍傳送給你,每個紙漿中的分子,在另外一個時間中,也是曾經這樣真實的被她的手心捏著,而他腸思枯竭地極力想要表現這份心思。經過特地在便利商店買五元郵票,用膠水貼上,信封細心寫上地址,收信人姓名,喔別忘了還有郵遞區號五碼。從遠方一地寄出,經由不知道多少手,最後由郵差手中接下這封來自盛冬的祝福。這一連串純手工,漫長的一封信的旅程,是多麼反現代、反工業、反「時間就是金錢」。

所以,也請你寄封聖誕卡祝許久不見的朋友聖誕快樂吧,即便你並非一個基督徒。

2006年12月4日 星期一

文化自是強與弱,此事無關好與壞

       文化的話題,看起來很象牙塔中的學術內容。但是仔細一探究,它所探討的範圍卻與在生活中與我們息息相關。從前的我,總是被社會中的優勢主流意見所操控,跟著大家群起睥睨,所謂「台客」、「台妹」。

      

      記得是蔡康永的電視節目「兩代電力公司」吧,它找來號稱所謂的台客、台妹,輪番上陣說出自己的「台灣氣質」,然後由坐在對面的完全不同的另一群人,時不時發出驚嘆、「好台喔~」、「天啊」之類的評語。再來或是由藝人或是由主持人繼續往下演展,討論台客的感情生活、台客的審美觀、台客的穿衣哲學、台客的休閒娛樂、因為台客所發展出來的笑話......。

    

       我看著電視中的那些服膺於現今主流文化的那群人,這樣大發議論、毫不客氣的批評生活於另外一種文化的族群。我心裡為他們感到小小的不屑,卻又哀傷於社會狹窄觀念帶來多嚴重的自我本位主義。是的,那些所謂的台客,也許腳踩藍白拖,也許穿高腰AB褲,也許坐姿會露出一大截白襪。也許他們去夜店不跳熱舞,而是戴上白手套跟著電子舞曲擺動身軀。

       

        但是,那又如何呢?難道身為一個人的價值,就一定要服從於這個世界的主流價值嗎?我的意思是,當整個世界的人一律絕得Prada的服裝是最有品味的衣服,最有價值值得登上時尚雜誌;難道不這樣想另外一小叢的人,他們選擇其他的服飾,就因為與眾不同,與社會主流價值不符,就要被否定掉了?


      前陣子讀了《見樹又見林》的社會學相關書籍,講到阿拉伯回教世界我們認為匪夷所思的相關禁忌,像是不能吃豬肉,特殊節日要齋戒、齋戒期間夜晚才能進食、一個男人可以娶四個老婆,其實各各都是有文化風俗,地理氣候、宗教等因素在背後交錯複雜所構成的。在阿拉伯世界中,糧食來源少,而豬這動物又是雜食性,因此若是養了豬,便會與人爭食,且在此飲食條件下食豬肉中毒機率極高;而齋戒是宗教因素,希望教徒可以體會窮人飢餓的不幸,轉而養成同情心的大愛精神。當地也因為頻年征戰,年輕力壯男子多出外打仗,男子折損率高,因此多娶老婆可以增加人口生育率。相同原因,印度人不吃牛肉,也是因為印度為農耕社會,而宗教將牛隻定位在「聖獸」的崇高地位,為的是怕在水災旱災時,百姓一時飢貧交迫將牛隻殺來充饑,等到隔年需要獸力耕種農田,就沒有牛隻可以使用了。

    

       而西方國家初次面對這些風俗民情時,有的大吃ㄧ驚,有的視為妖魔鬼怪、迂腐蠻荒...。不解其中原因,一昧的就以自己的文化觀點替他人做下定論,甚至評下好壞。這樣的行為其實是對他者文化不公平也十分輕蔑的。而我們現今所認為的文化優與劣,其實是建築在文化背後的國力是強或者是弱。

    美國、英國,歐洲西方國家如今掌管全球的經濟主脈,他們的生活方式、穿著因此被全世界的人們所仿效。國際會議上甚至發生,土耳其學者穿著其傳統服飾發表發現新行星的論文不被採納,但當他穿上西化服裝重新開口說話,卻又得到眾人的注意認同。這都是資本主義操縱當今世界的面向,而「有錢,連回音都顯得比較響亮」。


--

我相信我是讀馬克思主義讀到頭昏昏了。



2006年11月29日 星期三

誰綁架了大眾?

暑假三個月徹底的經歷過百萬人紅潮,那時候真是一種精神上的恐懼。怎麼說呢?

在六、七家二十四小不休息,疲勞轟炸的專業電視台播送那些高聲呼喊,熱血澎湃的紅衣

軍,有種台灣即將要成為民粹式民主的恐懼。我的老媽一邊看著電視「電視中的記者極力

嘶吼:「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倒扁總部施明德先生率領...」一邊唉聲歎氣說:「不知道台灣要亂成什麼樣子。」我的爸爸看著電視裡的李濤湧湧不絕的發表意見,那些政治名嘴雄辯昂然,一副天之將亡的壯烈模樣;頓時老爸臉上也因為內心激動而熱躁起來。

  

  這一切在旁邊看著的我,看著電視一頭裡滿天喧嘯的紅旗紅衣紅帽,再看看我家門外邊明明就一陣寧靜,裡外之差,天壤之別。

  

  在那陣子全台灣多少人密切期待倒扁活動進行到什麼階段。 然而政治兵荒馬亂的時間當中,這些人觀看電視新聞的態度不就像觀看二十小時不打烊的「台灣倒扁霹靂火」?其他兩千三百萬的人不說,就只以我的家人為例,已經被媒體的「涵化」、「議題建構」、透過媒體「認識」所謂現在的台灣(社會認知)。那些士身先卒跑去現場嘶吼、靜坐的紅衫軍,參加台灣社活動而毆打主播的暴力民眾...等等,是不是已經病入膏肓了?

  

  只能說在後工業社會當中,無處不依賴媒介,無處不依賴訊息的現代人已經被媒介所用。我們都藉由著媒體,去認知認識這個世界。而不幸的,媒體工作者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包括新聞室控制、政治、經濟、以及市場取向,成為不折不扣的宣傳者。他們為政府所用,宣揚政策;被財團所用,推銷產品;被政客所用,煽動蠱惑。而大眾若是稍稍不覺,立刻被催眠,無形中植入某種意識形態而渾然不覺。



  媒體是否真的能夠做到新聞公正、新聞平衡?看看中國時報在倒扁時的紅軍神聖化,看看自由時報獨立色彩濃厚,甚至不願放上民國兩個字。(我最近發現每日日期居然都是西元紀年)...。而所謂的讀者投書只不過又是一個宣傳洗腦戰場罷了,哪來的多元化人民的聲音?



  台灣報業的色彩鮮明不用我在此多作贅述。哪個報派的言論偏向哪個黨別,明明白白。只是他們找到了各自的市場取向,而各自的支持者看各自的"黨報"看的不亦樂乎。但政治旁觀者如我也只能默然噓聲嘆氣...。

 

  記得Luma曾在上課的時候,講到他自己曾經在報社工作的故事,講到自由時報等各報的記者政治壓迫,曾經說到「報紙是否有真正的客觀?」下課之後我一直在回想這一方面的問題,是否客觀公正真的只是理想,教課書上偉大的志向?亦或是各家報業號稱的道德理念,但在看過這一時期的台灣,如此紛亂的新聞報導之後,我想答案是偏向於悲觀的那一方了

2006年11月5日 星期日

小狐狸的憂傷

「忘記一個朋友是令人憂傷的」  --聖修伯里

這是一個憂傷的故事……。

當小王子馴服了小狐狸之後,這時已經到了他離開的時刻……。

太陽下山的時分,巨大的落日在草原上映成燦爛一片橘紅,

小王子跟小狐狸的身影也被拉得長長的。


憂鬱的小狐狸緊張的三天三夜沒有睡覺。

牠焦躁的說:「啊,我要哭啦!」

  「這是你自己的錯。」小王子說

   「我從來不想傷害你,但是你卻要我馴養你…」

   「是的,沒錯。」小狐狸說。

  「但是你現在卻想哭!」小王子說。

  「是的,沒錯。」小狐狸說。



  「那麼馴養對你一點益處都沒有嘛。」

  「有益處」小狐狸說,「因為麥田是金黃色的。」然後小狐狸又說


  「可不可以,請你不要離開。」

   小狐狸深吸了一口氣,彷彿作了一個很大的決定。


  「如果你離開。」小狐狸緊張地說。

  「我怕你會忘記!」



  「忘記?」小王子好奇地問。

  「是的,忘記。」小狐狸重複小王子的話,一邊喃喃的說。


  「等你離開了,過不久你就會忘記這邊的麥田跟你的金色捲髮

一樣美麗,你會忘記吹過麥子的微風拂過臉龐的感覺。」


小狐狸停了一下,喘了口氣又說:

   「甚至你會忘了我們曾坐在某個山頭上,一起享受眺望日落時寧靜的

愉快;還有在散發著新鮮青草味的碧綠草原上,微笑看獵人邀請村裡姑

娘跳舞的糗態;以及每個禮拜四傍晚一直散步到葡萄園的悠哉……。」



小王子有點驚訝。「小狐狸記得好多他不記得的事。」

   「馴養真神奇。」他心裡想。



    「所以,請你不要離開。」小狐狸認真的說。

    「等你離開地球,你會在別的星球馴養其他的動物,可能是編號九一八

星球上的麋鹿,或者是五三零星球上的鱷魚先生……。這一切都會發生,

只要你感到孤獨的話。」



     「什麼叫做孤獨?」小王子問道。

     「孤獨是一種心理狀態。孤獨挖空人的心靈,使人感到無比空虛,許多

不可能發生的事,譬如堅持的原則,都變得可能了……。」



   「所以。」小狐狸看著小王子,哭喪著臉再次提出了要求。

    「請你不要離開,我不願你這樣做。你接下來會看見新的玫瑰,

  然後永遠忘了曾馴養的小狐狸…..。」



    「可是,我必須離開。」小王子不得不打斷小狐狸的話,

  太空船已經轟隆轟隆作響一陣子了。



    「這個你早就知道了,不是嗎?」

 小王子有點不耐煩,他金黃色的捲髮被引擎的強風吹得直往後頭飛。


    「太陽升起後,終究也要落下。」

  他圓碌碌的大眼睛看著遠方斗大奇幻豔麗的落陽。

  心裡頭想著:

    「地球只是我眾多旅途的一站,但是牠的話,卻讓我想起我的星球

上那朵驕傲帶刺的玫瑰。」



想到這裡,小王子邁開他的腳步。

在引擎的巨響中,小王子扯開嗓子大聲說道:


  「事情沒有你想像這麼糟糕。」

 「我們還可以聯絡啊!」小王子跳上太空船,沒有回頭的丟下這句話。


小王子最後還是走了。

太陽也真的下山,四周一片寂靜,只有星星們像鑽石般在黑夜裡閃爍。

小狐狸站在原地,看著天空中那小點直到消失不見為止。

牠悲傷地低頭,用微小幾乎聽不見的聲音說:

   「其實,我最想告訴你的是,我怕我會忘記你。」

於是,離天亮還很久,草地上卻出現了今夜第一顆露珠。


從此以後,這隻曾經獨一無二的小狐狸,

就變得和成千上萬的其他狐狸沒有什麼不同。

而牠也不知怎麼地,再也不曾開口說話了。
 

-------

「原來我們害怕被遺忘,也害怕遺忘。」

                               獻給曾馴養我的朋友。

2001年8月1日 星期三

Summery


Here comes The Junior Partner  8/5


David Cameron ‘s jourey to power
Well-educated (Eton,Oxford)
Takes only 4 years entering parliament
His 6-years old son died in 2009.

UK’s eye-watering cuts
    Proposing to cut spending by 30 billion($45.5 billion) a year.
    Freeze public-sector pay
    Hack back the welfare bill
    Increase value-added tax (VAT)on all but essential goods and services.

U.S.-U.K.  relations→ intertwinedneed recalibrated
The UK Prime Minister
    Margaret Thatcher v.s. Ronald Reagan
    Tony Blair
    Gordon Brown
    NowDavid Carmeron
A.)Cameron is facing the struggle of BP oil leak.
quiet diplomacy is better than ”grenade” (手榴彈)
BP is still a stable and strong company.

B.)Economic recovery
C.)Afghanistan and security and intelligence cooperation.
D.)The same of Obama and Cameron
seriously clever and one suspects.
Both are controlled, data-driven and pragmatic.

E)The right? the left? depends on the issue of the moment.
F)Everything is fine , but the BP’s leak may cause the UK economic a double-dip recession.
G) Reduce the soldier in Afghanistan.

UK’s demestic affair
    The coalition government can’t agree on a core issue.
    Cameron is leading the old party away from its old habits.
Agree on homosexual marriage.
    Carmeron is going to change British’s politics.

Word
Intertwine糾纏; 編結
Recalibrate  重新校準
Grenade手榴彈

2001年6月19日 星期二

把影迷拋諸腦後的慾望城市2 Sex and the City 2 Leaves Fans Behind (2 of 2)

 


把影迷拋諸腦後的慾望城市2 
By Mary Pols Wednesday, May. 26, 2010 


顯然,到阿布達哈比的免費旅行可以。這趟豪華旅程,由想要請莎曼珊作公關的阿拉伯王公全部買單。旅程能充滿吸引力,顯然是比影集還誇張浮華到不行的專屬僕人服務、專屬出遊司機。在以前,這四位女孩得為生活鑽進計程車後座捉襟見肘的生活著,而且觀眾們也很願意跟著在後座看遍紐約市生態。但是現在似乎已大大的不同了,她們一直都有著買奢華名牌鞋子的壞習慣,但是也很習慣處於房貸、小衣櫥經濟兩難中。她們穿得衣著體面、光鮮亮麗,但觀眾們同時也看得到素顏、脂粉未施的曼哈頓女孩兒。即使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副樣子,但觀眾仍相信在靈魂深處底下她們是不一樣的。但,現在她們居然要從飛機上的經濟艙逃走。(註:這段寫得超好的,非常棒的評論技巧,象徵性的詞彙通論一件現象。)
Apparently, a free trip to Abu Dhabi will, sponsored by a sheik who wants Samantha to do some public relations work for him. The main attraction of this creepily opulent place seems to be the availability of servants, with chauffeured cars as plentiful as your cosmopolitans of yesteryear. In the old days, you four would have worked out your dilemmas in the back of a cab, and we would have happily joined you for the ride. But now we've grown apart. Sure, you always had extravagant shoe habits, but you also used to struggle with mortgages and small closets. You got dressed up and looked fabulous, but we saw you without your makeup too. Even if you had shallow tendencies, we still believed in your depths. Now you recoil at traveling coach. (See the best movies of the decade.)

成功光環已經完全改變這些女孩了嗎?慾望城市在以前,在美國探討挖掘性別議題,是如此的精明辛辣,但是這次卻保護般的討論文化衝擊,過分地將異國文化衝擊單純化了。(凱莉對於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女人們戴著面紗,只是輕描淡寫的說「男人似乎不想要女人有發聲的權利」。)就在那時,慾望城市2並未替電影帶來任何令人激動的火花,取而代之的只是個荒謬可笑的現實。(在一場在沙漠中行走的片段,三名角色甚至換穿了面紗)  觀眾甚至來不及仔細看清楚服裝,就馬上又換下一套了。在那些華美到不行的飯店場景、商品中,都說明了一件事情。慾望城市2已經變得貪婪。
Has success changed you? In the past, your digs at American gender politics were astute, but your patronizing take on foreign cultures seems shockingly simplistic. ("It's like they don't want them to have a voice," Carrie says wonderingly of the women wearing veils i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And while none of you bring particularly scintillating emotional baggage to the dramatic arc of the film, you all bring a ridiculous amount of actual luggage. (For one trip into the sand dunes alone, there are three outfit changes.) We barely have time to register a dress before it's gone. And the copious product placements (Pringles and Suzanne Somers' hormone book Breakthrough? Seriously?) bolsters the sense that you've gotten greedy. (Comment on this story.)

觀眾並不會因此感到惱人。慾望城市2只是個時光,它提醒我們曾一起擁有過的歷史。金凱特蘿 (飾演莎曼珊) 是個常帶來驚喜最令人喜愛的角色,她演出很多害羞的片段,提醒觀眾早已忘記的信念  (她甚至使出「我的阿拉伯勞倫斯王子」這句著名的台詞) 幸運地,場景接著跳到阿拉伯傳統市場裡,凱莉的前男友亞當身上,即使觀眾們都知道這段感情已經很久前就結束了。另一個場景是米蘭達鼓勵永遠都是成功角色的夏綠蒂。酒過三巡後,夏綠蒂終於承認她擔任母親的角色十分辛苦。母親,這個話題通常不在慾望城市討論之內。「這真的非常難熬」夏綠蒂最後在米蘭達的點頭支持,以及要她放鬆的每一口雞尾酒下坦承她的內心煎熬。最後,她大聲的說出「女人身邊怎麼能沒有一個好幫手?」最後觀眾被這句台詞喚回現實。凱莉、莎曼珊、米蘭達、夏綠蒂,下次再一起歡聚吧,但別太急,我是說真的,另外拜託別再有駱駝了。
Don't Call Us, We'll Call You
We're not implying it was all agony. There are moments in Sex and the City 2 that remind us of our history together. Cattrall is an unexpected favorite, charging ahead with such admirable conviction that we stop noticing how potentially humiliating many of her scenes are. (She even pulls off the line "Lawrence of my labia.") It's nice to bump into Carrie's former flame Aidan (John Corbett) in an Arabian market, even though we know that romance was put to bed long ago. A scene in which Miranda encourages the ever endearing Charlotte, over cocktails, to confess to struggling with motherhood is a glimpse of the old, less entitled Sex and the City. "It's so hard," Charlotte finally admits as Miranda nods and urges her to take another sip. Then she wonders aloud, "How do the women without help do it?" and knocks us right back out of sync. Carrie, Samantha, Miranda and Charlotte, let's catch up again sometime — but really, no rush. And please, no camels.
See the top 10 movie bromances.
See the best TV shows of the decade.


Page1  Page2

Read more ?


The other film commments
‧The Guardian: Carrie and friends head to the Middle East in a misjudged and incredibly boring sequel

‧The Times:The four smart New Yorkers of the television series have metamorphosed into lobotomised tourists in this misjudged sequel

‧The New York Times:Operation Desert Togs

2001年6月9日 星期六

歐盟的抉擇 Europe's Choice (2 of 2)

Europe's Choice  歐盟的抉擇
By Josef Joffe Monday, May. 17, 2010 ,TIME 


可以肯定的是,希臘是一個很小的經濟體,小到只有德國的十分之一。所以儘管希臘政府的債務不樂觀,歐洲仍能承擔,並且讓希臘能夠走在經濟正軌上。但,希臘只是最嚴重的例子之一,後頭還有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  (歐洲四豬國 PIGS)  。西班牙和義大利才是規模較大的經濟體。以上這些情形引申出第四種方案:這個方案曾在聯盟初建之時實施:一個經濟共同體,必須按時程一步步地等速前進。
Greece, to be sure, is a small economy, about one-tenth the size of the German one, so other Europeans can afford to keep Greece on track even if its government will not risk death by pleasing its creditors. But Greece is just the most egregious problem. Next in line is Portugal, followed by Spain and Italy — and these latter two are economies of real size. All of which implies a fourth solution, which should have been imposed in 1999 when monetary union took off: a system of economic governance that keeps speeds and timetables in sync.

理論上,只有一個方法可以防止未來走向希臘。但政治與理論可不能相提並論。哪個理論學說可以處理這樣的金融體制呢?是德國堅持要用財政訓練的方法?或是法國一直斥責德國沒有同情心,要犧牲出口盈餘來刺激國內公共需求,讓所得可以提高的方法?「停下腳步來,讓後面其他人可以跟上」不再是句口號,而是會全面在莫爾克島上實施。 (編按:德國總理為Angela Merkel,這邊的「Merkel  Land」非歐洲大陸上地名,猜想是作者以「莫爾克之島」來指稱德國。)
Logically, this is the only way to prevent future Greeces. But logic is not the same as politics. Whose rules would govern such a system? Germany's, with its insistence on fiscal discipline? Or those of France, which demands more vice from the Germans, that is, to sacrifice their export surpluses by stimulating domestic demand and letting wages creep up? "Slow down so that others may keep up" is not a slogan that will go over well in Merkel Land.(See whether the Greek bailout will be a savior for the euro.)

歐盟不會讓單一個工程師開動一整台火車,它會繼續混亂下去。沒必要成為一場災難,但歐盟寧可從這些事情中重新整理振作起來。所以,也許希臘災難會是一聲「有益的」響鐘:不可能在同個經濟體中,卻沒有監督者以及緊急危機處理措施。歐盟對希臘其他各國的情況了然於心很多年了,但,卻選擇了「忽視」,放任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Europe will not choose a single engineer to run the entire train. It will continue to muddle through. That is not necessarily a disaster, but rather the way Europe was built, with disaster followed by renewal. So the Greek calamity, which is far from over, may be a salutary wake-up call. You can't have monetary union without a system of supervision and crisis-control. The E.U. has known what Greece and others have been doing for years, but it chose not to notice, let alone to intervene.

所以歐洲將會利用這次緊急貸款的機會,在可允許的時間內導入嚴格的規定。就像銀行如何對付那些帳戶透支卻又濫用特權的客戶一樣,必須讓一個機構在旁糾正錯誤,以便防止債務不斷擴大。經過這次的疏貸方案石沉愛琴海後,糟糕到任何事都可能發生的歐洲將會恐慌性償債,而這個代價將更加昂貴,到時候將帶領歐元走向大潰退。
So Europe might use the time afforded by the emergency loans to install a rigorous early-warning system — just as banks do when their clients abuse their overdraft privileges. It should be flanked by a mechanism for an orderly default that keeps contagion from spreading. The wor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 is a panicky default after a few more rescue packages have sunk in the Aegean. It will be a lot more expensive, and the run on the euro may turn into a stampede.






Joffe  為德國時代週報(Die Zeit)編輯、國際j關係研究協會、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

Joffe is editor of Die Zeit and a fellow of th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of the Hoover Institution at Stanford University


Page1  Page2
The Orignal site of TIME magazine

2001年6月6日 星期三

好萊塢的血汗工廠 Hollywood's VFX Sweatshops (3 of 3)



好萊塢的血汗工廠 ── VFX,繁華中的衰敗
Hollywood's VFX Shops: Trouble in Boom Times
(3 of 3)
By Rebeccca Keegan / Hollywood Monday, May. 31, 2010
Hollywood's  VFX  Sweatshops


科技越來越便宜,這個產業的入門門檻也越來越低,一家小型的特效公司就能購買得起兩萬美元的硬體和軟體,也能輕鬆操作自如。另外,07持續到08年的編劇罷工,和09年一直芒刺在背的演員大罷工,讓能夠在新電影中使用的綠能節能 (Green-Lighting) 技術發展緩慢。這些困境讓某些特效公司一直難以從經濟海嘯中復甦。
「我們面臨更多激烈的競爭,而且越來越難以生存。」羅斯說。
As technology got cheaper, the barriers to entry fell: a small shop can get up and running with $20,000 worth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The 2007-08 Hollywood writers' strike and the threat of an actors' strike in 2009 slowed the green-lighting of new films — a blow from which some companies haven't recovered. "We're starting to see even more dire competition, and it's getting harder to keep shops open," says Ross.

VFX的購買商以及工作室面臨到最主要的困難點在於:「訂單任意更改。」
當導演定要修改他理想心目中的一幕時,這就代表了好幾個月的工作進度全都白費了。(這我也懂,堪「欲哭無淚」四字可比擬) 在現今的運作模式中,大部分的特效工作室只能自行吸收額外的花費,唯有如此,它們才能維持與電影公司、電影工作者的良好生意關係。
A major point of contention between VFX shops and studios is the issue of change orders. When a director revises what he wants to see in a shot, it can mean months of lost work. Under the current system, most VFX houses feel they have to eat the costs to maintain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studios and filmmakers.

特效公司只想要為最優渥的價錢工作。
「我們是那個唯一為電影花大錢、創意發想、甘冒這個風險的人。」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的數位動畫特效製作部副執行總裁克里斯‧迪法拉,在三月舉行的VFX產業線上會議 ( online town hall) 這樣說道。
Studios are simply getting the best work for the best price. "We're the ones that spend the money, demand innovation, take the risk," said Chris deFaria,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of digital production, animation and visual effects at Warner Bros., at an online town hall in March for the VFX industry. "We're the ones deeply invested in a thriving VFX environment."

這個線上會議由曾當過編劇、特效動畫家的李‧史特納翰召開,李‧史特納翰可算是這個產業中的Norma Rae人物 (註:Norma Rae是1979年的美國電影,探討勞工權益問題,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原創歌曲等大獎。詳細內容可看Wiki百科介紹)  在他發表在Huffington Post (美國著名政治類部落格)  的一篇著名文章「一封給詹姆斯卡麥隆的公開信」,史特納翰稱這些特效公司為「地球上最有趣也最高科技的血汗工廠。」
The town hall was organized by writer and former effects artist Lee Stranahan, who has become something of a Norma Rae for the industry, thanks to the widely read "Open Letter to James Cameron" he wrote for the Huffington Post. In it, Stranahan called effects shops "the most fun and high-tech sweatshops on earth."

傳統的好萊塢外包像是動畫和佈景都有工會組織,但像VFX特效藝術家卻沒這麼容易做到。VFX成為全球化的產業之勢已不能改變。(作者使用被動語態暗示VFX的無奈,顯示現今潮流之勢銳不可擋) 各家公司能夠請到最便宜的勞工上工。在美國,VFX藝術家的薪水起薪在五萬美金(160萬台幣) 以上,並且還能輕易往上攀爬達到十萬位數。而其他海外的只能賺到美國人的一成零頭不到。(16萬台幣) 
Traditional Hollywood trades such as animation and set building are unionized, a status VFX artists aren't likely to achieve, given that VFX is a global business. Companies will simply hire the cheapest labor force that can do the job. In the U.S., VFX artists' salaries start at $50,000 and can quickly reach the low six figures. Artists overseas earn as little as 10% of that.

對VFX族群來說,將來可能會是最具好萊塢戲劇性的結局。隨著蝙蝠俠系列第四集、魔戒前傳‧哈比人歷險記、Thor (雷神托爾)、Green Lantern (綠燈俠) 的出現,對於特效的需求將會強過這些特效產業的分歧。這些需求的自然力量也將會改變現今的權力平衡:例如,一個天才型的設計師比一個熟稔各種技巧的設計師來得重要。亞倫‧蘭斯基說。「當一部電影因為不足的特效技術而延後上映時間,你就會看到許多關於產業的有趣改變即將就此展開。搞不好哪天,特效藝術家將會取代電影明星,成為電影的宣傳強打喔!誰知道?」 
(全文完,原文取自TIME雜誌,轉載歡迎,但註明出處,歡迎批評指教)
For VFX houses, there may be a dramatic Hollywood ending. With effects-heavy movies like the forthcoming Batman sequel, The Hobbit, Thor and Green Lantern coming down the pike, the demand for VFX may overwhelm the industry's diminished capacity. 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work could alter the balance of power too: being a gifted designer is becoming more important than being a technical whiz. Says analyst Alan Lasky: "The minute you see one of these movies not make its release date due to this capacity crisis, then you'll start to see some interesting changes in the industry." Who knows? Maybe someday an effects artist will even get star billing.



 Page1    Page2    Page3


The original site of TIME magazine

好萊塢的血汗工廠 Hollywood's VFX Sweatshops (2 of 3)

The Night Knight, VFX by DOUBLE NEGATIVE VISUAL EFFECTS, located at London


好萊塢的血汗工廠 ── VFX,繁華中的衰敗
Hollywood's VFX Shops: Trouble in Boom Times
(2 of 3)
By Rebeccca Keegan / Hollywood Monday, May. 31, 2010


正當全球特效產業還沒開始分裂,喬治盧卡斯長達35年的影視帝國,正化作僅為開張幾個月的工作室,分布在中國及印度各地。Digital Domain公司的前CEO,同時也是ILM的總經理史考特羅素,估計VFX每年產業總值在13.5億美金左右,五大特效公司就佔了其中的8千到1億美金(市占率74%),而其他的小特效公司拿很少很少的一百萬美金。除了電影特效之外,還有電視節目、電腦遊戲、商業廣告、音樂錄影帶等,這些特效公司不斷地雇新員工,資遣員工,全視當時手上有多少案子。(所以說標題定的sweatshops ,就是在於這VFX產業除了被大公司壟斷之外,財務來源嚴重不穩定,也是被稱為「血汗工廠」的原因之一...poor artist... )
Yet the global VFX industry has been fragmenting. It encompasses everything from Lucas' 35-year-old state-of-the-art empire to months-old shops in India and China. Scott Ross, a former CEO of Digital Domain and general manager at ILM, estimates that VFX is a $1.35 billion industry, with the big five shops each pulling in $80 million to $100 million a year and the many smaller shops taking in as little as $1 million. Effects companies work on movies, TV shows, video games, commercials and music videos and are constantly hiring and firing, depending on their project loads.

但VFX特效產業應該還是會繁榮興盛。
2009年,全球十個最賺錢的電影裡頭,就有9個嚴重依賴特效視覺效果。這些讓特效成為好萊塢比「大明星制度」更耀眼核心。好萊塢的工作室就將賺到的辛苦錢,2~3億美金的三分之一,這麼多的血汗錢押寶在特效預算中。
「電影中在意的,再也不是湯姆克魯斯或是湯姆漢克了」羅素說:「我們在意的是,大水淹沒紐約市,或是製造藍衣人。」 (特效演員演出時多穿藍色緊身衣,方便電影後製時加上特效。)
The VFX business should be thriving. Nine of the 10 highest-grossing movies worldwide in 2009 relied heavily on special effects, making the industry more central to Hollywood's business model than movie stars are. As much as a third of the budget of the $200 million — to — $300 million movies that are the foundation of Hollywood studios' earnings are devoted to special effects. "It's no longer about Tom Hanks or Tom Cruise," says Ross. "It's about flooding New York or creating blue people."

但在過去15個月當中,包括在加州的迪士尼數位電影影像公司,多倫多的C.O.R.E數位影像公司,以及其它散落在舊金山的孤兒特效公司等等,都遭遇到一個困境。
「這就像這個圈子裡頭公開的秘密──做特效是為了「名聲」,是為了一場美麗的雙人舞,為了讓旗下的藝術家們開心;但是,它無法讓你賺錢。」《浮華世界》(Variety) 一期以VFX作為封面故事,助理專題編輯大衛‧科翰這樣說道:「如果你夠幸運,你會因為它們而破產,但如果你不夠幸運,你會因為它們而一蹶不振!(out of business)
But in the past 15 months, companies including Disney's ImageMovers Digital in Novato, Calif.; C.O.R.E. Digital Pictures in Toronto; and the Orphanage in San Francisco have shuttered. "It's pretty much an open secret in the business that you do feature-film visual effects for prestige — to get a great reel, to keep your artists happy — but they don't make money," says David Cohen, an associate features editor at Variety who covers the VFX industry. "If you're lucky, you break even on them. If you're not lucky, you're out of business."

最根本原因就在於VFX產業的組成。大部分的公司都在欣欣向榮的1990年代成立,那是一個錢多到淹腳目,導演和藝術家被像高科技沙箱 (sandbox,一種高級音響設施) 珍貴對待的年代。1993年,Digital Domian公司以1,500萬美金之姿創立了。占有一半股權的大股東IBM,還提供了每個價值五萬美元的圖像工作站給Digital Domain公司使用。
The root of the industry's problems is in how the companies were formed, most of them in the go-go 1990s, when cash was plentiful and shops were treated like high-tech sandboxes for directors and artists. In 1993, Digital Domain was founded with $15 million, and 50% partner IBM provided dozens of $50,000 graphics workstations — a VFX company's costliest investment.

過去三年中,經濟的流動打壞原本的劇本。更優惠的稅率政策刺激VFX產業外流,它們傾巢而出到更便宜的地方,像是加拿大、歐洲、澳洲、紐西蘭,。同一時間,美國的公司也開始向外面像是中國、印度等地方對外發包,像是清除鋼絲 ( wire removal,演員若吊鋼絲飛起來,一種專門將鋼絲在畫面上清除的動畫技術)、轉描機技術 ( rotoscoping )這種吃力不討好的產業代工。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economic mobility spoiled that script. Generous tax incentives in Canada, Europe,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iphoned off much of Hollywood's VFX work and drove down prices. At the same time, U.S. companies began outsourcing the grunt work — unglamorous tasks like wire removal and rotoscoping (an animation process) — to India and China.



 Page1    Page2    Page3


The original site of TIME magazine

2001年1月4日 星期四

2011年電影觀賞清單──79部

體例格式:電影片名 (英文片名)/導演/出品年份/出資國  (觀看日期) ※小評 (☆☆☆☆☆)
☆ :「......」令人無言等級,看完會浪費電、浪費時間  
☆☆:百般聊賴時看的,無魚蝦也好,隨便看看,不用跟導演太認真...   
☆☆☆:可以稱為「還ok」,可能某個元素不錯,比如導演、演員、劇本等等,但其他元素還差上一著  
☆☆☆☆:可以稱為「很好看的電影」,各方面在水準之上,看完令人想討論。  ☆☆☆☆☆:已達「經典」程度,導演、演員為神人級;或是創新程度,前無來者,後仿效者眾!


1.暮光之城3:蝕The Twilight Saga Eclipse/David Slade/2010/USA (1/4) ※芭樂片(★☆☆☆☆)


2.Serious Moonlight/Cheryl Hines/2009/USA(1/7) ※三大憾事之一:美人垂暮、英雄末路、帥哥發福 (★★☆☆☆)

3.鴻運當頭Juno /Jason Reitman/2007/USA(1/8) ※可愛小品 (★★★★☆)


4.名媛教育 An Education/Lone Scherfig/2009/UK & USA (1/16) ※Carey Mullgen把這麼老梗的劇情演的絲絲入扣,看好成為下一代新生女星! (★★★★☆)


 5.真愛零距離 Going to The Distance/Nanette Burstein/2010/USA (1/23) ※Drew Barrymore煙燻妝老態嚇人,後半部破碎劇情不知所以然,原來愛情喜劇不好拍呀。 (★☆☆☆☆)


6.亡命快劫 The Taking of Pelham 123 /Tony Scott/2009/USA & UK (1/29) ※舊片重拍,場面調度以及對紐約城市的哲學頗有意思  (★★★★☆)


7.賭博啟示錄  賭博黙示録カイジ/佐籐東彌/2010/Japan (1/30)※殘酷的遊戲,但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8.特務聯盟Kick-Ass /Matthew Vaughn/2010/UK &USA (2/2) ※凡人也想當英雄,英雄跟樂透一樣隨處可見,但永遠不是你(★☆☆☆☆)


9.終極追殺令Leon: The Professional /Luc Besson/1994/France (2/3) ※經典名片!超級好看! (★★★★★)


10.性福拉警報The Kids Are All Right /Lisa Cholodenko/2010/USA (2/3)※喜歡Annette,演技在裏頭真的無敵,結局美滿得不像話 (★★★★☆)


11.得閒炒飯All About Love /許鞍華/2010/Hang Kong (2/9) ※導演許鞍華的人文思維寬厚大度,周慧敏永遠的玉女掌門人風采不減,好萌!吳君如駕輕就熟的三八演技,已達爐火純菁! (★★★★☆)

12.龍紋身的女孩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Niels Arden Oplev/2009/Sweden (2/11) ※劇情迭起,很高興看到非好萊嵨製作的電影大放異彩



13.超感應妙醫 Ghost Town/David Koepp/2008/USA (2/12) ※Téa Leoni 的眼睛依舊迷人

14.刺蝟的優雅 Le herisson/Mona Achache/2009/France & Italy (2/12) ※阿就...很一般般而已,但裡頭的小津桑優雅的很令人印象深刻


15.愛找麻煩 It's Complicated/Nancy Meyers/2009/USA (2/13) ※Meryle Streep演技到達爐火純菁之地,頑皮豹男很可憐,亞歷鮑德溫演一個自大、自私又很會抓人弱點的大男人演的太好惹


16.當愛來的時候 When Love Comes/張作驥/2010/Taiwan ※生猛有力的台灣電影

17.公主的迷思 Snow White/Angelin Preljocaj/2009/Franch ※尚高蒂耶服裝加分一百!

 18.黑天鵝 Black Swan/ Darren Aronofsky/ 2010/USA ※驚悚刺激,將心理層面表演到極致

19.美味關係 Julie & Julia /Nora Ephron/2009 / USA ※梅莉史翠普演出法國老太太,神乎其技!

20.127小時 127Hours /Danny Boyle/2011 / USA & UK ※有寫影評

21.殺客同萌 Sucker Punch  /Zack Snyder/2011 / USA &Canada ※三百壯士奇幻壯麗風格,結尾結的很不錯。


22.愛情對白 Certified Copy  /Abbas Kiarostami/2010 / France& Italy& Belgium ※碎念的電影,原諒我沒有慧根...

23.金馬奇幻影展 :醜男下地獄 To Hell with the Ugly/Nacho G. Velilla /2010/Spain ※好笑又好看,毒舌又勵志的電影!今年至今看到最棒的電影!(★★★★★)

24.金馬奇幻影展 :安小姐的祕密日記 The Secret Diaries of Miss Anne Lister /James Kent /2009 /UK ※舊時代的先驅,看到封建世界另種家庭的可能性,但終究得建築在金錢、權力之上,古典雅致的BBC影集。(★★★★☆)

25.偷情 Closer/Mike Nichols /2004 /USA & UK ※愛情裡的欺騙與嫉妒,是最精準的寫照。(★★★★☆)

26.里約大冒險 Rio / Carlos Saldanha /2011/USA ※藍天工作室的作品,對難拿捏的鳥類表情抓的維妙維肖,還很可愛!但說故事的深遠意義仍是Pixar第一 (★★★★☆)

27.金馬奇幻影展 :阿蒙正傳 Simple Simon /Andreas Öhman /2010 /Sweden ※自閉兒也能找到春天!凡事照規矩來的阿蒙,簡單純粹,令人感動莞爾一笑的好故事。(★★★★★)

28.金馬奇幻影展 :半夜鬼上床 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Wes Craven/1984/USA ※經典的恐怖片,但莫名的好笑、爆笑!(經典指數:★★★★★)

29.金馬奇幻影展 :舞國英雄 Strictly Ballroom /Baz Luhrmann/1992 / Australia ※紅磨坊導演巴茲魯曼的早期作品,簡單、俐落充滿夢想的熱情。(經典指數:★★★★★)

30.我愛故我在 I Am Love/Luca Guadagnino /2009/Italy ※Tilda Swinton 冷冷演出豪門貴婦,見著認份與無奈,豪門士族的人生有著太多的無力感,本片有點悶。(★★★☆☆)

31.縱情女孩 Factory Girl/George Hickenlooper/2006/USA ※演Andy Warhol的怎麼這麼討人厭?還是Andy本人就這麼討人厭?但Sienna Miller在本片展現她巨星風采,果然要當巨星,演一個巨星最快了!(★★★☆☆)

32.命中注定有個你 Life as We Know It/Greg Berlanti/2010/USA ※經典的好萊塢公式電影,但反應男女對養育下一代的反應與習性,Katherine Heigl即將穩坐傻大姊敗犬渴愛女性寶座。(★★★☆☆)
Just because you accept help from someone, doesn't mean you have failed. It just means you're not in it alone.


33. 3D肉蒲團之極樂寶鑑 3D Sex & Zen: Extreme Ecstasy/ 孫立基/2011/Hong Kong ※肉欲當然就不用說了,搞笑出乎意料的傑出。但仍不失原著精神,是很討好的一部作品,噱頭、娛樂成分十足。(★★★☆☆)


34.愛神來了怎知道 Beautiful Lies/Pierre Salvadori/2010/France ※法式愛情喜劇,Emiley重出江湖,將女性的機車跟濫好人個性演的恰到好處,重點是編劇的妙筆生花,兜了一圈又回到原點的功力,想必是愛情喜劇大師。(★★★★☆)


35. 力挽狂瀾 The Wrestler/Darren Aronofsky/2008/USA & France ※。(★★★★☆)

36. 雷神索爾 Thor/Kenneth Branagh/2011/USA  ※特效驚人,陽剛味很重,衝著Natalie 的名字而去,卻發現另一個新星,飾演Loki的Tom Hiddleston,把嫉妒又濡慕兄弟之情演的絲絲入扣 。(★★★☆☆)
37.愛情藥不藥  Love and Other Drugs/Edward Zwick/2010/USA  ※真情指數5顆星

38.沉默的食物  Our Daily Food/ Nikolaus Geyrhalter/2005/Germany & Austria ※反思在快速工業時代,吃的用的,是否也被異化了。那些「食物」該被視為生命體,或是冷冰冰的「物體」?
39.綠燈俠 Green Lantern/Martin Campbell/2011/USA ※娛樂片,不過綠燈俠的深層意義未展現出來,我只感覺到他是很吊而啷當的肌肉男。

 40.末代舞者 Mao's Last Dancer/Bruce Beresford/2009/Australia ※展現中國龐大國家機器中的專制權利,李存信很有勇氣,這也是他能傑出的原因。

41.麻辣女強人 Morning Glory/Roger Michell/ 2010 / USA ※典型上班族力爭上游電影,曾身處其中的小工蟻看到似曾相識的選擇題,很容易心有戚戚焉;同時,也諷刺提醒當今新聞業,新聞八卦、整人化的甜甜圈長久下來並非觀眾所好。


 42.哈利波特七下集: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2 Morning Glory/David Yates/ 2011 / USA & UK ※最終決戰,熱血噴張!


43.她媽媽的公主 My Little Princess/Eva Ionesco/ 2011 / France ※很讚的議題(女性物化?女童窺探不道德?母愛vs.愛錢?),很濫的說故事敘事,到後面在鬼打牆

44.武俠 Wu Xia ‎/陳可辛/ 2011 / Hong Kong & China  ※野心勃勃的電影,打破傳統武俠路線,企圖討論法理情哲學問題,攝影鏡頭不落入俗套、配樂現代感中,是一部創新十足的難得電影

45.暗擁Contracorriente /Javier Fuentes-León/ 2009 / Peru & Colombia & France &Germany ※簡單就可以感人,超越生與死,討論道德在生命背後的可能發展,很奇妙的切入點,讓人熱淚盈眶

46.飯飯之交 No Strings Attached /Ivan Reitman/ 2011 /USA ※由於看這部電影時,心情奇差,所以覺得很難看...但覺得納塔莉波曼還是認真去演戲就好,不要搞電影製作啦!


47.翻滾吧!阿信 Jump Ashin! /林育賢/ 2011 /Taiwan ※又搞笑又動作片,又勵志又溫情,有猛男還有​戒毒宣導!

50.愛在黎明破曉時 Before Sunrise /Richard Linklater/1995/USA & Austria & Switzerland

51.性福快樂 HappyHappy /Anne Sewitsky / 2010/ Norway

 52.午夜巴黎 Midnight In Paris / Woody Allen /2011 /Spain & USA

53.猩球崛起 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Rupert Wyatt / 2011/USA

54.彩虹公寓So Hard To Forget/Malu De Martino/2010/Brazil

55.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Memories of Matsuko/2006/Japan

56.老闆不是人 Horrible Bosses/Seth Gordon/2011/USA

57.妻別五日 Nora's Will/Mariana Chenillo/2008/9/19


58.惡人Akunin/李相日Japan2011  9/20

59.藍色情人節 Blue Valentine/Derek Cianfrance/USA/2010  9/28

60.賽德克巴萊 上/魏德聖/Taiwan/2011   10/1


61.賽德克巴萊 下 /魏德聖/Taiwan/2011   10/1

62.冰封之心Winter's Bone /Debra Granik/2010/


63.活得痛快 50/50/Jonathan Levine /USA/2011  10/10

64.真實的勇氣 True Grit/Ethan Coen, Joel Coen/USA/2010  10/17

65.甜蜜的生活 La Dolce Vita/ Federico Fellini/Italy & France/1960

66.千鈞一髮 Gattaca/Andrew Niccol/USA/1997

66.美‧男子 Beauty / 奧利佛艾爾曼紐斯 2011南非

67.最後一次初戀 Restless葛斯范桑 2011 USA (金馬影展)

68.雙面羅密歐 Romeos 薩賓柏娜德 2011德國 (金馬影展)

69.末日車神 DRIVE/ Nicolas Winding Refn / 2011 USA

70.魔球 Moneyball/ Bennett Miller / 2011 USA

71.戀人絮語 Lover's Discourse/曾国祥 尹志文/ 2010 香港

72.獵殺幽靈寫手 The Ghost Writer / Roman Polanski/2010 /France & Germany & UK

73.切膚慾謀 The Skin I Live In/阿莫多瓦 / 2011 / 西班牙 12/17

74.放輕鬆,隨性做 Relax...It's Just Sex /P.J. Castellaneta / 1998 / USA

75. 成名在望 Almost Famous/ Cameron Crowe /2000 /USA  12/25

76.小淘氣尼古拉 Little Nicholas/ Laurent Tirard/2009 / 法國  12/25

77.福爾摩斯:詭影行動 Sherlock Holmes: A Game of Shadows/ Guy Ritchie/ 2011/ USA 12/26

78.鐵娘in 工廠 Made in Dagenham/ Nigel Cole /  2011/UK  12/27


79.不可能的任務四 Mission: Impossible Ghost Protocol / Brad Bird / 2011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