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光與影之禮

最近迷上底片相機,每次拍照都是一個膽顫心驚。因為你無法馬上透過LED液晶螢幕,看剛剛的作品。每次拍攝的一張照片,要負擔「一捲底片:100元+沖洗費70元+燒製光碟50元   除以  張數 (通常是36張)」的風險。在「看不到」、「每拍一張都是成本」的風險下,自然令拍攝者手抖。

況且我這次用的35mm二眼平腰相機,是日本DIY雜誌買來組裝的成品,素黑像玩具的外型,觀看的鏡頭與拍攝景觀呈90度垂直,而非一般的平視的觀景窗。有時候,對焦對的不對,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拍什麼...。

還有,轉格底片也是手動的。有時候拍的太開懷,忘了轉到下一格,於是就有了重疊影像的發生。但,底片機就是有它的魅力所在,沖洗出來,重疊的影像,人與花,斑馬線與大樓,倒也有電影蒙太奇手法的趣味。

有句廣告詞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換句話來思考:「人性是否真的能在科技上展現?」

相機發明至今,千萬畫素的規格俯拾即是。相機店內,甚至擺放著有如億載金城大砲般的超級鏡頭!按照此理,應該可以拍出最生動、最感人的相片。但在一格格的畫素組成人們的喜怒哀樂中,一切看起來還是那麼「假假」的,不信你把電腦上的照片都沖洗出來瞧瞧。

底片機用的是大自然光與影的直線折射原理,光線進來相機孔,經過小小機器內的千折百轉,轉而投射在極度敏感的感光塑膠片上(底片)

於是你看見的是情人的眼睛,經過這樣的過程中,那誠摯令你昏倒神迷的還是那對眼睛。

然而,數位相機可就不一樣摟,眼睛跑進了神秘小盒子裡,你不知道這樣精密的儀器內,盒子裡的小黑人對情人作了什麼?映現出來的目光內,居然多了些冷峻。是昨天的玩笑過了火?還是他的死黨說了你什麼?

底片機還是有它的魔力,經過百年後我仍相信它會存在。因為顯現出來的畫面這麼溫暖又有人性,最重要的是,它沒有經過科技的變造,仍然是大自然最原始的原理,送給人們毫不扭曲的光與影之禮。

來吧!微笑一下!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憐憫眼光中的台灣眾生相─第四張畫


回家路上的捷運電視興高采烈地閃著電影「當愛來的時候」,入圍金馬獎十四項大獎。每到金馬影展的季節裡,文藝青年的愛國之心都蠢蠢欲動,因為這時候台灣的聲音才正要換上新的一輪,等著在銀幕上唱起專屬番薯仔的「咱的青春咱的歌」。

拍過「停車」、「醫生」的導演鍾孟宏,常常用35釐米關懷新聞鏡頭外未說完的傷心故事。還記得「停車」裡,張著童稚大眼等爸爸回家的小女孩,也記得拍拍張震的那雙佈滿皺紋的手,或者是,在搖晃著昏暗燈光的幽禁小房間內,禁不住呻吟的大陸女孩。那麼多無奈、傷心、寂寞的心情躍上電影大銀幕,素人演員用眼神說起了故事。

電影第四張畫海報上,是可愛的男孩「畢曉海」,用純真無暇的眼睛裡說著一種寂寞語言。父親久病過世,大陸新娘的媽媽(郝蕾飾)帶著哥哥離開了。但,校工爺爺要他像燒紅的青蛙一樣,受傷了也要跳出去!

當男孩用極俊的素描筆法畫了爸爸的遺像、賁張的男性生殖器官、深夜裡的夢饜,他在課堂上不服輸地跟老師對嗆背課文。鏡頭說著一個有才華卻困苦的孩子,困在生長環境裡動彈不得。幸運、上進、「跳出來」的可能是下一個古又文,而不幸誤走歧途的呢?會不會被教唆拿起左輪手槍,上演七點檔連續劇最拿手的黑道喋血?

當鏡頭跟著納豆的機車奔馳在田間小路,路邊的水田倒映暮光天色,專屬台灣的鄉村美色,襯著納豆的國語台語多可愛。

或者是,鏡頭跟著蒐遍廢棄屋家俱要拿去賣的校工爺爺,爺爺最有資格拿來安慰男孩的是,家與國不得不分離的三十年鄉愁──家是被砲彈毀掉,認都認不得的上海的「家」,國是跟著國民黨遷播來台的政治認同「國」。或者,鏡頭跟著大陸新娘,為了中華民國的身分證,用一生的婚姻當作籌碼,但,換來的卻是窯子裡舞女的生活、失蹤不見了的大兒子,還有不願去工作的第二任丈夫。

郝蕾飾演大陸新娘角色,在電影第四張畫中突顯外籍新娘生存困境 。

鏡頭還跟著廢棄眷村、跟著在半夜裡霓虹燈閃閃熾熾,俗不可耐的卡拉OK包廂;鏡頭要放大榮民爺爺蒼老的老人斑,盯著大陸新娘郝蕾那排誇張的假睫毛、那頂塑膠感鮑伯假髮。

畫面特別放大這些小人物的渺小與無奈。他們都有一個傷心的故事。

沒有搶天呼地,沒有灑狗血台詞。這些優秀的演員,如戴立忍、郝蕾、金士傑、畢曉海,還有本片中獨樹一格,對白、角色、喜感都獨出一格的納豆;他們用自然的演出像是專設的角色。

用優秀的角色屬性作底紙,導演專注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憐憫眼光作筆,鏡頭放大每一個悲涼、孤獨、無奈、為生存而無賴的百生相為彩料,這些素材組合成了第四張畫。這張台灣這個世代必須專心觀看的畫像;台灣的殘疾教育、無業青年、大陸新娘,失蹤兒童、尋根老榮民…….,上述這些關鍵字是否引起了你的注意?

片末,男孩的眼睛扎巴扎巴的慢速閃著,鏡頭漸漸拉遠,似乎要停在某個焦點。好像在告訴觀眾,電影中的第四張畫,就是台灣的未來的樣貌,無論這些樣貌是片中的男孩、母親、老人、青年,這些故事要說的人物,就是所有的台灣,全部的我們。
*本文能完成要感謝Kay的贊助。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成功不是只有天才而已(The Social Network)


我喜歡這部片的勵志傾向,在於它不那摸立志。甚至認為所有有志創業的年輕青年,都應該來看看這部片,來看什麼叫作「執行力」。

這部片讓我想到了1999年的微軟英雄(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它講的是比爾蓋茲(Bill Gate)跟史蒂芬賈伯斯(Steve Jobs)兩位現在叱吒風雲的科技怪才,一路上在彼此的產品界裡,互別苗頭的故事。
他們和馬克‧佐伯克(Mark Zuckerberg)的共同點是…
1.    他們非常年輕的時候就創了業。
2.    他們大學都沒畢業
3.    他們為了創業(夢想)廢寢忘食
4.    他們都是狂人
5.    他們就像大白鯊地緊咬著目標不放

儘管佐伯克一開始的初衷並不是為了什麼偉大空泛之論,而是為了連交往都談不上,只是出去吃個飯的波士頓大學妹,為我們再次印驗了「愛情真偉大」的道理。我特別喜歡這部電影一開頭,還是標準GEEK說話方式的佐伯克,與正妹一串連珠炮的對談場景。

左柏克一怒創江山為紅顏。而可愛的波士頓妹 (Rooney Mara飾)在左柏克事後道歉的那番對話也是一絕。

作為一部有時代雜誌在背後撐腰的好萊塢商業大片,「社群網戰」電影開始之初,就是被對話「塞」滿,滿到不行的長段對話,正表現了編劇的GUTS!因為要是弄得不好,很容易讓觀眾不耐煩、跟不上這樣的快節奏電影步調。但運用得宜,就好像是文章理氣勢萬千的破題法一樣。這段開頭交錯表示了幾個重點:馬克不善交際、馬克有哈佛高材生強烈的優越意識、馬克急欲出人頭、馬克正是大家眼中電腦高手,但卻在家宅宅的GEEK!

而這些在電影一開頭就出現的幾個元素,將從頭到尾十分首尾呼應的貫徹到最後。

再來說說佐伯克的成功模式,儘管佐伯克怪,人又機歪。但不可否認的,他身懷絕技,聰明絕頂,而且又有執行力。

這次拿來跟左柏克對比的是划船隊雙胞胎兄弟,明顯的,他們這兩位出身良好,家庭富裕,擁有漂亮口音,聰明人又帥的雙胞胎兄弟,是本片編劇拿來嘲諷的對象。本片嘲諷這群天之驕子,生來就擁有絕佳資源(人脈、家產、外貌)的哈佛公子哥,空有構想,卻沒有任何執行力。傻呼呼的告訴左柏克這個構想,待左柏客人間蒸發發展這套構想時,沒有任何行動。一廂情願的沉醉在自我感覺良好裡面。是說這兩位金髮帥哥沒有寫程式長才的話,依他們家的財力,請五十個工程師,拼速度也拼得過左柏克一個人寫網站吧!

但他們什麼都沒有作,有的只是無止盡的後悔,跟氣急敗壞,他們用盡一切辦法要扯左柏克後腿。像富家子弟會作的事,跟一堆當權大人們告狀,「他搶我糖吃,他搶我糖吃。」然而那個搶糖的孩子老早跑得更遠,一溜煙看不到底了。那對雙胞胎甚至優柔寡斷到,要將訴諸法庭的決定下的跟小羅斯福當年跟日本珍珠港宣戰一樣。

然而左柏克呢?他老早將facebook發展到全美一百個學校,外加兩個大陸之外了。

這就是有執行力跟沒有執行力的差別。

這是社群網戰這部電影給的最佳警世錄。有執行力,一個窮小子加上本身天賦,才能成為叱吒風雲的CEO;沒有執行力,只能像金髮雙胞胎一樣,宣稱對方「偷」走你絕佳的構想。就像左柏克說的:「facebook若是你們創立的,你們『早』就創立了!」
*本文的完成要感謝商周出版的邀請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煙火般的交會

有些人的相遇
就像國慶日的煙火施放
短短的交會能迸放出美麗的火光
但待得久一點,就會嗅到滿滿的煙銷味
再等久一些,對比之後更顯得平淡無味
煙火結束最好跟著前人腳步離開

親愛的,還是見好就收吧~~~
對著漆黑的天空留戀,是再傻不過的事

只要記住當時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即可
剩下的
最好你忘掉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當迷離的眼神成了鬥雞眼──浮華陷阱(Savage Grace)


貴族有錢大家族的電影向來好看,但難拍。如果拍得好卻總是很難看得懂,但,一旦拍得成功卻又特別顯得魅力萬分。

好拍的原因是,那些名表、名牌服飾、名車,本身就是個聚光焦點。人物畫面不管停在那格,就是一幅美麗的畫面。

但,有權勢的人說話總是難以理解,她們總是話中有話,眉角上揚間,不知道有多少千愁萬緒暗示在其中。權力、勢力、慾望總在杯觥交錯瞬間交會。或是在桌角交纏的那雙腳踝裡悄悄交易。

大學的時候讀到張愛玲的《金鎖記》,曹七巧的身段堪稱一絕。張愛玲用她的身家背景替讀者們上演了一堂權勢家族人吃人的戲碼,當然是屬於超級隱晦級的,得有專人教授為妳上滿一個月的課,才能身處其中感覺背脊發涼……。

高中的時候,迷上「天才雷普利」這部電影。著迷於鬢影衣香,欲拒還留的複雜情欲暗示間,還有義大利小海鎮的風光明媚,於是謀殺也不那麼謀殺了。

後來我也曾看過「美的線條」(The Line of Beauty)這部曾獲英國2004年布克獎大賞小說。描寫一九八零年代的英國柴契爾夫人執政時期,一位牛津優等生寄住英國國會議員的家庭中,與這些達官貴人子弟相處,並且目睹英國官場、貴族來往應酬的奢華生活。紀大偉讚這本書「極其耽溺」。

今年年中更看了Tom Ford親自執導編劇的「A Single Man」(中譯「摯愛無盡」)。講述一個同志大學教授,如何度過即將自殺的一天。Marc Jobs用他擅長的時尚元素,將每個場景畫面打造得有如時尚雜誌一般,畫面留戀似的停在袖扣上、一絲不苟的髮尾、整齊透著漿白襯衫的袖口、經典跑車、慢速特寫運動男體。

這些講著貴族、奢華、權力….以及性的故事裡,那些主角們有喜怒哀樂,但絕對不那麼明顯,她們有禮義廉恥要顧慮。像是七巧愛戀著小叔,絕不能大啦啦明顯表現,因為全家族的人都明眼看著等著笑話她;她們貪心、愛慕虛榮,就像湯姆雷普利為了錢財犯下殺人罪,終其一生都在欺騙躲躲藏藏;她們每個夜裡孤獨寂寞,慾望像永不止盡的毒蛇吞噬她們的身體,她們永遠都感不到滿足,而且喜新厭舊的速度比誰都還快。

這些貴族、偽貴族們、富豪、貴婦、公子哥,也都處處耽溺自己,說她們愛誰嘛?她們誰都不愛,她們最愛的是自己。你能在每個鏡頭看到眼波流轉間,餘光總是停在鏡子裡的自己。

電影浮華陷阱(Savage Grace)中,上述所說的每一項元素都有看到。

美女?有!
帥哥?有!
名車?有!
華服?有!
但,好不好看?
這……..


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把那個三八、騷包、嫉妒、心機的貴婦演得好極了,電影的第一幕,是她一邊對嬰孩又親又抱,一邊八面玲瓏輕跳舞步地安排好晚上的聚會,一邊又是安撫又是強迫地硬ㄠ丈夫參加晚上聚會。把一個假惺惺裝扮好媽媽,但又攀附權貴的愛慕虛榮女人演得恰到好處,妳會覺得她就是耽溺自己美貌,極度自信,卻又極度沒安全感的矛盾中年危機女人。而在機場大罵老公與情婦的一幕,當計程車司機把她放下車,拒絕她的鈔票的那個鏡頭,茱莉安摩爾戴著超大太陽眼鏡,尷尬、悔恨、自尊、悲傷幾種複雜情緒交錯,哽咽一聲她不禁痛哭失聲時,演得多有層次。



但是導演Tom Kalin沒處理好,他當茱莉安摩爾是演一段段五分鐘短片的演員,將故事段落切割得如此破碎,以至於只能用年代、地區來連結每個情節。是導演太放大迷濛眼神的功效,他以為派出優質演員在漂亮屋子裡前後像花蝴蝶的走動,就能讓觀眾深深為這樣的貴族華美電影著迷。他以為不需要更多的歷史背景內涵,他以為無須更多的欲望交纏,他以為呼過大麻的眼神跟渴望愛的眼神一樣。他以為……可以用上述迷人的電影都用過的迷離眼神,但在本部片卻成了四不像,成…….成了鬥雞眼!

於是,在這樣的扭曲的鬥雞眼中,鑲著名貴的西裝的兒子殺了過度溺愛的討人厭母親時,觀眾在走出戲院門口時還茫茫然不知所何。等到搞清楚狀況後,只能大嘆「多浪費這麼一個茱莉安摩爾!」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變黑變白變變變─小姐好黑(Agathe Cléry)

台灣片商取片名往往有個「偷吃步」的招數,那就是學周董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若是演個男孩的故事,就要取「囧男孩之00XX」。若是李奧納多的電影,最好全部都叫「神鬼XX」。如果是伍迪艾倫的咧,硬也要在片名來個「00決勝點」,若是怎摸也扯不上邊,就要直接在片名放上該明星的名字,例如「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 Burn After Reading。設想這些片商的旨意是 ─ ─ 這樣的片名才可以第一時間提醒觀眾,這是什麼樣的電影。


「小姐好黑」?所以根據以上原則,我原本以為是哪部好萊塢的搞笑片。再看看這周末的確黑暗陰冷,所以捨棄披頭四傳記電影,打算租這部片回家。

片頭一開始,就是法國歐洲特有的明亮火車站,片裡頭好多演員穿著西裝筆挺,動作一致的跳起排舞!阿哈!我中獎了!這是部歐洲片!「小姐好黑」這麼ㄚ俗的片名,居然是好看到不行的歐洲法國片????!還是我最愛的邊唱邊跳歌舞片?我的媽呀!這周末真是老天有保佑呀。




這段歌舞是我最喜歡的排舞,非常可愛非常法國 >///<

「小姐好黑」Agathe Cléry電影的女主角阿嘉莎是個年逾中年的事業成功女性,她在一家專賣美白化妝品企業中努力工作。專制嚴格的背後,當然平步青雲。就在她榮升行銷經理的同時,卻也得到一種怪病,一夕之間從天堂掉到地獄。那種怪病,是向來有嚴重種族歧視的她最害怕的──「膚色變得很黑很黑,像黑人那樣黑。」

這樣的病徵有如最沉重的詛咒,阿嘉莎霎時間從天之驕子變為自己最鄙棄討厭的人──黑人。

於是,故事開始變有趣了。這部法國輕喜劇歌舞片開始從變黑變白變變變置身處地的神奇旅程中,用膚色討論「我是誰」、在社會中的角色意義。

故事開始從阿嘉莎身為「白人」的社會優勢開始揭露。她是「白人」,所以她順理成章地銷售「美白產品」,她理所當然地在努力工作之後升職,她理直氣壯地拒絕男友晚上過來過夜,她駁斥父母想抱小孩的想法,原因是她是新時代女性...,她要專注在事業上。她聰明、美麗、文明、幹練、她是這個社會的棟梁。

然而這個社會的善意就在,女主角慢慢開始的膚色變色中轉變。

當膚色從蒼白變為小麥色,辦公事的同事覺得阿嘉莎有去渡假,人們的眼神是欽羨的。這麼忙碌的工作中還能去渡假,又能一邊升官?真是利害利害!但是旁觀的眼神僅能停止在健康漂亮的小麥色。再深下去,羨慕的眼神就開始變成了訕笑...。

辦公桌上開始出現黑人「非洲新希望」雜誌、非洲巫師諮詢專線DM,這類針對膚色種族的辦公室霸凌。而阿嘉莎對外推廣的工作也不順利,演講台下的客戶,看了她的黑膚色,竊竊私語不停,產品的行銷根本行不通!

為了美白,從頭到腳都很忙,連手指也不忘祈禱。

於是阿嘉莎被老闆請了出去。(這段轉折有非常漂亮有趣諷刺的歌舞表演,讓人看了哈哈大笑。)連男友也琵琶別抱,甩了她了。

這段變身的過程令人難過,就像卡夫卡的《變形記》變成令所有人看了都討厭的甲蟲一樣,女主角也在最後變身完成,成為最黑最黑的黑人膚色時,受盡社會、工作、愛情無情的拋棄,絕望的選擇自殺。

然而這次救她生命的非洲裔急診室女醫生,發揮急救之外的長才,帶領女主角重新以「黑人的膚色」生活在這個社會中。這是個重要的象徵,代表女主角正式開始「打從心裡」(她也不得不)接受這個新身分,首先是「衣服風格」、再來是「髮型」。

髮型、服裝都要徹底黑人化,變身開始「成功」。

「髮型」與「服裝」向來是符號象徵最重要的元素,例如超人梳油頭,內褲外穿;蜘蛛人的蜘蛛裝、頭罩;有了「髮型」與「服裝」這兩項元素。女主角像是連基因都改變了一般,能展現舞池裡眾人驚艷的狂野舞技;在大廈大廳內大跳非洲降頭舞,嚇走要趕她走的大樓管理律師。

然而阿嘉莎要面對的是還有更多,這個社會對膚色種族的偏見,比她想像中的還要多。她開始逐一面對擊破,在此同時本片仍不能走向悲觀色彩,本片還是層出不窮的努力搞笑。例如臥室裡那突來的麥克傑克森舞步......。


「除了膚色變黑,妳的生活還是能跟平常一樣的啦~~~」放馬後砲的醫生什麼都治不了,只能吐出這句話安慰女主角。然而真的嗎?醫生的一句話不痛不癢,好像這社會的八股官話:「我們公司絕沒有種族歧視,你看我們也有雇用有色人種」「性別絕不是能力考量,我們的升遷標準絕對透明,禁得起社會眼光考驗。」「性傾向不會是個標籤,我們這裡社會大同,只看能力,不作其他無謂評價。」性別、種族、性傾向,這幾個在社會無形的劃分,困擾著當事人,也讓這社會的大眾用以評價稱量一個人的背景、樣貌。

電影「小姐好黑」在一陣嘻笑怒罵中,點出這社會上最醜陋的現實。而你我都跟女主角阿嘉莎一樣在刻板印象之中評斷他人,別急著否認這項指控、劃清不開明界限、向朋友們表明你的開明、收起眉頭偽裝你的厭惡不屑。

人非聖人,我知道;人人的心裡都住個小小的一個阿嘉莎,這我也懂。只是如果哪一天身為你討厭的那種類型的人,你還能大聲地表達你的原本立場嗎?如果哪一天醒來,你發現妳長的越來越像隔壁貴婦請來的菲律賓瑪莉亞、突然愛上了你的哥兒們、或是哪天像利菁一樣身體內同駐兩個性別......。如果你現在理所當然仗勢的社會優勢,突然間從天堂掉到了地獄十八層,是社會上所謂的弱勢族群。而這個弱勢是天生俱來,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就像阿嘉莎用進大賣場所有美白產品都改變不了日漸烏黑的膚色一樣。你說你還能大聲囔著你討厭菲律賓人、同性戀都好噁心、女人本來就該滾回廚房煮菜嗎?

故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阿嘉莎居然是用黑人的身分才得到最終的幸福,最終,她和她的黑人男友兩個對種族有偏見的人都拋開了對「顏色」的執念。女主角阿嘉莎從白變黑,再從黑變回白。她繞了一大圈,回到原點,心境卻大不同。變形記的故事模型眾多,自古有之。卡夫卡的《變形記》(The Metamorphosis)、「隨身變」(The Nutty Professor)、變身博士(Jekyll & Hyde),這些主角身分改變,開始設身處地的去想像自己未曾思考過的角度,然而看電影的我多幸福,跟著鏡頭也身歷其「想」了一番。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親愛的,謊言使你更上進 ─ ─ 愛情謊言(LILA LILA)



你有多愛這個東西,端看你有多想要它,能為他作多大的改變?!

英國才子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生性浪漫,文筆高超的他曾被譽為,就算是一把掃帚也能寫的靈活靈現,甚至能為掃帚寫出一部傳記出來。他寫了《吻了再說》(Kiss And Tell)這本擬傳記小說,用最純然傳記寫法,寫他的女友。狄波頓發揮英國──這個傳記最大產地國的專長,將女友的祖宗八代(抱歉,不是罵人…)寫了一遍。而電影「愛情謊言」(LILA LILA)的男主角大衛更厲害,直接從服務生變身大文豪!

這個演出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忠厚的兒子本名丹尼爾布爾(Daniel Brühl),在電影愛情謊言中延續老實的個性,演出為了追熱愛文學的女孩漢娜荷絲(Hannah Herzsprung),瞬間變身成為寫出曠世鉅作的大文豪。你說愛情力量多偉大!

故事就從一個從二手跳蚤市場買來的床頭櫃開始。

男孩著迷女孩,聽了建議買下原本不想買的床頭櫃,卻在裡頭發現了足以讓女孩愛上他的手稿。這份手稿讓她們熱戀,卻又成為兩人最後決裂分手吵架的關鍵點,因為女孩發現大衛不像能寫出這樣作品的才子。然而最後結局落在,兩人歡欣鼓舞的擁抱,原因是男孩完成了足以媲美該手稿的作品──「擬手稿」,而女孩欣然接受。手稿,是本片重要的信物、象徵。承接了開頭,衝突轉折高潮,最後的結尾也因為替代品出現,危機得以解除,兩人皆大歡喜。

我男友一定要是才子 
再來看看本片的敘事走向邏輯:女孩的交往邏輯
 

前提:我要跟有才華(=作家)的人交往
因為,大衛是作家  (就算不是我也要逼他是→偷寄手稿給出版社!)
所以,我跟大衛在一起
       (甩了那個老是用幾句片斷騙我出來的綠西裝男,人家要的是真正的才子捏)
 

轉折→
因為,大衛表現得不像作家
(居然敢對我大吼,居然剖析我的心裡,老娘我要分手!!)
所以,我跟大衛分手
(即使有比頭大的花束都挽回不了老娘的心!)

結局

因為,大衛後來像作家了。    
所以,我們復合了。

愛她的是個青蛙服務生,但要得到這位新時代女性的吻,就算大衛被逼著也要「跳」成王子。這位女子堪稱德國的「最佳逼男友上進獎」得主。再次證明了愛情真偉大!

心中OS:不要再逼我了...
所以大衛夾在女人的愛和(偽)師父的死要錢、出版社落為打雜眾人對他都不滿,每個人都想要從他身上得到東西,名人真是世界上壓力最大的職業。於是大衛疲於奔走於各大朗讀會間,朗讀給那些飢渴的書迷聽,有一幕鏡頭,是好多書迷瘋狂的手拍打在高級轎車車窗上,此起彼落,導演賞給一個慢速特寫,顯然是要看電影的觀眾們一起感受大衛成名的恐懼,大衛此時正像是玻璃屋內的鳥,振翅驚恐,卻哪都不能飛去。本片一併揭露出版業界醜陋面貌!
 

原來「賣書跟賣番茄沒有兩樣。」「授權一賣再賣,一定要出T恤、出電影。」出版社為了堵到人,攀關係、中傷攻擊的話語都能作到,更別說高掛在建築物上兩層樓高的巨幅作者照片,造勢的氣魄,換在美國,你會以為是來到麥克傑克森演唱會了。出版社手法跟打造好萊塢明星商品一樣,諷刺的是,大家為之瘋狂的真正作者早已作古多年了,他們崇拜尖叫的只是個酒店服務生,是誰說,作文化生意手段就比較高尚呢?

本片之於張愛玲 
電影也對三種類型角色,仔細塑造─出版商企劃、作家女友(歸於愛人派)、作家恩師(歸於親人派)。也許張愛玲書迷能頗有心得。大衛藉已死作者的手稿得到愛情、名聲、金錢;女友有了事業、愛情、以及自己想急於獨當一面的自主意識。親人派,則想要掌握作家的一切,版權、電影、一本萬利,永傳後世的智慧財產權。而讀者真正為之瘋狂的主人翁,卻早年窮困潦倒,甚至為愛自殺喪生。

不正像張愛玲?其生前被愛人胡蘭成炒作新聞、皇冠出版社一版二版改版再版、弟弟親人出版「我的姐姐張愛玲」傳記,販賣世人對張愛玲的好奇。好友宋淇夫婦後人挖出每封書信往來,甚至拿書張愛玲壓根兒不想出版的英文小說,在其逝世15年後一口氣出版,而市場為之瘋迷的,傳奇女子張愛玲晚年是獨自老死在紐約自宅中的。
 

也許張愛玲能料得到這些,愛錢的她,或許也不在意人家拿她的名字發大財。或許她還覺得死了還很紅很省事,至少狗仔隊不可能到墳墓裡翻垃圾。

不過,美國的沙林傑(J. D. Salinger)可沒這麼好惹,他也許會賞世人一句「他媽的這世界,你們夠了沒阿!」。
*本文的完成感謝聯影電影賜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