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英國財務大臣歐斯本與凱因斯的對決


歐元債務風暴,已經垮了希臘,眼看著西班牙也快要不行,然而隔著英吉利海峽的英國債務也十分龐大,恐怖的數字如下: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報告,今年3月底結束的上一財年,英國政府財政赤字為1,454億英鎊。目前英國財政赤字相當於國內生産總值的11%,創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高紀錄。截至今年4月底,英國國債總額達8934億英鎊,相當於國內生産總值的62.1%,遠超歐洲聯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上限。
●這些債務的數字利滾利,到2015年需支付700億英鎊的利息
因此在6月22日,英國財務大臣歐斯本(George Osborne),在國會上作了財務報告,作了以下的財政緊縮:
降低政府支出
●將退休年齡上調至66歲
●年薪在21,000英鎊以上的政府公務員、教師和護士等公共領域工作人員,工資凍結2年。
●除醫療衛生和國際援助之外,大部分政府部門的預算在四年內將削減25%,以節省大約170億英鎊(250億美元)

減少福利:社會福利支出每年將削減110億英鎊
●3年內凍結兒童津貼
●今後四年每年將削減政府開支320億英鎊

增加稅收
●2011年1月4日起把消費增值稅(VAT)從目前的17.5%增加到20%。→此舉為英政府每年增收入。
●開徵銀行稅
●從2011年4月起將個人收入稅門檻提高1000英鎊至7475英鎊
●資本收益稅從18%提高到28%

此舉引發譁然,這則歐斯本當天議會報告的影片顯現議員們的反應有多激烈。(The Guardian影片)

歐斯本?凱因斯?斗及?!
讓我好奇的是,身為育孕偉大的凱因斯經濟學家的英國,這次的經濟衰退,所作的政策,居然與拯救1900年代於經濟大衰退虎口的凱因斯背道而持。
凱因斯的主要經濟策略是:
●擴大公共建設,內需方案→人民有錢賺,收入增加→刺激消費→景氣復甦→成為一個良性循環。
顯然歐斯本的幕僚認為此舉不適合這次的金融風暴,他採取的策略為:
●因為,政府公債比過高→隨時可能要像希臘一樣垮台
  所以 ,緊縮預算→政府公債減少→國家財務體制健全→景氣復甦
 然而這些緊縮預算的作為都十分危險,像是裁掉1/8的公務員、以及最恐怖的增加VAT稅到20%,都會讓民眾減少花費的慾望,失業率增加,在凱因斯的理論上來說,是完全相反的作為。因此,出現了這兩篇的新聞報導,我覺得很有趣。也很期待結果如何,到底是凱因斯的理論獲勝,或是大管家歐斯本的嶄新理論能夠救英國免於日落?

不過,在看戲的同時也想到,最近澳洲總理陸克文因為徵收礦稅失敗,引得民怨,因而引疚下臺;日本首相菅直人因為想多徵收營業稅,最近也頻頻向日本人民放話。綜觀歷史故事中,引發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線是為了多徵收茶葉稅......,民怨皆因不合理的重稅所致,英國這個年輕寶貝,上台執政還不到60天的「少年郎」政府,真是帶種!

周遊華爾街/凱因斯主義,再見了!

2010年6月28日 /華爾街日報
這次G20高峰會被解讀成是美歐在擴大支出「刺激」的對決,但若從更廣泛的角度解  讀,這可說是新凱因斯時代的結束,或說是轉向更健全政策的開始。
這 幾年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政策,一直受到舊思維操控,也就是大量的公共支出可以預防通縮、解決衰退、並啟動由政府領頭的經濟繁榮。但結果並非如此。隨 著這些號稱能振興經濟的措施逐漸到期,歐洲已著手戒掉揮霍的壞習慣,美國卻遲遲不願改變。現在似乎正是最佳時機,好好檢視最近的歷史,同時評估結果。

最新這波凱因斯復興期始於前美國總統小布希時代。當時的紅牌經濟學家、也是現在白宮首席經濟顧問桑莫斯告訴國會,國家急需一個「及時、具針對性、暫時」的1,500億美元支出計畫,以提振消費「需求」。

這些錢確實在2008年中讓經濟成長數據很好看,但仍擋不住接踵而止的金融海嘯和經濟衰退。在桑莫斯帶領下,美國再推出第二套規模達5,000億美元的刺激方案。兩個月後國會通過的是8,620億美元的方案,當時白宮經濟學家還樂觀預估,失業率可因此控制在8%以下。

17個月過去了,儘管利率這段時間也維持在歷史谷底,失業率還是高達9.7%。上周美國政府再度下修今年第一季成長率,第二季的經濟指標也很平常,但歷史經驗顯示,一段嚴重的衰退期後緊接著是大幅成長。

這回華盛頓的反應是:第三套刺激方案。歐巴馬總統雖然談到未來需要「財政紀律」,但他今天仍想增加支出。桑莫斯贏得第一場勝利後的30個月,我們又回到同樣的政策立場。

但這次有所不同的是,凱因斯政治共識逐漸崩潰。在歐洲,債券投資人透過拋售債券以提高殖利率的方式,抗議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財政政策;英國和義大利是下一個目標。歐洲決策者的態度大轉變,從花大錢變成大砍債。

其實就算在美國國會,許多民主黨議員也開始反對第三套刺激計畫,白宮提出的失業福利和給各州政府的援助也一再縮水。

創造出1982年到2007年間這段繁榮歷史的因素,其實是低稅率、支出節制且貨幣健全。控制支出的做法從1990年代末期開始結束,健全的貨幣在近十年前消失,現在民主黨諸公還打算大幅加稅。

節約支出並非萬靈丹。現在歐洲時興的縮減支出很重要,但撙節本身並無法平衡年度赤字,還需要經濟加速擴張帶來的新收入,而如今歐洲要加稅的做法卻會抑制經濟成長。

如 今全球已來到凱因斯主義的死胡同。美國民眾被告知要讓國會繼續通過支出和借貸的法案,直到桑莫斯等眾學者專家說時候到了,要加稅以縮減赤字和債 務。另外,加稅、升息和政府擴大控制經濟各層面的可能性,也被假設不至於衝擊個人和企業。但如今就連由全美各大企業執行長組成的企業圓桌會 (Business Roundtable),也看出這種做法逐漸造成傷害。(取材自華爾街日報)
【2010/06/28 經濟日報

凱恩斯再世如何看英國預算?

         2010年6月28日 / BBC中文網
如果凱恩斯活著,他會如何看英國保守黨財相的削減預算案?《獨立報》刊登文章說,新財相的預算案同凱恩斯的理論格格不入,凱恩斯主張,政府應該擴大,而不是削減赤字,以彌補私人消費不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政府削減開支會給經濟帶來災難性後果。
削減開支
《衛報》頭版報道說,英國聯合政府中的自民黨警告說,政府削減養老金福利會危及自民黨同保守黨的聯合。自民黨的副主席休伊警告保守黨說,如果政府削減主要的養老金福利,就破壞了兩黨聯合時達成的協議。此前養老金大臣、保守黨認識鄧肯·史密斯說,養老金福利可能會受到威脅。

《金 融時報》的財經評論員說,英國財相大幅度削減預算給英國經濟帶來許多風險。財相說,削減預算「不可避免」,果真如此嗎?財相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恐懼。評 論說,英國財相大幅度削減預算是否正確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英國經濟因此會受到什麼影響;二是削減開支的做法本身是否是明智的。

《衛報》報道說,英國大幅度削減預算會影響到英國的死亡率。報道預測,英國削減預算可能會在今後十年當中增加英國的死亡數字。心臟病和飲酒導致的疾病會導致的死亡增加,增加幅度為3萬8千人。

英美特殊關係
《泰晤士報》報道,英國廣播公司BBC的117名高級經理年薪多達14萬2千英鎊,他們的薪水超過了英國首相。英國廣播公司的羅伯特·約翰遜是負責薪酬的高管,他的年薪超過18萬英鎊。羅伯特·約翰遜去年財經試圖隱瞞BBC的薪酬真相而做出道歉。

報道說,雖然財相要求公共部門控制加薪,但是保守黨承認政府對BBC高管的薪酬水平無權過問。

各報都報道了周五公布的60年前英國和美國簽署的秘密情報協議。《衛報》報道說,1946年英國和美國簽署英國-美國通訊情報協議,在英國建立監聽中心。該監聽中心是英國最大的情報機構。根據協議,兩國同意交換監聽情報和破譯密碼的情報。

《每日電訊報》報道說,英國和美國60年前簽署的交換情報秘密協議,奠定了英美特殊關係。

中國經濟轉型

《國際先驅論壇報》頭版報道說,中國正致力於減少對出口的依賴,努力擴大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報道說,多年來北京政府一直將大批農民看作出口驅動經濟的主力。這些廉價勞動力在沿海地區的工廠辛勤勞動,促成中國出口的增長。

報 道說,現在這些廉價工人對中國經濟有了新的意義。他們需要成為他們製造所有產品的消費者,將他們的工資花在化妝品、塑料花園椅子、平面電視和內衣等產品 上。中國政府現在依賴這些工人實現經濟轉型。包括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內的最高領導人近年來一直強調中國要改變依賴出口和外國消費的模式。
新聞來源



歐英削赤不一定衰退

         2010年6月28日星期一
上周英國公布削赤方案,學者、政客議論紛紛,市場率先投下贊成票,英鎊及英國國債(Gilt)同樣「硬淨」,10年期國債更創下一年新高,債息跌至 3.38厘低位。

G20峰會上周六在加拿大召開,除了人民幣滙率開放成會議焦點外,負債累累又陷於衰退邊緣的歐美國家,減赤與刺激經濟兩難之間該何去何從,亦是各國領袖要面對的分歧。

上 周執筆之際,會議尚未召開,但各國領導就此議題已隔空發言,包括美國財長蓋特納與白宮經濟顧問薩默斯周二在《華爾街日報》撰文,稱:「我們必須顯示減少長 期財赤的決心,但並不以短期增長作代價。」可惜此話得不到歐洲國家認同,德國總理默克爾向奧巴馬表示,絕對有必要滅赤,並沒有其他選擇。剛上任6周的英國 首相卡梅倫亦回應指:「個別國家應考慮自身情況,重建經濟信心和增長。」

削赤不一定致衰退

繼德國提出由明年至2014年節省800億歐元開支後,英國上周公布財政預算案,一如市場預期,大刀闊斧減少開支、增加稅收(表一),是為二戰以來,最大幅度減赤措舉,目標2015年收支平衡。

減少政府開支往往被視為不利經濟增長。但借鑑歷史,削赤並不一定導致經濟收縮,部分國家便在減少政府開支之餘,同時成功改變經濟結構,滅赤期間經濟增長更勝從前,滅赤成功後,跳出過分倚賴政府的經濟模式,政府財政負擔大減。

歐洲數個國家90年代都有減債計劃,多數在10年內減債成功,其中丹麥、比利時、瑞典和芬蘭在減債期間的平均5年GDP都較減債前高。

較 值得留意的是瑞典,瑞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採取高稅率支持高福利政策,政府開支高企,80年代在地產、金融業皆出現泡沫,踏入90年代,經濟衰退導致泡沫 爆破,1990至1993年GDP下跌5%,94年財赤對GDP比例升至超過15%。瑞典其後大手改革,除了減少政府開支外,又改變瑞典經濟結構,增加高 增值的資訊科技行業投資,5年內減少財赤比例16.4%,5年平均經濟增長4.7%,相比開始滅赤時5年平均經濟零增長有明顯進步。

英較歐洲樂觀

事實上,英國以往亦有成功減債的經驗,因此市場對其滅赤能力亦較有信心。高盛經濟師便指,英國採取的寬鬆貨幣政策可以抵銷削減開支的影響,並預期英國明年經濟增長達3.1%,較為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OBR)所預期的2.3%更高。

卡梅倫亦表示,英國政府來年會採用財政政策,而不會增加政府開支維持增長。英國目前已接近零利率,卡梅倫的說話意味一旦經濟未有起色,英倫銀行無法避免要擴大買債規模,為市場提供更多流動性,長遠對英鎊並非好事。

不過市場上周仍陶醉於預算案能滅赤,英國走出陰霾,國債AAA級別得以維持等利好因素,英鎊連續三日造好,英鎊積弱多時,近期反彈,筆者認為,英國減赤動力較大,亦不如歐元區般,受成員國經濟嚴重差異拖累,英鎊較歐元可看好。

美不欲見緊縮政策

美國多番出言批評歐洲國家減赤,認為會破壞復甦,擔心再次步入衰退。歐洲國家齊削赤,打破原來市場平衡,美國所受影響不小。

不可不提美國同樣債台高築,目前在投資者只關注歐洲的情況下才得以喘息,而且多國擁美國國債作儲備,無可奈何要力保其不會違約,使美國借貸代價甚低。

美國財赤佔GDP達11%,情況與希臘不遑多讓,聯儲局資產負債表規模由雷曼倒閉前的約100億美元,增加至今年2月的1.2萬億美元,但她的10年期國債息率仍在3.1厘。受惠避險天堂的角色,今年以來美元資產更一直走強。

相 比水深火熱的歐洲國家,美國較能花錢救經濟。然而,現時歐洲各國積整應對其債務問題,市場若對歐洲逐步重拾信心,仍債務纏身美國暫時未準備「減磅」,礙於 美國影響力,未必馬上步入另一次金融危機,但美國不一定可以繼續以低息借貸,減少救市可用板斧,自然希望歐洲同儕繼續不問負債問題,落藥救市。

歐洲各國看來並不買帳,美國復甦步伐務必要令市場有信心,否則借貸代價無可避免要上升,亦同樣要步上削赤之路。
         新聞來源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當女孩變成騎士,《魔境夢遊》的女性自覺


愛麗絲跟著姊姊喝下午茶,恍惚間,她好像看到一隻穿著紳士背心的白兔,蹦蹦跳跳經過眼前,愛麗絲來到橡樹,一不小心卻失去重心掉下樹洞裡,她不停墬落,好像這個樹洞沒有底,過了好久好久,愛麗絲才掉到柔軟的東西上,等到她熟悉微弱光線,才發現自己身處小房間裡,而房間角落擺著小矮桌,桌上有一支黃銅製的沉沉鑰匙......。

這是我們小時候看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你想提姆波頓要讓我們看一模一樣版本的嗎?那才不!否則妳為了什麼花兩百五十元進戲院看電影?

提姆波頓在2010年的愛麗絲版本,女孩還是只有六歲──只有電影前10分鐘。此十分鐘後,女孩成了19歲的少女,坐在奔馳向前的馬車上,並且用她微薄的力量向母親抗拒穿馬甲和長襪。我們這位可愛的愛麗絲說:「為什麼定了規矩就要遵守?如果規定你得戴著一隻鮭魚在頭上,你也得戴嗎?對我來說,穿馬甲和戴鮭魚一樣可笑。」謝天謝地,我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愛麗絲,而且是當時代最先進思想的女性。

愛麗絲的故事背景定在17世紀,由英國紳士查爾斯·路特維奇·道奇森先生寫給他的孩子看的。在那個時代,女性並無自己的權力,據6月14日維基百科,以「女性主義」為關鍵字查詢的條目表示:「在十七世紀前,英國的已婚婦女基本談不上有何權利...如英國基督教會禮儀認為:「女人的意志應服從男子,男子是她的主人,也就是說,女人不能按她自己的意志生活,……離開了男人,她既不幹任何事而且也幹不成任何事。男人怎麼做她就怎麼做,她應把男人當做主人來侍奉,她應畏懼男人,服從和臣屬於男人。」可怕吧!電影的這當時,愛莉絲這馬上就要接受無趣的領主兒子求婚,成為一個徹徹底底生孩子的機器,喔...不!成為姊姊口中因為美麗不會長久,所以要馬上嫁人,以防滯銷成為姑媽一般的19歲少女了!

在此精神壓迫下,在眾人睽睽等待她必然得說「YES」的狡猾布局下,愛莉絲跑去追尋只有她看得見的背心紳士兔,展開在地心下的奇幻冒險之旅。


我們的愛麗絲在掉下地洞之初,還是個遜腳英「雌」,儘管如此,她還是通過了喝藥水變小吃蛋糕變大的超級變變變考驗,我們可憐的愛麗絲,儘管大家都要她來,卻又否定她是「 the Alice 」?愛麗絲在任務之初,也被攪昏了頭,被抽著煙的大毛頭罵「笨女孩」,從完全是「wrong Alice」 ,到「almost Alice 」再到 「is Alice」,走完了英雄都會有的追尋自我之旅。

就像紐約市的蜘蛛人,高登市的蝙蝠俠,了解到自己力量,接受自己的宿命。在Wonderland的愛麗絲在怪帽客的激將法,看過紅心皇后的暴行之後,又經過一次相似的眾人揆揆下逃跑劇碼,愛麗絲正式跨坐上長毛怪,前往戰場準備殺惡龍。

等等,是不是覺得愛麗絲穿上閃閃白的發光的鎧甲,正像那聖女貞德模樣?這部給兒童看的電影動畫,放棄了由男性為主導作為救世主角色,把諸如此類的哈利波特、小飛俠彼得潘、理應披上的英雄披風,大方地讓給了羞澀的,卻又勇敢的跨出每一步的金髮19歲可愛愛麗絲,這部電影裡的統治人物都是女性 (紅心皇后、白皇后),而大至飛龍在天的天魔,小至揮劍霍霍的毛鼠刺客,都相信愛麗絲──未成年女性──是拯救Wonderland的唯一救世主。

神奇,真神奇。這下你不得不嘖嘖稱奇愛麗絲夢遊仙境在當時英國民間,是多麼劃時代的童話故事了吧。

然而,是什麼給愛麗絲殺惡龍、渡黑河、騎毛怪奔馳的力量呢?是「想像力」!因為有了想像力,愛麗絲一直認為她身處夢境,所以她不覺得有什麼東西可以真正傷害她,給了她奮身抵抗的力量。最後,也是「在早餐前就能想到六件不可能的事」這樣豐富的想像力,給了她能夠對抗哧哧吐信的大黑龍,於是在烏雲罩天,高塔斷垣間,一舉砍下黑龍的頭,一路滾呀滾的滾到大軍面前,阻止了一場慘烈戰爭。

信念,To believe is the power,我彷彿看見美國總統歐巴馬鏗鏘有力的身影隱藏在白皇后身後,對艾莉絲說:「你必須自己做決定,因為當你挺身而出面對那怪物時,你只有獨自一人。」(Because when you step out to face that creature, you will step out on you own.) 是阿,儘管愛麗絲夢遊仙境領著英國文學的出生證明,講著I can't 英國腔,用著muchness (勇氣)、slay  的文謅謅詞彙,但她最終是降落到Hollywood山丘,骨子裡流的仍是好萊塢的血,演出的是美國票房勵志戲碼。

什麼?!你你...你想要給她下個女性主義電影的標籤嗎?先等等唄,作為愛麗絲最初的精神導師,最末踏上大船的追隨腳步對象,正是金絲利先生──她的父親。而「父親」這個角色,正是這個父權社會的最初定義者!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葉錦添在當代藝術館的仲夏狂歡(?!)


葉錦添的服裝就像金字招牌一樣,有了他的名字掛在電影海報上,就保證這部電影的服裝品質有保證,因此我一知道當代藝術館在今年暑假有個大展「葉錦添個展,仲夏狂歡」,迫不及待就想前去觀賞,6月12日下午二時午間請來兩位策展人王玉齡、張元茜、當代藝術館館長石瑞仁、蔡明亮導演、及葉錦添本人進行一次展覽座談會。
    我們在一時五十分到場,就座後,陸陸續續有人入座,就在正式開始下午二時,小小的當代藝術館一樓大廳,擠滿了人潮。

葉錦添的創作語彙
館長石瑞仁先生,做為這次的主持人,進行開場白。他也說到葉錦添在會後馬上就要飛到米蘭,進行手邊的工作,這次的個展特地為當代藝術館製作。
  
本次策展人王玉齡接著談話:這次的展,是為了要展出大家所不知道的葉錦添,(意思是 你看不到在電影服裝中的葉錦添) 她說到,電影中的葉錦添往往為了細膩的細節,儘管一個鏡頭五分鐘就過去了,他卻有藝術家的堅持,要求做到最好。王女士甚至說,有些電影,事後最被記住的,反而是電影中的服裝,電影情節本身沒有印象。這位女士甚至很帥氣的嗆說,例如電影夜宴。(汗)「仲夏狂歡」選在夏天展出狂歡也指的是在狂歡後的孤寂。是葉錦添這次為當代博物館量身訂作的展覽。

蔡明亮導演:不諱言這次的展,是令人不愉快的。莉莉,展中出現的假人模特兒,象徵著台北中的每一個人,是你,也是我。葉錦添要看展的大家走回生活,看台北人往往呈現的是莫名其妙的樂觀。
    展中,用了大量強烈的黑色,若你參觀這個展,走到二樓的最後面,呈現的則是大量的紅色。接著話鋒一轉,講到博物館的功能,蔡明亮說,博物館是一個很重要的場所,小葉 (這裡的導演&兩位策展人都稱呼葉錦添先生為小葉) 蔡明亮說,現在的電影、電視都非常無聊無趣,不斷的重覆、續集、模仿,不斷的有星光,有人拿著相機到處拍。後面,他說到,一次展覽擺設,告訴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擺設的位子之後,隔天來展覽物還是放錯了,他問工作人員,「怎麼又放錯位子了呢?」工作人員回答「因為昨天拍好的照片還沒拿到。」現在的人們拿著相機到處拍,但似乎過度依賴了相機。

另一位策展人張元茜女士:葉錦添先生是個跨領域的長才,他有著「電影、服裝、布景、劇場」的製作經驗, 身為策展人,感到十分的緊張惶恐,這樣多才的鬼才,也許哪一天也把我的工作給搶走了。(據悉,會中忘了是哪一位與談人說到葉本身是香港理工大學攝影系畢業的,服裝美術設計非他的本行,本身也會拿著相機不停的拍。)

博物館是一個更大的文本
張女士以一位合作過的朋友舉例,那位朋友本身是位得獎的藝術家,但現在為周杰倫演唱會作布景設計,他說,要利用演唱會這個更大的舞台作為自己的創作文本,站在更多元、更完整的東西上面,成為自己的畫作。而葉這次的展覽也是,不作以往自己熟悉的電影,而是用博物館這個完整的內在空間,創作一個個完整、滿滿的藝術。葉用這輩子目前練到的功夫,在這次的展覽中做個精煉的呈現。

葉錦添終於談話了,他的廣東國語需要聽眾仔細的聽才能理解,說話的邏輯也十分跳躍性,有時候使用的詞彙,我也不確定是不是真的抓到他要表達的意思。葉錦添讓現場聽眾問問題,有人問說這次展的緣起,葉便講了有三十分鐘...。原諒我中途睡著了...因為太難以了解,下面以東倒西歪的筆記列點敘述 ...。

‧源起是政府欲贊助一個展,但葉不想做普通的展,於是打電話給所有的朋友,討論想法,在北京中看到假人莉莉,他想做一個眼中的台北。
‧小時候很喜歡畫怪獸,這裡頭的展也有自己想像中的怪獸。
‧喜歡雕塑,認為雕塑很神奇,可以充分展現人類的肌肉紋理,喜歡羅丹。
‧兩個人談話,其實是自己跟自己交流。(所以,這個展其實也是在跟自己交流?)
‧所以雕塑也是可以跟所有人交談溝通的方法。
‧世界有非常多的層次。
‧這個世紀的人,很難知道 真相,A說A有理,B說B有理,講假的事情都可以,物質已經大到超過靈性。(這句非常像藝術家會講的話)
‧藝術家創作的過程很隨性,創作的過程就是一直改一直改,改到有一天到位了,就可以不用改了...。
‧建議大家用身體看展,用身體記憶,那個椅子有多大,多重。
‧講到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的不同,中國山水庭院藝術,是要人身處其中,去感受景中有景,用身體感受畫面的變動。
‧用假人莉莉是因為,人在照片中,也像是假的,是死的。在生活中,真與假同時存在。(很玄吧?!我也不懂...)
‧在一般的博物館中,人為物服務,工作人員服侍那些古物,照顧那些青瓷古畫等,但在當代,這些物是要為人而服務,告訴大家,什麼叫做靈性,為人的靈性交流而服務。

蔡明亮被點名說話了,於是開始他的個人秀:
‧小葉的作品其實在解構生活,每個人在裡面,找尋自己對藝術的解釋。(這就是文學批評說的「作者已死論」阿)接著話鋒一轉,說到他現在在準備一個關於「椅子」的作品,走到哪裡
、開車到哪裡都不專心,看著路邊、是不是有他要的椅子,到了澎湖一個百年古宅裡,跟一個阿伯要來了一個很破舊的木椅,有塑膠藤的椅背,改裝後的座墊...。他說:「以前的人這麼愛惜一個物品,修了又修,改了又改,仍要使用,所以才能留到現在,這些東西才能存在。」
他說「現在的社會花兩千萬創造一個電影(商機),然後社會大眾花兩億元消費,觀賞,然後被丟棄。

   會間有人問,蔡明亮的早期電影,很溫馨很感人,每每看了內心都很激動,但後期的電影,帶下一代的孩子去看,卻在電影院內睡著了。包含葉錦添等藝術家的內容也都跟以往不一樣了,不一樣的動機為何?觀眾都跟不上了。
蔡明亮給了一個很明亮的回答:他說,藝術家就是在跟自己對話,我沒有在等誰,我就是只走我自己的路而已。會間麥克風沒電沒聲音了,他笑著說,沒關係就直接不用麥克風講話,因為「導演的聲音都比較大」(這句我覺得很幽默,所以就原諒他在河流安排父子亂倫的情節好了。)他當導演到現在,發現觀眾是很喜歡聽故事的,然而觀眾也是需要被訓練的。

    第二位觀眾問問題說,英雄電影中,用白紅綠三色創造不同場景,想用顏色告訴觀眾什麼。
葉回答;首先英雄不是他做的電影,不過他接電影工作,都是為了想要了解導演的腦袋在想什麼才接,接著與蔡明亮對看,(兩人曾在「你那邊幾點」中合作)他認為,所有的服裝、佈景細節都在幫忙這部電影,豐富這部電影,細節若處理好就不突兀,並且幫忙在視覺上製造節奏感,讓演員的表現能更入戲,這部戲也隨之加分。

    最後,很準時的結束會談,會談結束後我也前去觀賞這個展,我得說我是被葉錦添三個字大招牌騙來的,展不是我想像中的樣子,層出不窮的假人莉莉也從頭到尾把我嚇個半死,走出當代館後,馬上奔走去吃東西壓驚。佩服當代館將這個展作長達兩個月 (6/11~8/8) 的展出時間,還是在學生放假的黃金假期,佔據全館95%的展覽空間。祝展出順利!

葉錦添小檔案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把影迷拋諸腦後的慾望城市2 Sex and the City 2 Leaves Fans Behind (1 of 2)


     
把影迷拋諸腦後的慾望城市2 
Sex and the City 2 Leaves Fans Behind 
By Mary Pols Wednesday, May. 26, 2010 

     
在慾望城市2中,「與大明星共舞」能在一個庸俗的電影裡看起來如此莊嚴無比,凱莉布雷蕭 (由莎拉潔西卡派克飾演)製造了一個令人難忘的新詞彙,這四名摯友坐在阿布達哈比的游泳池旁,但夏綠蒂 (克莉絲汀 戴維斯飾演)並沒有一起「渡假中」。根據凱莉的說法是,她需要「進入友情狀態」,才能忘掉在紐約的老公和兩個女兒,以及那個辣到不行,不穿內衣的愛爾蘭正妹保母。如此一來她才能和凱莉、莎曼珊,和米蘭達享受好友假期。
In Sex and the City 2, a movie gaudy enough to make Dancing with the Stars seem dignified, Carrie Bradshaw (Sarah Jessica Parker) coins a memorable phrase. The four girlfriends are sitting around a pool in Abu Dhabi, but Charlotte (Kristin Davis) is not relaxing. According to Carrie, she needs an "inter-friend-tion" to make her forget about her husband and two daughters — back in New York City with their hot Irish nanny, whom the girls dub Erin Go Bra-less — so she can properly enjoy her vacation with Carrie, Samantha (Kim Cattrall) and Miranda (Cynthia Nixon).

女孩們,讓我們一起回顧過去,回到1998年,當慾望城市以電視影集之姿在HBO頻道播出,想必妳一定很滿意這麼美好的影集內容,以及女孩們的友情。一般來說,我們覺得女孩隨時都應該有個美好時光,但是慾望城市第二集長達146分鐘,實在令人感覺壓迫。觀眾甚至不確定是不是應該這麼快又看到慾望2再度上映。在2008年的第一集電影,還有這系列影集中,慾望2討論了極具意義且糾纏不清的感情、友情,且以一針見血的剖析這些堪稱為美好時光的話題。 但慾望2這時卻將重點投向沙漠和文化衝擊的中東國家,整部電影看起來像Bob Hope的電影一樣令人感到不舒服。我們知道一起將這兩個平行敘述很不容易,但是就在俏皮話(例如「駱駝腳趾頭」),和音樂劇碼 (海倫蘭蒂的「身為女人」卡拉OK版) 中,慾望2新電影開始轉向「末路狂花之阿布達哈比」。(註:Bob Hope,1993-2003,是美國著名歌手、主持人、諧星、另外也演出電影,他最為人所知的是為美國軍方製作專屬娛樂節目。是的!他活了100歲,算過確認後嚇到我了)
Ladies, we go way back — all the way to 1998, when the TV series Sex and the City premiered on HBO — so presumably you'll appreciate our loving intent in staging an inter-friend-tion of our own. Generally, we consider any time with you a guaranteed good time, but Sex and the City 2 is a long 146 minutes. It feels forced, as if you weren't sure you should have invited us over again so soon. In the series and the 2008 movie of the same name, you managed to intertwine frivolous good times with significant and sometimes tart truths about love and friendships. Now you're running off to the Middle East for some sand dunes and culture shock in what seems uncomfortably like a Bob Hope movie. Drawing such parallels is upsetting, we know. But somewhere between the wordplay (like the one about having "camel toe" on a camel) and the musical number (a karaoke rendition of Helen Reddy's "I Am Woman"), your new movie starts turning into The Road to Abu Dhabi. (See pictures of movie costumes.)

雖然花了點時間才上路,電影以一場盛大的同志婚禮開場,這個史丹佛和安東尼的誇張婚禮在康乃狄克州舉行。由Lisa Minnelli當見證牧師,另外還非常值得的請她表演了碧昂絲動感歌曲──單身女郎(Single Ladies)  導演身兼編劇的麥可金派翠克為曼哈頓島塑造了個普遍形象,米蘭達代表標準的中年工作者,她們是個工作狂而且不被看重;夏綠蒂,她正被小孩的龐大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而且還對保母可能引誘老公的窘境感到十分焦慮。(若以凱莉所說的巧妙雙關語笑話「猶太法」(裘德洛) 或許還能夠預防)  ;莎曼珊,現正為了逃過女人更年期而過度使用維他命和面霜。
(註:Lisa Minnelli是美國著名歌手、百老匯舞者,也曾拿過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並且致力於愛滋病防治,她也在石牆運動周年紀念演唱會獻聲,因而在此續集中請來作為同志婚禮牧師被視為對同志友善的名人。)
It takes a while to get on that road, though. First there's a big fat gay Connecticut wedding for Stanford (Willie Garson) and Anthony (Mario Cantone), officiated by Liza Minnelli, who earns her keep with a divinely slurred, honking rendition of Beyoncé's "Single Ladies (Put a Ring on It)." Writer-director Michael Patrick King gives the lay of the land, with all the classic middle-aged stuff: Miranda, you're overworked and underappreciated; Charlotte, you're overwhelmed by your tyrannical toddler and anxious that Harry (Evan Handler) will inevitably sleep with the nann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Jude law," as Carrie nicely puts it); Samantha, you're overdosing on vitamins and creams, hoping to stave off menopause.

至於凱莉,出版了一本談論婚姻的新書,叫作「I Do, Don't I?」 但是跟被稱為大人物的約翰一起生活依舊讓她不滿意,慢慢步入軌道的兩年婚姻生活開始顯得有點無趣。就像大人物說的,他已經花了30年的時間在紐約的花花世界裡頭閒晃,現在的他只想好好地坐下來翹著腳,看電視,吃外賣食物。他們決定不生孩子,那也就代表了,必須在接下來的餘生裡生活得非常燦爛有情趣,所以為了這樣的燦爛、有趣的生活,大人物建議,一周裡他到凱莉的舊公寓分居兩天。感謝紐約的萎靡房地產,這樣的一個舊公寓可以成為女人的單身聖地,而大人物也能重溫在床上看電視的懶男人壞習慣。觀眾都能了解大人物的想法;凱莉,我們一直都站在妳這邊,不過這次,妳已經有點中毒摟,還有什麼事情能讓妳滿意的?
As for Carrie, you have a new marriage book out, titled I Do, Don't I?, but life with John, a.k.a. Big (Chris Noth), is vaguely dissatisfying: two years of being settled is starting to feel staid. As Big points out, he spent 30 years going out in New York City, and now he'd like to put his feet up, watch TV and order in. You've decided to remain childless, which means, as you put it, you'll "have to work on the sparkle for the rest of our lives." So he suggests, as a means of keeping the sparkle alive, that he spend two nights a week in your old apartment — left unoccupied, thanks to the lousy real estate market, as a shrine to your single womanhood and a dubious plot device. There, he'll be able to indulge slothful male habits like watching television in bed. We can understand his thinking. Carrie, we've always been on your side, but the fact is, you're kind of a drag now. Will anything ever make you happy?

Page1  Page2

Read more ?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好萊塢的血汗工廠 Hollywood's VFX Sweatshops (1 of 3)

Olivia Wilde and Garrett Hedlund in the upcoming Tron: Legacy  Douglas Curran / Disney

好萊塢的血汗工廠  ── VFX,繁華中的衰敗 (1 of 3)
Hollywood's VFX Shops: Trouble in Boom Times
By Rebeccca Keegan / Hollywood Monday, May. 31, 2010 


如果你想知道是誰讓好萊塢逐漸茁壯的,你得等到電影最後謝幕字卡(movie credit)出現。在謝幕字卡的最最最尾端,在演員及水電工名字後面,甚至在炸玉米餅的小販名字後面,才會出現特效藝術家的名字。他們就是讓超人飛上天空、讓城市掉入汪洋大海中的那一群人,他們讓像「阿凡達 」(Avatar)、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等這些依賴特效的電影能夠成真,他們──正是好萊塢中最龐大的印鈔機!
If you want to see the names driving Hollywood's growth, you have to stay for the movie's credits. The very end of the credits. After the actors and electricians — sometimes even after the people who serve the tacos on set — come the visual-effects artists. These are the people who make superheroes fly and cities fall into the ocean, and the effects-reliant films they work on, like Avatar and the Harry Potter franchise, are Hollywood's biggest moneymakers.

在謝幕字卡的位置正說明了這些特效藝術家在好萊塢渺小的地位。諷刺的是,就像他們獻出的頂尖創意、席捲電影票房強大吸金能力。這些特效公司正面臨著多災多難的一年。由於激烈的全球競爭,好萊塢的罷工事件仍宿醉未醒,以及跟其他工作室缺乏溝通,許多特效公司得關門大吉,或是邊減少支出邊載浮載沉地支撐著...。
Their place in the credits says something about visual effects (VFX) artists' place in the Hollywood pecking order. Ironically, just as they are peaking in creativity and propelling box-office hits, VFX companies are facing a crisis years in the making. Thanks to fierce global competition, the hangover from Hollywood labor unrest and a lack of negotiating power with studios, many VFX firms are closing up shop or outsourcing to stay afloat.

「基本上,特效是門爛生意。」詹姆斯‧柯麥隆在新書「預見未來的人:《鐵達尼號》《阿凡達》金獎導演 詹姆斯.柯麥隆的電影與人生」專訪中這樣說道。   「因為你賺不到什麼錢,最好的時候一年只有分到全部營利的5%。對!我們製作的雷聲大,但得到的利潤卻像雨點一樣小。」
詹姆斯卡麥隆在1998年協助創立了「Digital Domain」這家特效公司,這家特效公司也挾著鐵達尼號這部開創性電影的威勢,奪得奧斯卡金像大獎。卡麥隆後來在公司的人事鬥爭中辭去總監位子。自此之後,Digital Domain合併,並一舉成為好萊塢電影圈中特效公司的第一把交椅,與舊金山的喬治盧卡斯的「Industrial Light &Magic (ILM)」、紐西蘭威靈頓的彼得傑克森 (魔戒系列電影的導演) 所創立的「Weta Digital」,還有在洛杉磯的Rhythm & Hues工作室 (曾製作金鋼狼、鼠來寶)Sony Pictures Imageworks  (著名的作品為「蜘蛛人系列」、「愛麗絲魔幻仙境」等) 這四家視覺特效公司齊名。

註:世界五大特效公司繁多,結合TIME照片文字,整理如下表:
整理/製作:格主Hurley
 
Company
Founder
Films
Gross
Location
Digital Domain
James Cameron
 Titanic, 2012,Transformers, The Day after Tomorrow
Transformers 2$836 m
Los Angeles
Industrial Light &MagicILM
Gorge Lucas
Star Wars,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Twister,Jurassic Park
HP 6’s $934 m
San Francisco
Weta Digital
Peter Jackson
Avatar, The Lord of the Rings trilgy,King Kong
Avatar
2.7 b
New Zealand
Rhythm &hues



Los Angeles
Sony Picture Imageworks

Alice’s Wonderland,Spiderman

Los Angeles

Fundamentally, visual effects is a crappy business," James Cameron told me when I interviewed him for my book, The Futurist: The Life and Films of James Cameron. "You don't make much of a margin. A good year for us was 5%. Sure, we were doing huge volume but at a low margin." In 1998, after the VFX company he helped start, Digital Domain, won an Academy Award for its groundbreaking work on Titanic, Cameron resigned amid dispute about its direction. Since then, Digital Domain has emerged as one of Hollywood's leading VFX shops, alongside George Lucas' Industrial Light & Magic (ILM) in San Francisco; Peter Jackson's Weta Digital in Wellington, New Zealand; and Rhythm & Hues and Sony Pictures Imageworks, both in Los Angeles.

Page1  Page2  Page3


The original site of TIME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