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裡,伊莎貝·雨蓓看著愛了十五年的男人,穿過種玫瑰花園中庭,來到一棟小屋前,與前來迎接的女人擁吻。
她心亂如麻。
儘管沒說,觀眾們都知道,因為她對迎面而來的友人,絲毫認不出來。於是我們 知道,這個堅強表情的女人,其實心都碎了。
畫面轉到,伊莎貝·雨蓓在車子裡無聲嘶吼。
她與男人對質
她回到家,男人先聲奪人。
「妳去哪了?我打了十通電話妳都沒接!」
伊莎看著眼前的這個男人,眼底毫無感情,接著她要他搬出去。
男人慌了,連問為什麼?
但我想伊莎連拆穿他的謊也懶。
男人說:「妳看著我。」
伊莎很不情願地轉過頭去,眼皮懶的垂一下,看他。
然後說:
「我什麼都看不到。」
那時候我想,伊莎貝·雨蓓真是狠。
她在游泳池裡奮力游泳。畫面簡潔有力,伊莎說的話不多,鏡頭裡都是她安靜堅毅的臉。
她穿著風衣往來許多地方奔走,音樂會、公寓、母親。她都在安排一件大事,一個重生的機會來臨。她要打包,賣掉現在所有的一切,到小鎮重新開始。
然後我們看到這些過程,伊莎全都自己來,一件一件清理的乾乾淨淨。尤其是她與男人同住的那間公寓,找賣屋仲介估價,包起每一件衣服丟進垃圾袋,燒掉每一張照片、琴譜、CD,與公寓內三架鋼琴告別;從居住的痕跡到賣掉前交屋的空曠。椎心刺骨的捨棄,
這些處裡的過程中,男人要找她合好,出現在共同社交圈的宴會上,他想邀她到別的地方共度周末,他開始想描繪往昔的美好時光:「我下周要出差,妳也一起來,我們在那裡可以一起共度開心的三天,我去出差,妳白天就到處逛逛,晚我們在一起吃晚餐。……」
「下周?下周我沒空!」
「沒空?可是我聽妳的秘書說,妳全把演出都推掉了」
伊莎貝·雨蓓看著別處堅決地說:「下周是我人生中最繁忙的一周。」
男人略失望,「妳怎麼一直都說不?」
伊莎轉向看著他,「從現在我會一直說不!」
說說我吧,從年初開始
這個噩夢就從海的那端跟著我到北台灣的這端盆地。
三個道歉,到現在仍像惡狠狠的巴掌甩在臉上,熱辣辣的巴掌印子至今烙著。挾著佛洛伊德的學說,出現在三月的夜裡,四月,五月。
祭出了童書骨瓷杯,最後一張牌,我知道是梭哈,丟出去的那張牌是A是梅花三,都還不知道。但石沉大海的音訊,我才知道那可能是張連鬼都不想要的爛鬼牌。
很快的六月七月八月九月來了。
我開始把它當笑話,以為用無傷大雅式地笑話說爛講爛,能成為一個反諷式的白爛故事,沉至甕底,像那些小明小英般的笑話一樣,毫無感覺。
不會的。
我怎麼都還記得那天的傍晚裡,在南台灣某台駛在小路上的公車裡,仗著電話那頭問話的勢頭,那天傍晚,太陽都下山,路燈才剛青青閃起,剛點著的燈泡還不夠亮,空無一人的嶄新公車裡只有我和司機兩人,和兩袋行李。
「不要哭啦~旁邊的人會笑妳!」我媽在電話另一頭趕忙說。
我說沒其他人了,這車上只有我跟司機,含糊的聲音虛弱地連自己都聽不清。
怎摸下車的?怎麼換上高鐵的?怎麼帶著傷心又憤慨的心回到那小小的潮濕盆地的牢的?
一個月一個月的過去,過了聖誕節跨年,緊接著農曆年又要到。我已經忘記長相,但還記得嘴角誇張下垂的餘怒。
電影裡,伊莎蓓雨蕾跑到海邊流浪,在夏天暖暖的海裡游泳,她傷心就游泳,應該像是在母親的羊水裡的感覺,可以忘掉所有煩惱似的吧。
我後來也去海邊了兩趟,一次是貢寮音樂季的海。不過那是晚上,其實看不到海,看到更多的是人。當天我往海邊望過去,那是漆黑無邊的黑水險水,旁邊人聲鼎雜,我的心靜不下來。
一次是基隆的海,乍暖還寒的時刻,當天雨撲酥鋪酥的下,一陣一陣地,冰涼的雨水拍在臉上其實很舒服,像淚。我有時候想何不就這麼痛痛快快大哭一場好了。像現在的基隆的雨小小的一陣一陣地飄著,像個不乾脆的人扭扭捏捏。
我為了成為了伊莎貝·雨蓓轉了好幾次彎,第一次一口氣看了五遍戀夏五百。第二次是看到雜誌上的一句話,跑去租王牌冤家來看。葉慈說:讓我們為健忘的人乾杯,因為健忘會為他們帶來幸福。那時,我像金凱瑞一樣在別墅裡奔跑,忙著拯救這邊的樑子,扶住那邊的窗戶,自溺的想丟丟不掉。
過了一年,人事已全非,而海邊的屋子依舊在。
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英國衛報:黑天鵝為什麼穩拿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網站今天放上一則影音評論「Why Black Swan should win The Best Picture Oscar?」請來當家編輯Richard Williams評論黑天鵝這部電影。
同時,《紐約時報》(The NY Times)也對本屆奧斯卡各項獎項做出百分比的預測,黑天鵝Natalie Portman奪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分數高達64%,第二高是性福拉警報 (The Kids Are All Right)的Annette Bening,但也只有18%。可以說是呈現一面倒的高呼聲。納塔莉波曼的三子登科今年應該是能夠達到啦!
同時,《紐約時報》(The NY Times)也對本屆奧斯卡各項獎項做出百分比的預測,黑天鵝Natalie Portman奪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分數高達64%,第二高是性福拉警報 (The Kids Are All Right)的Annette Bening,但也只有18%。可以說是呈現一面倒的高呼聲。納塔莉波曼的三子登科今年應該是能夠達到啦!
2011年2月11日 星期五
得閒炒飯(All About Love)4女2男2娃的新家庭關係
香港好導演特多,每年拍的作品穩定成長,陳可辛、關錦鵬、王家衛、吳宇森、劉偉強、楊凡、王晶、徐克(後面這兩位晚期的作品很不想承認…)早期造就TVB 電視電影娛樂帝國,晚期如王家衛、吳宇森進入好萊塢電影工業,靠著獨具一格的特色打入西方市場;有的乘著中國龐大勢力崛起,拍了些浩浩蕩蕩大戲,撐起一定規模香港電影產業。
香港的好導演多,而且好在風格迥異。
關錦鵬就像哀愁女人在幽暗角落緩緩吐出的煙,吳宇森是強硬的鐵、劉偉強是狡詐聰慧的狐、許鞍華像溫柔寬容大度包容萬物的水。
香港,這個地小到像珍珠般的半島,有這麼多傑出而且風格獨特的導演,讓香港的名氣像珍珠光芒耀射亞洲。
香港重要導演之一「許鞍華」 |
香港重要導演之一「許鞍華」
拍過《天水圍的日與夜》,許鞍華這次轉變類型拍起愛情輕喜劇。話題不再那麼沉重,許多爭議性的話題如同志、同志婚姻、不婚懷孕媽媽、女性主義,在眾角色插科打渾間搞笑帶過。但,不得不懷疑導演有簡化事實的輕鬆做法,鏡頭風格鉅變的不像許鞍華。演員找來搞笑諧星一見就想笑的吳君如,另外一位女主角更高竿!是退隱演藝圈 14年重出江湖的玉女掌門人周慧敏。大眾一看到她光是緬懷過往,以及讚嘆不老青春肉體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會記得道德批判呢?!
《得閒炒飯》取廣東話的「得閒」(意思為有空)跟台灣流行語「炒飯」合起來的,意思是「有空做做愛」。我在《cue.電影生活誌》裡面讀到許鞍華導演的專訪說,當初是出資的老闆王晶,覺得這兩個詞輕鬆有趣,又讓人摸不著頭緒引發好奇。輕鬆的調性跟戲本身的走向相同,也能吸引人進戲院去一探究竟。
女強男弱
另外,片中男性角色太容易被呼攏收買,草食男奇蹟式的同時出現在「老」與「少」,被這群主事的拉子繞著圈圈耍。這時,似乎出現西蒙波娃的夢幻天堂。當女性有了獨立的經濟能力,財務上不需要男人在旁撐腰,兩性於是出現了平等勢力。女性除了生理仍需要男方精子之外,其餘的心理、經濟都不再需要男人插手管事。電影畫面三番兩次出現女性對男人的喊話:Macy對Robert說:「你吃醋?還是想抵賴事實阿?你兩種態度都多餘!」
阿諾對Robert說:「你的身分只是個捐精者,跟美思的孩子一點關係都沒有,你別仗恃捐了一點點精子就可以為所欲為阿!」
Macy對Mike說:「不要慌,不要怕~天塌下來都有我頂著。」不知道抱著傳統觀念的男性們看完本片的感想如何?除了羨慕吳君如在周慧敏身上磨蹭之外,會不會覺得自己只像隻精壯的種牛?(女人突然間,除了精子,銀子、外子都不要了!?)本片強烈不建議有大男人主義觀眾觀賞。
許鞍華最浪漫的一場電梯戲,也象徵兩人對於生子的決定仍上上下下,與彼此之間的關係不甚穩定 |
導演許鞍華認可編劇楊漪珊想表達的意識,用鏡頭圍成虛擬教室,用周慧敏的清秀臉蛋、眾演員的嘴說出她要說的話,字正腔圓的告訴大眾:
1. 何謂女性主義?接著,再丟出情境題讓觀眾思考,若是你碰到這些環境該如何處裡?
2. 為女性主義污名化平反
3. homo是如何看bi?進一步闡述性別自由
4. 不婚媽媽不該遭受歧視(這又回歸到許鞍華關懷弱勢族群的主線上)
1.婚姻的真義?以往都是異性,同性可以嗎?
如果也不是同性,像片中這樣複雜的狀況4女2男2個娃可以嗎?
法國女作家沙岡長年與朋友以及情人維持3人愛情關係長達十餘年之久,行的通。然而,三十年後的世界,風水已經輪流轉,黑人都能當上美國總統,2009年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頒給《自由大道》(Milk)同志角色的西恩潘,2010年台灣電影金馬獎頒給《艋舺》裡暗生男性情愫的和尚阮經天。世界國家中越來越多的同志婚姻合法化,未來婚姻的型態是否也會漸漸改變?
2.不論性別,只要是愛情都會有一方期待承諾,一方害怕給承諾。
這好像是真義,總有愛比較多的,跟愛比較少的。不信?看傻傻等吳君如說愛的周慧敏,聽到吳君如為趕走勾勾纏的Robert負氣對Anita求婚,關門那霎間的甜笑就知道了。
轉折來的太快,結局卻似曾相似
據說現在的香港OL流行跳拉丁舞。特地在戲裡安排兩場探戈。探戈的性慾意味濃厚,舞蹈間又有競爭、拉扯的意味在裏頭,很能表達戲裡兩位主角的心境。而有大笑姑婆之稱的吳君如跳起阿根廷探戈舞,將春光乍洩裡悲情慘兮兮的雙人舞跳的頓時正面光明四射了起來,從《愛君如夢》的副位轉變成到《得閒炒飯》裡帶舞主位的吳君如,用愛君如夢裡的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姿態,與周慧敏一起舞到了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
最終出現的四姑也是一妙,四姑由活躍於香港60年代影星馮寶寶飾演。這個四姑就好像是傳統古板反對的保守人士,居然也為了愛情轉性,結尾大開保守人士一個玩笑。「人老都可以轉性了,世界並無不可能」。兩代同堂在同一迪斯購舞池內共舞,正像兩個世代的玩樂中大和解,比Wil和Vivian的《面子》爺爺媽媽女兒吃喝談笑間更歡樂。
雖然許鞍華2010年突然轉變路線拍《得閒炒飯》這類愛情輕喜劇,但習慣對弱勢族群的關懷仍處處可見。像片中的同志互助合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沒有同志婚姻合法化,女同與男同結婚,一樣能取得居留權。同志組成家庭,申請領養兒童困難?那就自己生一個!消極卻正面向對抗。
另外非本片主題,卻在小細縫搶眼的另一社會弱勢族群,是公園裡休憩的外籍勞工。
這些阿菲阿賓阿印,在王家衛的《重慶森林》裡也有搶眼演出。前段的畫面裡與Robert的搶公園裡的長椅坐,我可以體會那種感覺,中壢工業區內也有好多阿泰阿印。她們也許嘈嘈雜雜,干擾你我的生活空間。但在後段為不婚媽媽大遊行裡,朋友群裡的男同好奇地吃了一支阿賓們聚會的雞腿菜,阿賓們接著慷慨送出一盆雞腿,港人也以一袋橘子回贈。你來我往,不論阿賓還是港人,大家在公園這塊公共空間裡,一起生活著,雖然擁擠,但卻和樂融融。
鏡頭佈景也暗藏玄機
會在鏡頭道具內說話的導演,是高明的;除了熟嫻符號學之外,還能懂得說未完的話,而且懂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巨大威力。本來我也不大注意到,鏡頭停格的情況出現好幾次,而且停格的十分刻意,沒有特別指出實在是辜負導演的一番苦心呀。(我也要說,注意佈景的功力也要多虧Orange's Review的專業訓練,練的我一雙火眼金睛)1.背後佈景「變裝的鬍子男」,性別已非愛情界線
2.男人為胖裸女畫肖像畫的畫中畫,跟第一幅畫風相似,我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這個胖裸女讓我想到英國小鎮的一個繪本女主角,她的至理名言是「Life is too good to be thin.」
3.飲料店的It'a all in the mix廣告語,似乎預言著後段將會出現4女2男2寶寶的大亂鬥...,歐不,是閤家歡的場面啦。
電影音樂
You are the One-李安琪
另外一首出現在片中,也特別的亮耳。英文歌詞意境頗有山裡一匹狼孤傲寂寞卻又不失勵志之感,我搜尋了YouTube,似乎歌者黃靖是香港的街頭藝人?我不是香港本地人,期待有人告訴我答案。
Through The Dark Glass-黃靖(2’40處)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得閒炒飯(All About Love) 14年後再見周慧敏
我還記得一聽到得閒吃炒飯的卡司陣容時,整個人要大吃一驚。沒想到周慧敏會應許鞍華之邀復出,而且一演就是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戲路。從小我對周慧敏就真的只是個玉女,連吃港片電視餐長大的我,印象中她演的電影也只有張衛健、郭富城、吳孟達演的古裝喜劇「流氓狀元」(港譯:倫文敘老點柳先開)。玉女掌門人的她,在戲裡自然是男同學們想要一親芳澤的對象。
得閒炒飯電影裡,周慧敏也是如此;鏡頭裡的她舉手投足間成為攝影師捕捉的城市美麗景象。抽根菸就有幾雙手搶著點火。當年亭亭玉立的玉女今天轉變成更有魅力的熟女。戲裡她與吳君如12年前相識,導演配上有特色的樸拙漫畫,簡單幾格畫面說了一點點故事前傳,後來大概是愛玩花心的吳君如甩了她。12年後兩人又再度相遇,巧的是,這次兩人都懷了身孕(廣東話:大頭)
周慧敏在兩人關係裡面,明顯是愛對方比較多的,也比較女性化一些。她將兩人的相遇及同時懷孕,歸為「天意」,也一直想要對方給予「承諾」。兩人的關係與正常的情侶沒有什麼不同。
周慧敏在這部戲中要與這幾年來一直演戲的吳君如對敵,戲份也平均吃重。但兩人一柔一剛搭配的極好,有好幾個鏡頭畫面,周慧敏的眼波流轉甚是厲害,在心愛的人上流連忘返,這等愛人的演出感覺演出了味道。儘管說話的演員不是她,也能做到夠位。說明玉女掌門人隱退的這幾年,演技仍然沒有荒廢掉。
不知道是不是與倪震長跑愛情20年的愛情經驗,跟戲裡的Anita角色設定一樣。一樣苦等著對方,就算出軌、不專情也因為再也找不到這樣個性搭配的真命天子而願意忍受對方。
也許玉女不隨便跟人回家,但一旦認定了對方。有了共同的家,也只能「愛著卡慘死」隨便人家了。(相關訪談:《新華網》周慧敏再談倪震"偷食" 稱其真命天子選擇原諒一切)
得閒炒飯電影裡,周慧敏也是如此;鏡頭裡的她舉手投足間成為攝影師捕捉的城市美麗景象。抽根菸就有幾雙手搶著點火。當年亭亭玉立的玉女今天轉變成更有魅力的熟女。戲裡她與吳君如12年前相識,導演配上有特色的樸拙漫畫,簡單幾格畫面說了一點點故事前傳,後來大概是愛玩花心的吳君如甩了她。12年後兩人又再度相遇,巧的是,這次兩人都懷了身孕(廣東話:大頭)
周慧敏在兩人關係裡面,明顯是愛對方比較多的,也比較女性化一些。她將兩人的相遇及同時懷孕,歸為「天意」,也一直想要對方給予「承諾」。兩人的關係與正常的情侶沒有什麼不同。
周慧敏在這部戲中要與這幾年來一直演戲的吳君如對敵,戲份也平均吃重。但兩人一柔一剛搭配的極好,有好幾個鏡頭畫面,周慧敏的眼波流轉甚是厲害,在心愛的人上流連忘返,這等愛人的演出感覺演出了味道。儘管說話的演員不是她,也能做到夠位。說明玉女掌門人隱退的這幾年,演技仍然沒有荒廢掉。
不知道是不是與倪震長跑愛情20年的愛情經驗,跟戲裡的Anita角色設定一樣。一樣苦等著對方,就算出軌、不專情也因為再也找不到這樣個性搭配的真命天子而願意忍受對方。
也許玉女不隨便跟人回家,但一旦認定了對方。有了共同的家,也只能「愛著卡慘死」隨便人家了。(相關訪談:《新華網》周慧敏再談倪震"偷食" 稱其真命天子選擇原諒一切)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每年寫出一本書的秘訣
犯罪偵探小說大師的勞倫斯‧卜洛克今年1月造訪台灣。至今著有50多部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的卜洛克如何熱愛他的寫作工作?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從何而來?
2011年的仲冬,台北101大樓以火龍旋踞之姿迎來了新的一年;同月,被譽為犯罪偵探小說大師的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繼2005年訪台旋風後,選擇2011年二度造訪台灣。
這位被史蒂芬金讚為史上無可取代的推理小說作家的勞倫斯‧卜洛克著有50多部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從19歲開始寫故事,至今73歲高齡仍著作不輟。
在從事寫作的54年頭當中,平均每年產出一本小說;他替花花公子(Play Boy)寫情色小說,更寫偵探推理故事;他獨軍奮戰,也習慣團隊合作,「雙頭蛇寫作策略」讓他將作家這個一向被人認為是孤軍奮戰的行業,也能經由「合作」,截對方的長補彼此的短,甚至接力已逝世的康乃爾‧伍立奇(Cornell Woolrich),替他完成遺作《守夜》(Into The Night)。
卜洛克退可守,駐地小說界之外,但也能進可攻,跨足電影界寫劇本。一出手就讓國際名導王家衛拍他的劇本「我的藍莓夜(My BlueBerry Night)」,找來東西方魅力好萊塢大明星鞏俐、裘德洛(Jude Law),葛萊美獎名歌手諾拉瓊斯(Norah Jones)演出卜洛克筆下尋找真愛的孤獨紐約客。
他得獎無數,拿走的獎項能夠從大西洋一端發散到世界各國。是美國偵探小說的最高榮耀三屆愛倫坡獎得主、得獎獎項橫跨各國,從日本、德國、法國、甚至遠征偵探小說的故鄉──得到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所頒發的鑽石匕首獎。
筆下的個性鮮明的角色人物有五個,足足比推理偵探小說的祖奶奶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多了一倍半。身為如此多產又能量充沛的創作者,勞倫斯卜洛克最常被問到的就是:「點子打哪兒來?」
創意:是拖延、是模仿
拖延是與昨天共舞的藝術
卜洛克認為「拖延」這個詞從一開始就被誤解,拖延在一般工作上被視為懶散的壞習慣,但在作家等創意發想者身上,拖延可被視為是「潛意識」的工作時間。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相信,意識只是大腦活動的一小部份,在潛意識中,有大量的對話發生。數百個、或數千個構想、念頭或點子,在任何時候,都是某人在下意識的思考中誕生的。
卜洛克認為技巧性的創意拖延有別於一般認為的拖延,除了有足夠的時間讓潛意識工作之外,兩者最大的差別就在「什麼時候要順勢延期,什麼時候要迎頭趕上」。當創意來訪的時候,往往只像小樹苗一樣冒出綠芽,他會在這時候把關鍵字寫在隨身筆記本上,每天早上為家裡的植物澆水時瞄上一眼,讓這個想法在心中成長茁壯。不像其他心急的人,奔向打字機前,好整以暇地端坐一整天,以為傑作就能因此出現。
他繼續閒晃,拿出詩集念首詩,或是到洗衣店洗衣服,汲取生活中的能量,繼續讓潛意識努力工作。也許一兩個月,心中的故事已經從原先的模糊概念,逐漸發展成有形的輪廓。這時就要快馬加鞭的將故事寫下來。
讓創意發酵醞釀,是好點子的搖籃;另外,他也有另外一套創意的延伸方法。
模仿,是最高無上的讚美。
但創意剽竊絕非拿支筆來猛抄,原封不動的將作品搬來。在作家群中,聽到一個好的創意,大家都會在心中暗暗記起,有的偷偷寫在筆記本中,有的納入自己的故事元素裡,等著有一天發酵。但高明與低劣的模仿,就在這轉化的重要時分。直接剽竊與創意剽竊的差別在於:有沒有把足夠的創意,灌注進去,讓原始的故事發生重大轉變。
甚至,卜洛克鼓勵從日常生活中剽竊。
美國知名小說家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說:「每個人,只要沒在童年時期夭折,就不愁沒有創作的題材。」由名導史坦利庫伯利克(Stanley Kubrick)改編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驚悚片經典電影鬼店(The Shining),就是當年史蒂芬金與妻子在某一度假飯店,那時鄰近嚴冬時分,飯店忙著疏散旅客,關閉即將被大雪困住的飯店。史蒂芬金在那裡感受到一個偌大飯店內從人聲鼎沸慢慢變得像死城一樣的巨大孤寂,他為故事加一點詭魅成分,融入擅長的驚悚題材,於是一部精彩的小說於焉誕生。卜洛克也說:「我把我的觀察、我的生活經驗,全部放進去小說裡。」
然而當作家離成功越近,其實也就離毀滅更近。卜洛克將作家形容成坐在木筏上的人,孤獨地飄在北大西洋冰冷海面上。為了取暖,不得不抽掉木筏上的木頭生火取暖。日子久了,木筏將越來越小。就像創作者以自身的歷史、生活環境背景為生存的木筏,一開始木筏很大,沒問題,但日子久了,為了創作,只得消費過去,一天一天這樣下去,只能步向毀滅。
所以為了能有更多的柴燒,卜洛克建議為生活多找些創意木頭:
當截稿在即,進度嚴重落後,他就「把自己的屁股強壓在椅子上,手指頭按著鍵盤,想到什麼就打在紙上,寫得不好也沒關係。用不著喜歡它,也不必感覺驕傲,甚至無須考慮這個過程值不值得。」反正寫就對了!
這種特殊狀況特別用在把事情「做完」比把事情「做好」的緊要關頭上。
報社記者總是雄心萬丈地想寫連海明威都眼紅的傑出新聞。如果有足夠的時間也許做得到,但新聞的價值就在於報紙印出來時要來得及放在上面,儘管寫得零零落落,訊息也沒有全部寫入,但只要趕得上就有價值。否則寫得再好,也沒人看得到。
卜洛克的訣竅在於,每天只把眼前的一小塊做完,那麼整本小說就能完成。
只要開始動手,就能自然成形,這時可能遇到許多困境,包括對自己的作品邊工作邊嫌惡。但放寬一百二十個心,完成之後仍有修改的機會,等到初稿出爐,再來全面檢視,這時候以他的經驗來看,距離能出版的樣貌大多不會差去哪裡。
另外,還有個訣竅,訪問進行到這邊,勞倫斯‧卜洛克慧詰的眼神在暈黃的燈光下閃耀著:接著,他說了個故事。
十多年過去,當年的年輕小伙子已經成為成功的商人,賺得萬貫家財。一天兩人又在街頭上碰到,小伙子向大師打躬作揖萬般道謝,說:「謝謝您謝謝您,幸虧有您我才能擺脫四流音樂家的命運,請問您當年是如何看出我的天分呢?」
大師回答,「我根本沒聽你拉琴。」年輕人這時惱怒了,他脹紅著臉說,握緊了拳頭憤怒地說:「您怎麼可以這樣?要是我的天份足以讓我成為下一個海飛茲呢?(Jascha Heifetz)」大師又搖了搖頭說:「我不需要聽。如果你有熱情的話,你根本不可能理會我的評論。」
工作遇到的挫折何止一位老人的否定之詞,工作要能有激情,才能做得長久,成為人中之龍。
而作家熱情的來源就在於「創作的樂趣」。
勞倫斯卜洛克在《卜洛克的小說學堂》(Telling Lies For Fun And Profit)一書中也說到作家的熱情在於:「當作家,是因為我自認喜歡文學創作的過程」,他曾經遭逢好幾年的事業低潮,期間發生車禍,婚姻同時觸礁,而雪片般飛來的帳單塞滿信箱,截稿壓力破在眉睫,這時其他人也許都會選擇掛冠求去,但他為了要進這個行業、為了要在這個行業裡待得久,「必須得在絕望周邊,鑲上一圈厚厚的熱情。」
「創意、紀律、熱情」這就是勞倫斯‧卜洛克能寫作53年,著作不輟的秘訣。
勞倫斯‧卜洛克Lawrrence Block
1938年生於紐約水牛城,畢業於俄亥俄州安提阿學院(Antioch College),19歲賣出第一篇短篇小說,1994年愛倫坡獎終身大師獎得主、三屆愛倫坡獎得主、二屆馬爾他之鷹獎、四屆夏姆斯獎得主、一屆尼羅‧吳爾夫獎得主;2010年1月二度訪台。
2011年的仲冬,台北101大樓以火龍旋踞之姿迎來了新的一年;同月,被譽為犯罪偵探小說大師的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繼2005年訪台旋風後,選擇2011年二度造訪台灣。
這位被史蒂芬金讚為史上無可取代的推理小說作家的勞倫斯‧卜洛克著有50多部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從19歲開始寫故事,至今73歲高齡仍著作不輟。
在從事寫作的54年頭當中,平均每年產出一本小說;他替花花公子(Play Boy)寫情色小說,更寫偵探推理故事;他獨軍奮戰,也習慣團隊合作,「雙頭蛇寫作策略」讓他將作家這個一向被人認為是孤軍奮戰的行業,也能經由「合作」,截對方的長補彼此的短,甚至接力已逝世的康乃爾‧伍立奇(Cornell Woolrich),替他完成遺作《守夜》(Into The Night)。
卜洛克退可守,駐地小說界之外,但也能進可攻,跨足電影界寫劇本。一出手就讓國際名導王家衛拍他的劇本「我的藍莓夜(My BlueBerry Night)」,找來東西方魅力好萊塢大明星鞏俐、裘德洛(Jude Law),葛萊美獎名歌手諾拉瓊斯(Norah Jones)演出卜洛克筆下尋找真愛的孤獨紐約客。
他得獎無數,拿走的獎項能夠從大西洋一端發散到世界各國。是美國偵探小說的最高榮耀三屆愛倫坡獎得主、得獎獎項橫跨各國,從日本、德國、法國、甚至遠征偵探小說的故鄉──得到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所頒發的鑽石匕首獎。
筆下的個性鮮明的角色人物有五個,足足比推理偵探小說的祖奶奶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多了一倍半。身為如此多產又能量充沛的創作者,勞倫斯卜洛克最常被問到的就是:「點子打哪兒來?」
創意:是拖延、是模仿
拖延是與昨天共舞的藝術
卜洛克認為「拖延」這個詞從一開始就被誤解,拖延在一般工作上被視為懶散的壞習慣,但在作家等創意發想者身上,拖延可被視為是「潛意識」的工作時間。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相信,意識只是大腦活動的一小部份,在潛意識中,有大量的對話發生。數百個、或數千個構想、念頭或點子,在任何時候,都是某人在下意識的思考中誕生的。
卜洛克認為技巧性的創意拖延有別於一般認為的拖延,除了有足夠的時間讓潛意識工作之外,兩者最大的差別就在「什麼時候要順勢延期,什麼時候要迎頭趕上」。當創意來訪的時候,往往只像小樹苗一樣冒出綠芽,他會在這時候把關鍵字寫在隨身筆記本上,每天早上為家裡的植物澆水時瞄上一眼,讓這個想法在心中成長茁壯。不像其他心急的人,奔向打字機前,好整以暇地端坐一整天,以為傑作就能因此出現。
他繼續閒晃,拿出詩集念首詩,或是到洗衣店洗衣服,汲取生活中的能量,繼續讓潛意識努力工作。也許一兩個月,心中的故事已經從原先的模糊概念,逐漸發展成有形的輪廓。這時就要快馬加鞭的將故事寫下來。
讓創意發酵醞釀,是好點子的搖籃;另外,他也有另外一套創意的延伸方法。
模仿,是最高無上的讚美。
但創意剽竊絕非拿支筆來猛抄,原封不動的將作品搬來。在作家群中,聽到一個好的創意,大家都會在心中暗暗記起,有的偷偷寫在筆記本中,有的納入自己的故事元素裡,等著有一天發酵。但高明與低劣的模仿,就在這轉化的重要時分。直接剽竊與創意剽竊的差別在於:有沒有把足夠的創意,灌注進去,讓原始的故事發生重大轉變。
甚至,卜洛克鼓勵從日常生活中剽竊。
美國知名小說家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說:「每個人,只要沒在童年時期夭折,就不愁沒有創作的題材。」由名導史坦利庫伯利克(Stanley Kubrick)改編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驚悚片經典電影鬼店(The Shining),就是當年史蒂芬金與妻子在某一度假飯店,那時鄰近嚴冬時分,飯店忙著疏散旅客,關閉即將被大雪困住的飯店。史蒂芬金在那裡感受到一個偌大飯店內從人聲鼎沸慢慢變得像死城一樣的巨大孤寂,他為故事加一點詭魅成分,融入擅長的驚悚題材,於是一部精彩的小說於焉誕生。卜洛克也說:「我把我的觀察、我的生活經驗,全部放進去小說裡。」
然而當作家離成功越近,其實也就離毀滅更近。卜洛克將作家形容成坐在木筏上的人,孤獨地飄在北大西洋冰冷海面上。為了取暖,不得不抽掉木筏上的木頭生火取暖。日子久了,木筏將越來越小。就像創作者以自身的歷史、生活環境背景為生存的木筏,一開始木筏很大,沒問題,但日子久了,為了創作,只得消費過去,一天一天這樣下去,只能步向毀滅。
所以為了能有更多的柴燒,卜洛克建議為生活多找些創意木頭:
1. 避開制式的生活模式:勞倫斯卜洛克算是很早投入寫作的。從19歲賣出第一篇「你不能輸(You can’t Lose)」短篇小說,期間也幫花花公子寫情色小說,另外在GQ、紐約時報(NY Times)、美國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都有不定期專欄刊出。寫作至今54個年頭,如此多產,身為一個自由投稿作家,沒有制式的辦公室,也沒有主管監督,如何做到平均一年寫出一本小說的高產量?
就從下班的路途開始,相同的出發點相同的目的地,他建議每次都挑不同的路徑走,有的時候,甚至挑些很少走的路,即便遠一點也無妨。
2. 以新鮮的眼光看生活:避開制式的生活之後,就能圍繞在全新的周遭環境中。還記得首次到歐洲旅遊,看見那些街道的興奮感嗎?那時候街道上的一草一木是否都能讓你注目許久?第一次看見的新鮮感,讓你全身的細胞都舒展開來,注意身邊的一舉一動。把到歐洲的眼睛重新放回生活中,用新鮮的眼光看生活,每一刻都能有全新的感受。
3. 不要停止學習:學習堪稱是最佳伸展觸角的方法之一,舉學習建築史為例,每當看到街道上的建築之後,你將不再視為尋常景觀,而是能從建築裡的小細節看出端倪,而絕佳的創意也許就再下一個街角等著你。
4. 多溜溜、多看看:勞倫斯卜洛克喜歡旅行,並且花了很多的時間旅行,曾遊歷100多個城市,在旅行中能保持著新奇的眼光,也能繼續豐富作品內容。
紀律:做就對了!
「Just Do It!」Nike的廣告詞,相信可以作為卜洛克維持工作紀律的最佳註解。當截稿在即,進度嚴重落後,他就「把自己的屁股強壓在椅子上,手指頭按著鍵盤,想到什麼就打在紙上,寫得不好也沒關係。用不著喜歡它,也不必感覺驕傲,甚至無須考慮這個過程值不值得。」反正寫就對了!
這種特殊狀況特別用在把事情「做完」比把事情「做好」的緊要關頭上。
報社記者總是雄心萬丈地想寫連海明威都眼紅的傑出新聞。如果有足夠的時間也許做得到,但新聞的價值就在於報紙印出來時要來得及放在上面,儘管寫得零零落落,訊息也沒有全部寫入,但只要趕得上就有價值。否則寫得再好,也沒人看得到。
卜洛克的訣竅在於,每天只把眼前的一小塊做完,那麼整本小說就能完成。
只要開始動手,就能自然成形,這時可能遇到許多困境,包括對自己的作品邊工作邊嫌惡。但放寬一百二十個心,完成之後仍有修改的機會,等到初稿出爐,再來全面檢視,這時候以他的經驗來看,距離能出版的樣貌大多不會差去哪裡。
另外,還有個訣竅,訪問進行到這邊,勞倫斯‧卜洛克慧詰的眼神在暈黃的燈光下閃耀著:接著,他說了個故事。
熱情:找到工作的Passion
有個極具天分的年輕人,纏住一位世界級的小提琴家大師,央求聽他演奏一曲。因為年輕人想知道自己能不能在這一行揚名立萬。要是沒有成名可能,他打算要趁早認賠殺出,轉而當收入較穩定的商人。演奏結束之後,大師搖搖頭說,「你沒有激情。」十多年過去,當年的年輕小伙子已經成為成功的商人,賺得萬貫家財。一天兩人又在街頭上碰到,小伙子向大師打躬作揖萬般道謝,說:「謝謝您謝謝您,幸虧有您我才能擺脫四流音樂家的命運,請問您當年是如何看出我的天分呢?」
大師回答,「我根本沒聽你拉琴。」年輕人這時惱怒了,他脹紅著臉說,握緊了拳頭憤怒地說:「您怎麼可以這樣?要是我的天份足以讓我成為下一個海飛茲呢?(Jascha Heifetz)」大師又搖了搖頭說:「我不需要聽。如果你有熱情的話,你根本不可能理會我的評論。」
工作遇到的挫折何止一位老人的否定之詞,工作要能有激情,才能做得長久,成為人中之龍。
而作家熱情的來源就在於「創作的樂趣」。
勞倫斯卜洛克在《卜洛克的小說學堂》(Telling Lies For Fun And Profit)一書中也說到作家的熱情在於:「當作家,是因為我自認喜歡文學創作的過程」,他曾經遭逢好幾年的事業低潮,期間發生車禍,婚姻同時觸礁,而雪片般飛來的帳單塞滿信箱,截稿壓力破在眉睫,這時其他人也許都會選擇掛冠求去,但他為了要進這個行業、為了要在這個行業裡待得久,「必須得在絕望周邊,鑲上一圈厚厚的熱情。」
甚至他說:「我是個作家,我現在的工作,就是我畢生的心願。我不需要誰的批准。只要有工具、只要有題材,我就要一直寫下去!」
「創意、紀律、熱情」這就是勞倫斯‧卜洛克能寫作53年,著作不輟的秘訣。
勞倫斯‧卜洛克Lawrrence Block
1938年生於紐約水牛城,畢業於俄亥俄州安提阿學院(Antioch College),19歲賣出第一篇短篇小說,1994年愛倫坡獎終身大師獎得主、三屆愛倫坡獎得主、二屆馬爾他之鷹獎、四屆夏姆斯獎得主、一屆尼羅‧吳爾夫獎得主;2010年1月二度訪台。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