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6日 星期六

人生來是否孤獨?

「沒有人生來應該是孤獨的。」

                                               ──電影‧盛夏光年。

今年冬天的第一波寒流終於在12月中旬來到。很遺憾的,遠在嘉義的我吃不到我媽咪唯一拿手的「麻油雞」。每天想著唯一令我開心點的午餐是什麼,但是總是很無奈踏下活動中心的階梯 ,走向中正雞肉飯臭臉阿姨的懷抱...。我完全可以體驗蘇東坡先生古聖先賢被放逐到海南島,那種鳥不拉機的心情。 我數著饅頭,喔不!是雞肉飯!看著一天天日子pass by,,然後又焦躁又滿心歡喜計算離開的那天到來。
講遠了,因為大四的日子特別孤單,哈,我對孤獨有著特別想法。
電影盛夏光年:「沒有人生來應該孤獨。」我卻絕得「人生來就是孤獨」。當然盛夏光年的電影聲刺(口號)主要是指,就算是同性戀異性戀也好,人人醫生都有找到真愛的可能。所以儘管你與眾不同也不要擔心,有一天你的白馬王子、白雪公主(the one)終究會出現的。

但是遇到開心、悲傷、挫折......,許多事的喜怒哀樂,深深呼吸一口氣,勇敢面對明天的朝陽。也只有自己一人。特別是在這個階段,脫離凡事幫你弄好的媽媽身邊,去到那兒會有人陪伴的朋友......全世界可以依靠的只有你自己。right?

我們在心裡都對這世界多少有些期待。我在小時候期待媽媽送的午餐。高中時依賴同學一起上體育課、上工藝課。大學時依賴朋友吃午餐吃晚餐。不過依賴總是伴隨著失望。結果媽媽送來的是不喜歡吃的東西,哪天跟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吵架,上完一堂體育課,全班都知道妳們怎麼了;大學罹患獨自一人恐懼症,絕得自己一個人吃飯像怪物。

於是我們害怕失去。害怕孤獨一人。

越是害怕我就越想抓住什麼,凡事變的小心翼翼,於是我變的不像自己。我討好我重要的人。擔心面對窘境的那一刻到來。像「異鄉人」裡的主角,茫然不知其所處。

其他人難道就好過一點?現今還是有依賴公司,期待終身雇用,做了二十年便可以領一筆豐厚的退休金。有些人還是依賴政府,以為政府應該照顧人民,用政策保護人民。因為這樣,結果就有人中年失業;廠商轉移大陸,資遣費拿在手中,惶惶庸庸。

這世代被異化的人們,都是異鄉人裡的卡謬。不知道其所處,找不到價值所在。所以「我消費我存在」;擔憂「跨年」、「聖誕節」的伴來源。深怕重要節日,自己孤單一人,彷彿也預言了自己會孤單久久永永。言至此,可能你也想問我,「那麼你的看法呢?」我也是害怕存在與否的廣大大眾中一個。

為了解除這種不可能完全斷除的憂傷,今年聖誕節我決定寫聖誕卡片。不是電子賀卡喔,而是紙製卡片,用郵寄傳到收件人手中。藉由溫暖樸實存在感的卡張,傳達情感。捏在手心的小卡,不會吝嗇將寄件人的氛圍傳送給你,每個紙漿中的分子,在另外一個時間中,也是曾經這樣真實的被她的手心捏著,而他腸思枯竭地極力想要表現這份心思。經過特地在便利商店買五元郵票,用膠水貼上,信封細心寫上地址,收信人姓名,喔別忘了還有郵遞區號五碼。從遠方一地寄出,經由不知道多少手,最後由郵差手中接下這封來自盛冬的祝福。這一連串純手工,漫長的一封信的旅程,是多麼反現代、反工業、反「時間就是金錢」。

所以,也請你寄封聖誕卡祝許久不見的朋友聖誕快樂吧,即便你並非一個基督徒。

2006年12月4日 星期一

文化自是強與弱,此事無關好與壞

       文化的話題,看起來很象牙塔中的學術內容。但是仔細一探究,它所探討的範圍卻與在生活中與我們息息相關。從前的我,總是被社會中的優勢主流意見所操控,跟著大家群起睥睨,所謂「台客」、「台妹」。

      

      記得是蔡康永的電視節目「兩代電力公司」吧,它找來號稱所謂的台客、台妹,輪番上陣說出自己的「台灣氣質」,然後由坐在對面的完全不同的另一群人,時不時發出驚嘆、「好台喔~」、「天啊」之類的評語。再來或是由藝人或是由主持人繼續往下演展,討論台客的感情生活、台客的審美觀、台客的穿衣哲學、台客的休閒娛樂、因為台客所發展出來的笑話......。

    

       我看著電視中的那些服膺於現今主流文化的那群人,這樣大發議論、毫不客氣的批評生活於另外一種文化的族群。我心裡為他們感到小小的不屑,卻又哀傷於社會狹窄觀念帶來多嚴重的自我本位主義。是的,那些所謂的台客,也許腳踩藍白拖,也許穿高腰AB褲,也許坐姿會露出一大截白襪。也許他們去夜店不跳熱舞,而是戴上白手套跟著電子舞曲擺動身軀。

       

        但是,那又如何呢?難道身為一個人的價值,就一定要服從於這個世界的主流價值嗎?我的意思是,當整個世界的人一律絕得Prada的服裝是最有品味的衣服,最有價值值得登上時尚雜誌;難道不這樣想另外一小叢的人,他們選擇其他的服飾,就因為與眾不同,與社會主流價值不符,就要被否定掉了?


      前陣子讀了《見樹又見林》的社會學相關書籍,講到阿拉伯回教世界我們認為匪夷所思的相關禁忌,像是不能吃豬肉,特殊節日要齋戒、齋戒期間夜晚才能進食、一個男人可以娶四個老婆,其實各各都是有文化風俗,地理氣候、宗教等因素在背後交錯複雜所構成的。在阿拉伯世界中,糧食來源少,而豬這動物又是雜食性,因此若是養了豬,便會與人爭食,且在此飲食條件下食豬肉中毒機率極高;而齋戒是宗教因素,希望教徒可以體會窮人飢餓的不幸,轉而養成同情心的大愛精神。當地也因為頻年征戰,年輕力壯男子多出外打仗,男子折損率高,因此多娶老婆可以增加人口生育率。相同原因,印度人不吃牛肉,也是因為印度為農耕社會,而宗教將牛隻定位在「聖獸」的崇高地位,為的是怕在水災旱災時,百姓一時飢貧交迫將牛隻殺來充饑,等到隔年需要獸力耕種農田,就沒有牛隻可以使用了。

    

       而西方國家初次面對這些風俗民情時,有的大吃ㄧ驚,有的視為妖魔鬼怪、迂腐蠻荒...。不解其中原因,一昧的就以自己的文化觀點替他人做下定論,甚至評下好壞。這樣的行為其實是對他者文化不公平也十分輕蔑的。而我們現今所認為的文化優與劣,其實是建築在文化背後的國力是強或者是弱。

    美國、英國,歐洲西方國家如今掌管全球的經濟主脈,他們的生活方式、穿著因此被全世界的人們所仿效。國際會議上甚至發生,土耳其學者穿著其傳統服飾發表發現新行星的論文不被採納,但當他穿上西化服裝重新開口說話,卻又得到眾人的注意認同。這都是資本主義操縱當今世界的面向,而「有錢,連回音都顯得比較響亮」。


--

我相信我是讀馬克思主義讀到頭昏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