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6日 星期一

2020電影清單

1.第三次殺人 三度目の殺人  是枝裕和 2017 日本 。觀影日期:1/5。

※役所廣司的演技嚇死人的精湛內斂,福山雅治扮演菁英律師,劇情安排充滿玄機、鏡頭設定也有導演巧思,對人性的觀察別具日本民族性特色,不過是部安靜的的藝術片,稍不小心會睡著。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2016 Movie List



1.新世紀福爾摩斯:地獄新娘 Sherlock Special  Douglas Mackinnon 2015 UK  ※捲福重出江湖魅力四射,但劇本虛虛實實,雖看得出編劇企圖心,但敘事線亂且破綻不少。 觀影日期:1/3


2.愛情失控點 Irrational Man Woody Allen2015/USA ※典型的伍迪艾倫電影,中產階級、碎碎念、厭世、無病呻吟,令人驚訝的結局,喜歡伍迪艾倫的影迷依舊會非常喜歡。(但討厭的依舊會很討厭) Emma Stone 鄰家女孩造型好討喜好可愛。(已戀愛) 觀影日期:1/3

2015年 Movie List

● 丹麥女孩

《一個都不留》BBC迷你影集創收視新高

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小說《一個都不留》(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英國老牌電視台BBC將其改編成迷你影集,並在聖誕假期12/26至12/28播出,一舉奪得史上新高收視率,每集平均有550萬人觀看。
劇中演員均是一時之選,其中有演過哈比人力奇的艾登透納(Aidan Turner)、演過侏儸紀公園的山姆尼爾(Sam Neill)、以及英國最新奶油小生小鮮肉道格拉斯布斯(Douglas Booth)。
《一個都不留》講述十個素不相識、特質相異的陌生人,受到神秘歐文先生的邀請,前往著名的戰士島度假。晚宴期間,神祕主人始終未曾現身,直至用餐結束,竟從空中傳出一陣詭異的人聲,指控在場每個人都隱藏著一樁深惡的罪孽。 一個隱形殺手置身其中,隨時準備出擊;一首可愛童謠更預知其死亡紀事--「一個都不留」! 十位佳賓一個接一個死亡,倖存者人人自危,仿如驚弓之鳥,有誰能來這個荒郊野地拯救他們? 或者,他們通通都該死……(摘自《一個都不留》封底文案)
《一個都不留》在2015年被全球讀者票選出最受喜愛的克莉絲蒂前三名小說之首。這三名為:
第一名:一個都不留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第二名:東方快車謀殺案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第三名:羅傑‧艾克洛命案 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
影集預告:https://youtu.be/JyPeQM4OgyU
參考外電:http://ppt.cc/znPIN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阿嘉莎‧克莉絲蒂奶奶誕辰125年,BBC改編影集重溫舊倫敦風華

繼新世紀福爾摩斯,BBC再拍偵探系列影集。這次要阿嘉莎克莉絲蒂炫風再次席捲英國!

今年是阿嘉莎‧克莉絲蒂奶奶誕辰125年紀念,英國BBC電視台特別製作了六集小影集為「偵探小說之后」慶祝。

這部名為《鴛鴦神探》(Partner in Crime)的短篇影集,角色設定取材自同名小說《鴛鴦神探》,劇情發展則根據《隱身魔鬼》(The Secret Adversary),《密碼》(N or M?),三本均為阿嘉莎‧克莉絲蒂經典作品。

故事敘述1950年代的倫敦,結婚幾年的妻子BeresfordsJessica Raine飾)愈發覺得日子無聊,她想為一成不變的日子找點刺激。就在跟先生TommyDavid Walliams)出差的火車旅行中,Beresfords發現原本與他們共坐一桌的女士竟莫名地在一聲槍聲巨響後消失不見,這是在行進中火車上不可能發生的事,妻子Beresfords對這個失蹤事件感到好奇,甚至……可以說是十分興奮,因此她鼓吹先生湯米一同展開追查,然而隨著事情的發展演變,這對夫妻發現,想要回去以前的平靜生活已經變得不可能……

《鴛鴦神探》已於7/268/30之間播畢,畫面充滿濃厚古典英國氣氛,角色服裝、髮型考究。其中劇中一句名言引人深思──「婚姻需要一場冒險。」












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

荒謬的劇情,其實是真實人生──HBO自製影集矽谷第二季


2015年期待的美劇影集其中一部就是矽谷第二季。矽谷(Silicon Valley )是HBO的自製影集,講的是矽谷工程師發展新創企業時,在種種創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由於主角是個宅宅,所以裡頭的笑點及特色都是從「阿宅工程師」這樣的刻板印象發展出來。


第二季從男主角理查Richard已經創業出魔笛手新創公司開始承接劇情,魔笛手這個新團隊在技術大會上展現了絕佳的壓縮技術及速度,因此得到許多創投公司的青睞。矽谷的創投流程是,各家創投公司會分別提出願意投資的金額及看好度,然後新創公司以此決定要跟哪家公司成為合作夥伴。


另一位角色埃利希Erlich是一個狂妄、滿口粗話,沒禮貌但有時候會有絕佳行銷手段的另一阿宅。他們到每一家創投公司去簡報,陰錯陽差之下與第一家創投公司吵了一架,原本以為會得到壞名聲,卻反而讓創投的公司的興致更高昂了。


後來發現,原來這是創投公司慣用的「嫌棄→壓低價格→買下」的手段,影集中稱為「nagging」唱衰。正所謂嫌貨才是買貨人。所以一路下來,這兩個矽谷阿宅無所不用其極的到各家創投公司,擺出高姿態、用了各種難聽的語言攻擊創投公司的老闆啦、裝潢、提供的點心食物,當他們樹敵越多,在網路上的分數就越高,這兩個阿宅簡直高興到極點!怎麼會有這麼好的事情,罵人卻得到更多錢?!

這點諷刺了矽谷新創產業當中,大家一窩蜂提價的盲點。在一論價談判事件中,大家人人有把握,個個沒希望,其中的焦慮就在提offer的價格上顯現,莫名其妙的越炒越高。特別是這部影集用了言語侮辱來增加反差。我對你越壞,提價反而越高。


但矽谷的創業人生就是變化的這麼快,第一集末,當他們全都出席金主的告別式,競爭對手在台上聲淚俱下地懷念他,主角正感性地說:「其實他也沒那麼壞嘛」,手機就收到了訊息:他們正遭到了互利(Hooli)創辦人的提告,聲稱他們從互利魔笛手是互利的財產。

影集中這一幕,將嘲弄運用到最高。當台上的人物假惺惺地說「做任何事都要寬容,而非是挟怨報復」漂亮的和解語言時,一方面魔笛手一行人卻在台下收到被提告的訊息。

先告再說
這是矽谷常用的招數之一,用官司阻撓對手的上市,不管輸贏與否,先爭取時間再說。這點也在蘋果與三星、HTC在2011年展開的訴訟大戰中常看到。影集中更絕的是,,理查被逼到極點,原本跑來抱大腿的各家新創公司,聽到魔笛手被告了,原本搶著要跟魔敵手簽約的狀況,也頓時一百八十度大轉變。

反觀現實生活中,馬雲的阿里巴巴2014年9月才在美國IPO創下新高記錄,一躍成為華人新首富,但馬上在隔年2月遭到美國集體訴訟之後,股價大跌,市值蒸發215億美元。(見報導)戲裡演的荒謬,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是真實上演。

第二季第一集就在這樣戲劇化的轉折中結束了。

做為一個喜劇影集,編劇擅長將眾位主角們,特別是一臉緊張、害羞,講話音線飄忽不定的理查置入尷尬窘境,看看這部影集當中,它也確切做到了。並且培養出一種矽谷阿宅的特殊笑果。

但在這樣的搞笑劇情中,你又能看出來,創業其實並不簡單,任何狗屁倒灶、對天大喊:「WTF!!!」的事情都會發現。事情永遠沒有這麼簡單,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急轉直下,或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就是矽谷這部影集要教我們的事。矽谷第二季第一集歷經:被全矽谷誇張吹捧、罵人卻得到更高聲譽、金主莫名其妙過世......這些宅宅工程師們還能更窘嗎?接下來還會出現什麼樣的荒謬又真實的轉折呢?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日劇影子寫手──兩位女性的對決


唉唷!日劇《影子寫手》(又名《代筆作家》真的好好看哦。編劇橋部敦子居然膽敢挑戰作家這個職業,果真操弄情節的功力驚人。本劇講述日本出版業的暗黑密辛,身為出版產業的我,嘿嘿,當然要看。
中谷美紀已非當年《電車男》的青春美貌,在她隱隱抽動的眉頭上看得見歲月痕跡,但保養得宜的無斑無皺紋臉龐,實在難以相信她已經近四十歲了!(驚嚇到下巴閡不起來)
她飾演一個江郎才盡的文壇女王作家——遠野理紗,正苦於面臨創作瓶頸,偶然間發現新助手川原由樹(水川麻美飾)雖然年輕,但寫作才華洋溢,於是在私心之下,說服川原當她的寫手,小說掛遠野理紗的名,內容卻是由文壇新人操刀。一開始雙方倒也合作愉快,但隨著人性黑暗操控了道德感,事態開始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中谷美紀最厲害的點是,她抓得住女性的脆弱與堅強,由於主角個性孤芳自賞,如同小龍女一般,喜怒哀樂全都不顯於色,中谷美紀自然不能有太多表情,但每每在與失憶症母親相處時,該角色的脆弱面全都顯現,於是你就可以看到中谷美紀以一種超級優雅的方式梨花帶淚地與老母親剖心剖肺,還一邊帶著與世隔絕的疏離感喲。
全劇也採用日本小說的模式以部劃分,第一集到第五集為第一部,今天看的第六集是第二部的開端,兩人鬧上法庭了,我得說,導演將法庭繫的鏡頭搬演得太有氣勢了啦。全劇調性是定在兩位女性的對決,包括年輕的vs.年長的,有權勢的vs.弱勢的,相對個性悲觀的vs.個性天真的,家庭悲劇的vs.看似擁有幸福婚姻的。除了地位造成兩人對決的優劣勢對比之外,年紀的差比,也註定遠也理紗遠遠贏過年輕女子川原。(因為,就算兩人才華相當,她就比川原早生幾十年嘛,運用對方沒有的資本競爭,會贏也是應當的)
儘管代筆是件不道德的事,但整個日本出版產業也因為既得利益,而成為遠野理紗的共犯結構,這項情節看起來十分熟悉,似乎許多地方也看得到相似的影子。於是,所有人就這樣地⋯⋯一步步淪陷下去了。
第六集最精彩的部分在於,遠野理紗指責出版社主編,代筆寫手是他的主意,是他把她拖下水的。但主編反將一軍說:「不,這一切都是遠野理紗自己的決定。」於是遠野也想到自己也是這樣告訴年輕的川原,會答應一起成為共犯,也是她自己個人的決定。怪不得別人。
這一點刻劃地恰到好處,絕無工匠的斧鑿刻痕,也正警示各位觀眾,所有一切困境,都是自己的決定所致。
第一部的開始由兩位女性在雨中車燈前的扭打開始,結束於扭打後的內心自白。編劇操作鏡框式寫法的手法俐落:第二步開始於兩人對簿法庭公堂之上,靄靄白光之下,劃出兩人對立之勢,後續情勢如何?待我們繼續看下去⋯⋯

導演會不會變?──曼哈頓戀習曲


曼哈頓戀習曲 (Begin again),怎麼說呢?喜歡卻又不那麼喜歡。看到一半時覺得風格似曾相似,查了一下之後才發現,導演居然是之前很喜歡的《曾經,愛是唯一》(Once)導演 John Carney。無怪乎劇中家庭至上的價值觀還有男女間知音相惜的相互鼓勵這麼雷同。只是所有的規格都升級了,場景從愛爾蘭改為世界之都紐約,演員從不知名的大鬍子變為綠巨人浩克Mark Ruffalo,以及英國氣質女星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
音樂一樣好聽,導演的音樂品味一樣令人敬佩,演員一樣演技真摯動人,尤其兩位主角真是會演,兩人半夜回到朋友家中那種相看一眼「你知道我等下要幹嘛」的眼神真是太驚人了。以及綺拉發現明星男友終究不可能只停泊在一間港灣的那種傷心、了然、自我放棄的騎單車那幕戲也很精彩。
但我得說,導演在得到明星陣容演員以及世界之都為故事背景等等這些好萊塢元素之後,也相對地失去了之前獨立作品的獨特性。情節太美好,好得顯得很⋯⋯假。順理成章的劇情安排,令人感覺果真是追夢天堂好萊塢電影工廠出品。像是:
        1.女主角慘遭明星男友劈腿的隔天後就被落魄音樂製作人,當街發掘。(她還是被拱上台的呢)
        2.製作人從未聽過女兒彈貝斯,然而未經過演練,第一次彈奏就可以一次到位,太假了。
        3.一次的家庭相聚全家就盡釋前嫌,破鏡重圓,突然大家都不恨彼此了?!(驚)(綺拉可以改行當音樂心理治療師)
        4.事業成功來得太快,一夜就有一萬人購買線上專輯,自此所有困境都解決了。這個也實在粉假,粉好萊塢。

但我也很激賞這個編劇的某些編劇巧思,像是:
        1.營造落魄的那個人,在旁人眼中看起來就是順理成章的家庭悲劇禍源(?!)當綺拉露出那種「來吧,我們來談談」的憐憫眼神,馬克爆發了,這點倒是很具人性。
        2.綺拉面對前男友挽回,心中漾起連漪,但看清現況與男友個性後,又毅然決然離開,決心開創自己的事業。這點倒是很激勵,鼓勵女性尋找自己的一片天,蠻棒的。
        3.最後一個,應該是導演想要告訴所有創作者的話,透過一代貞女綺拉口中說出來:
Dave: "But everyone loves it when we do it." (但我們這樣做大家都很喜歡啊。)
Gretta: "Why are you so worried about what other people think?"(你為什麼要這麼在乎別人的想法?)

過於迎合別人的想法就會失去了自我,希望導演以後都能照此保存他自己的風格。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2015年電影觀賞清單

1.鳥人  觀賞日期01.25,四顆星半
2.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  觀賞日期02.15,四顆星
3.愛的萬物論
4.曼哈頓練習曲 觀賞日期02.24,三顆半星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什麼?!阿湯哥原本要演《刺激1995》? 10個你不知道的《刺激1995》小八卦

電影《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是大家心中的經典電影。在IMDB網站中,這部電影經三千多名影迷評分,拿到了罕見的9.3高分。(《教父1》拿到9.2分、《大國民》僅拿到8.4分)

當時1994年首先在9/23小規模上映,10/14正式上片,算一算距今也恰好滿20週年了,時代雜誌還特別為這部影響美國人至深的電影做了〈10個你不知道的刺激1995小八卦〉專題,試圖喚起觀眾當年觀賞這部電影的溫暖感受。就讓我們來看看刺激1995的10個小八卦吧。


10個你不知道的 刺激1995 小八卦




1.這部電影原著小說是根據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金的短篇小說〈麗泰海華絲與蕭山克監獄的救贖〉而改編,收錄在《四季奇譚》(Different Seasons)一書中。同本小說中另外還有《是誰和我玩遊戲》、《站在我這邊》也都被改拍成電影。



2.導演 Frank Darabont 只花了1元美金就跟史蒂芬金買到了電影版權。(哎呀!老金怎麼這麼傻?!)


3.劇組原本是想找湯姆克魯斯來演銀行家安迪,哈里遜福特來演說故事的紅頭。(好險沒有,全劇都大帥哥不就變偶像劇了嗎?)


4.摩根費里曼在拍第一次跟安迪碰面的那場戲時,依劇情需要,他得一邊丟球,一邊與安迪討論偷渡鍬頭的事情,那場戲足足拍了九個小時,不過摩根費里曼一點都沒有抱怨,第二天很敬業地繼續拍,只不過手背了一個手吊帶來上工。


5.紅頭的手機號碼是237開頭,而這號碼跟電影《鬼店》中的房間號碼相同。(鬼店電影研究者這下要大聲囔囔了!)



6.雖然故事結束在1965年,但電影最後一幕當中,安迪所駕駛的那台紅色Pontiac GTO卻是1969年才開始生產的。


7.電影中的監獄檔案照其實是摩根費里曼的兒子(左)代演的。


8.電影海報中的經典一幕,其實是混著巧克力糖漿、木屑末和水所做出來的效果。(噁......)


9.典獄長拿出煙盒款待安迪時,煙盒上出現衛生署反煙禁語,但事實上,反煙禁語是在1970年代之後才出現。


10.導演事先預錄摩根費里曼的聲音,在拍攝鏡頭時再播放錄音給演員們聽。(所以上帝之聲是這樣來的嗎?)


     
這些你不知道的小故事是不是勾起你對這部電影的回憶呢?原著小說《四季奇譚》今年十月也準備重新改版上市了,換了一個漂亮到不行的書封,滿滿的氣氛似乎要滿溢而出,這樣的經典小說搭配經典電影一定要買來收藏的啦!

資料來源:時代雜誌網站

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五星主廚快餐車——敗也科技,成也科技


五星主廚快餐車(Chef),是一部勵志的作品。但也對那些固守傳統的守舊人士喊話:「改變吧!死守著數年不變的菜單已經不能滿足今天的消費者了。」世界一直在變,一則推特、一個YouTuBe,馬上改變一位主廚的職涯生命。沒有一個時代比得上當今的時代,一個推特出去,兩三萬人馬上看到;發生行為脫軌,身邊馬上數十人拿起手機,當場錄影並發表在網路上。於是功成名就一瞬間,身敗名裂也一瞬間。

科技的影響在這部電影中隨處可見,你懂了網路,你就等於擁有一項利器。而這無關乎年齡、年收入。像是主角的兒子就是所謂的「啣著i系列長大的孩子」,使用網路就跟吃飯喝水一樣地自然,他用網路汲取資訊,用網路發佈訊息,用APP應用程式記錄生活,甚至用隨手可剪輯的錄影軟體達到夢想。不僅成功利用推特幫老爸打響知名度,還一路記錄旅程讓老媽放心。而你說,這些事情一定得是成年人才做得到嗎?

20133月,奇摩向英國十七歲高中生尼克.達洛西歐(Nick DAloisio)收購其編纂的新聞閱讀程式Summly,尼克瞬間成為三千萬財富的擁有者。看看主角的十歲兒子吧,連五星主廚老爸都要跟他學如何使用推特呢。

五星主廚敗也科技,成也科技。最終,他運用社群網站一路紅回洛杉磯,連昔日仇敵也來求和,並提出雙贏條件。再一次,五星主廚再創職場巔峰。


                   

反觀,拖累主廚的餐廳老闆,因為抱持著「滿餐廳的人都是要來吃招牌菜」,不准主廚端出準備多時的新菜單。但他不了解,當天之所以定位滿桌,正是大家早已慕新菜單之名而來。如此不懂世事的老古板,因固步自封而扼殺了新商機的例子,是不是似曾相識?這個老闆,敗在生在科技時代,卻從不去了解世界的脈動,就算有人推特店門口撒了一百萬紙鈔,他也會搶輸別人吧?他不了解社會的現況,仍沈醉在往日成功中。他以為,只要複製,就能一直成功下去。

《世界一直在變,領導者該做的事》(Make Change Work)書中有句話:「即使你是在正確的道路上,如果坐著不動,還是會被輾斃的。」所幸,故事中的主角一直求新求變,為了改變,甚至願意放下自尊心向外求援,最後也找回了遺失已久的親子之情。

本片熱鬧、勵志,雖然有過度美化之嫌。但是做為一個勵志片,能帶入變革、科技變遷、多元文化、親情、喜劇等多重元素,卻不因此顯得繁雜,反而能融會有致。可以說是一部相當傑出的好萊塢商業片。

片中提到的APP或社群網站:
1.推特Twitter,logo是一隻青色小鳥,意思是啾啾叫的鳥兒。一則推特僅能一百四十字。要注意,推特他人PO文,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2.臉書,全世界最夯的社群網站,同時也能記錄自己的人生片段。還有打卡功能,走到哪,打卡到哪。是小本創業的行銷利器,能藉此打造屬於自己的粉絲團。

3.1 Second Everyday,在電影中起了關鍵作用。簡單的說就是把一天一張照片以影片方式播方出來。每一天僅有一秒時間,因此可以快速瀏覽生活變化。

4.Youtube,主廚「發飆名聲」快速傳播全靠它,現在大家多習慣到YOUTUBE找影片,應該不用在此多做介紹。

5.Blogger,自古至今,不管時代如何變化,都有一個主廚聞風喪膽的食評家。料理鼠王的食評家以往在報紙寫專欄,數位時代的今天,食評家的舞台從報紙轉往網路上,而且是Googel旗下的Blogger,台灣網友可能沒那麼熟悉。而且,經營得善的Blogger可以轉賣得手三百萬美金,對台灣網友而言可能也是天方夜譚。但只要想像彎彎、宅女小紅一樣的部落客好像也就不難理解了。

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電影「一樹梨花壓海棠」中的女性勝利


今天去看2014年奇幻影展的「一樹梨花壓海棠」(Lolita)(這中文片名實在是……),其實就是小說蘿莉塔(Lolita)的電影版。導演是我最喜歡的史坦利庫柏立克(Stanley Kubrick)。下班要前往新光影城時,正好遇到同事,還跟她大概介紹了一下史坦利庫柏立克的電影清單。正好自己也發現,史坦利庫柏立克的電影幾乎都是在影展上接觸到的。

像是「鬼店」(The Shinning)是大學時的電影概論課堂上看的,去年金馬影展看了「金甲部隊」(Full Metal Jacket),我愛到不行。前年看了嘲諷電影「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雖然有點看不懂,但是奇愛博士的角色塑造很強大。庫柏立克的作品也不是每一部都看得懂。「二00一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就沒辦法了。但是電影在藍色多瑙河圓舞曲配樂下,由猩猩丟出的骨頭轉為太空艙鏡頭,無疑是一次電影世上的華麗表現。

所以這次奇幻影展要播庫柏立克的作品,怎麼可以不趕快買票?

蘿莉塔原著小說為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著,著名程度甚至造就「蘿莉控」這類的社會名詞。劇情主要說,一個大叔韓柏特要在暑期短暫租屋,無意間看到寡婦房東太太的女兒蘿莉塔,一時情迷之下,就決定住下來了,就此開始大叔與蘿莉塔的忘年孽緣。

電影中的大叔看起來蒼涼、無時無刻都在匆忙、吃醋,在一旁的蘿莉塔總是露出天真無邪的表情,驕縱、索取無度。電影看到最後很容易被大叔的苦肉計騙倒,不禁掬一把同情淚。電影演到最後,看到蘿莉塔住在這麼悲慘的房子裡,面臨財務困難,又感覺大叔三年過去了仍對蘿莉塔癡情一片,常言道「身高不是距離,年齡不是問題」忍不住要跟蘿莉塔說:「妳就跟了他吧。」

怎知道,走路吊兒郎當,嚼口香糖滿臉不在乎的蘿莉塔正是父權社會中的女性勝利者。對我來說,蘿莉塔贏得滿堂勝利,更贏得尊嚴。

追愛層面來說,蘿莉塔愛的是劇作家,她也勇敢追愛,相較於大叔的畏縮逃避,蘿莉塔顯得落落大方。等到發現劇作家愛得不是她,甚至打算利用她賺錢時,蘿莉塔便毫不猶豫地離開了。

大叔就不一樣了,愛得猥瑣,又強要在他人面前強裝紳士形象。以父職權威形象為隱藏,事實上做的卻是愛人關係中的控制行為。蘿莉塔若不從,便以「我是妳父親,妳就該聽我的話」想把蘿莉塔緊緊綁在身邊。

這個文本狠狠將大叔這樣一個被情慾沖昏頭,卻又色大膽小的角色狠狠嘲弄一番。在生理衝動下,大叔有著社會上最高學歷榮譽,人人出口閉口必稱「博士」頭銜,卻屢屢笨拙表現得像丑角。在性衝動以及道德規範束縛之下,博士被小女孩及劇作家捉弄得狼狽不堪。

而你認為這位博士真是什麼好東西?才不,電影最後他終於良心發現,把其母死後遺留下本該屬於蘿莉塔的財產歸還。這樣看來,電影蘿莉塔應該是中年大叔的蒼涼,小女孩的勝利才是。但我覺得,這位父權角色,最終還是耽誤了蘿莉塔的幸福。

女性常常落於附屬於男人的命運,蘿莉塔之於大叔韓柏特的兩造形象在所多有。男性提供金錢物質,女性獻上嬌美胴體。對我來說,蘿莉塔揭露兩性需求之外的殘酷事實,那便是縱使買的到愛情,也不見得買的到真愛,更買不到女性對自我意識的追求。

評註:蘿莉塔當年必定是著了爛桃花,沒來得及斬斷爛桃花,被纏上了,竟弄得家破人亡……,果然人長得太美也是種困擾。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魯蛇的勝利就在於沒有什麼可失去——醉鄉民謠

喜歡柯恩兄弟是在嚇屎人的“No Country For Old Man”險路勿近,再過來是”True Grit“真實勇氣。畫面優美,劇情動人,柯恩兄弟有屬於自己的獨特強烈風格。原以為,他們就是拍動作片的翹楚,沒想到“醉鄉民謠”,這類的文藝片,他們也能朗朗上「手」。

以巴布狄倫Bob Dylan的人物為原型,搞藝術的似乎就是要有藝術家個性。不能在餐後要求表演彈奏演唱,不可接受搭檔演出,因為某個令人心碎的理由。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但為了夢想,戴維斯可以從紐約搭便車、餐風露宿地大老遠跑到芝加哥,只為了一紙可能的合約,好不容易有了一點點機會,又被自己無謂的原則給摧毀了。

成也自己,敗也自己。

我彷彿看到戴維斯的挫敗,失落,就看著他即將放棄夢想事業了,然後又因為沒錢了,只能重拾與生俱來的本能再度投入這個除了呼吸之外,最熟悉的本能。承認吧,你就是離不開它。

許多為了夢想掙扎,痛苦的人也許會對醉鄉民謠感到心痛,然後又在最糟糕的那一瞬間問自己”WHAT ARE YOU DO ING?“,最後被自己的夢想拯救,然後在一灘爛泥裡繼續下去,既然什麼都沒有了,不如再堅持一下吧......


  )

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

2014 Movie List

1.甜蜜殺機
2.Her 雲端情人
3.World War Z 末日之戰
4.Django Unchained 絕殺令 2/12
5.Blue Jasmine 藍色茉莉
6.KANO
7.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8.自由之心
9.華爾街之狼
10.瞞天大佈局
11.捐精大丈夫 (超級難看,令人不耐的一部片)
12.惡棍特工
13.極樂世界(結局超爛,茱蒂佛絲特早早就領便當了。)
14.飢餓遊戲2 :
15.醉鄉民謠
16.末日列車
17.一樹梨花壓海棠
19.開羅紫玫瑰
20.末日列車
21.當哈利遇上莎莉
22.冰雪奇緣
23.白米炸彈客
24.露西
25.美國隊長2
26.寂寞拍賣師
27.天使威士忌
28.蜘蛛人2
29.手札情緣
30.二手書之戀
31.YSL瘋狂的愛
32.
黛安娜王妃
33.愛神

34.藥命俱樂部
35.哥吉拉
36.布達佩斯大飯店
37.真愛每一天
38.永遠的0
39.五星主廚快餐車
40.八月心風暴
41.賈伯斯傳
42.白日夢冒險王(對,再看一次)
43.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曼氏布克獎

曼氏布克獎歷屆得獎書單

2013 《The Luminaries》Eleanor Cattonl著


2012 《Bring Up the Bodies》    Hilary Mantel 
中譯本:狼廳. 二部曲, 血季


2011 《The Sense of an Ending 》  Julian Barnes 
中譯本:回憶的餘燼


2010 《The Finkler Question 》 Howard Jacobson
中譯本:芬克勒問題

2009 《Wolf Hall》  Hilary Mantel 著
中譯本:狼廳

2008 《The White Tiger》  Aravind Adiga
中譯本:白老虎


2007 《The Gathering 》 Anne Enright
中譯本:聚會


2006 《The Inheritance of Loss》  Kiran Desai
中譯本:繼承失落的人


2005 The Sea 》 John Banville



2004 《Line of Beauty》   Alan Hollinghurst
中譯本:美的線條


2003 《Vernon God Little 》 DBC Pierre
中譯本:維農少年



2002 《Life of Pi》  Yann Martel
中譯本: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

2001 《True History of the Kelly Gang》  Peter Carey



2000 《Blind Assassin》  The Margaret Atwood
中譯本:盲眼刺客

1999 《Disgrace》  J.M. Coetzee
中譯本:屈辱

1998 《Amsterdam》   Ian McEwan
中譯本:阿姆斯特丹

1997 《The God of Small Things 》 Arundhati Roy
中譯本:微物之神

1996 《Last Orders》 Graham Swift 著
中譯本:天堂酒吧


1995 《The Ghost Road》Pat Barker 著

1994 How Late It Was, How Late》James Kelman  著


1993 Paddy Clark Ha Ha Ha》Roddy Doyle

1992 《The English Patient》  Michael Ondaatje
中譯本:英倫情人

1992 Sacred Hunger 》 Barry Unsworth



1991 The Famished Road》  Ben Okri
中譯本:飢餓之路



1990 Possession》  A.S. Byatt
中譯本:迷情書蹤:一則浪漫傳奇

1989 The Remains of the Day》  Kazuo Ishiguro
中譯本:長日將盡

1988 《Oscar and Lucinda》  Peter Carey
中譯本:奧斯卡與露辛達

1987 《Moon Tiger》  Penelope Lively

1986 《The Old Devils 》 Kingsley Amis

1985 《The Bone People》  Keri Hulme

1984 Anita Bookner 《Hotel du Lac》

1983 J.M. Coetzee 《Life and Times of Michael K.》
中譯本:麥可.K的生命與時代

1982 Thomas Keneally 《Schindler's Ark》

1981 Salman Rushdie 《Midnight's Children》
中譯本:午夜之子

1980 William Golding 《Rites of Passage》

1979 Penelope Fitzgerald 《Offshore》

1978 Iris Murdoch 《The Sea, The Sea》
中譯本:大海,大海

1977 Paul Scott 《Staying On》

1976 David Storey 《Saville》

1975 Ruth Prawer Jhabvala 《Heat and Dust》

1974 Nadine Gordimer 《The Conservationist》

1974 Stanley Middleton 《Holiday》

1973        J. G. Farrell 《The Siege of Krishnapur》

1972 John Berger 《G.》

1971 V.S. Naipaul 《In A Free State》
中譯本:在自由的國度

1970 Bernice Rubens 《The Elected Member》

1969 P.H. Newby 《Something to Answer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