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霧濃似情愁──咆哮山莊

  2012年的第一部電影是到台北光點看咆哮山莊。

  
這部電影由文學著作改編,雖然很常看文學小說,但老實說咆哮山莊我還沒看過,但看過《異數》那本書,對作者愛米莉布朗特姊妹的努力印象深刻。以及,之前去英國旅遊時,到過湖區 ( Lake District),對咆哮山莊中的霧濛濛草原特別有感覺。

先前在長春國賓看不可能的任務四時,恰巧與咆哮山莊一起散場。( 其實原先也是要看咆哮山莊的,但第一天上映太晚買票只剩前三排而作罷 ) 廁所旁聽到別的電影客抱怨本片slow motion過多,讓我有點害怕,怕是又像黃英雄的「挪威的森林」那樣的文學改編電影。要知道,看小說是一回事,但電影的影像呈現又是另一回事。


拖到了一月上旬才去看,果然原先在長春國賓上映的場都宣告結束了。(是不是票房不夠理想呢?)這下只剩小小的很像學校放映廳的台北光點可看,還好,這種藝術型電影,是不是大銀幕不會影響太多。(重要的是文藝氣氛XD)


我得說,這部電影的攝影很美、每個鏡頭顯然都是有細心雕琢過的。沒有看過布朗特的原著,無法碎嘴分析太多改編過後的差異,但是女導演的確是有把咆哮山莊中那個獨特的地理環境氣氛表達出來。

霧濛濛、廣大不見天日的草原,永遠濕漉漉、陰雨、甚至大雨的環境讓人心煩。男主角永遠都在溼答答的環境下對眾人憤慨難平,天氣影響人的心理、生理。也許克里夫帶著凱薩琳去晴朗一點的布萊登海邊會不會讓結局好一點呢?

鏡頭經常帶到「鳥」,小時候的凱薩琳喜歡收集鳥的羽毛,也許,她想遠離這樣的環境吧?

我一直認為,她跟克里夫是相知相惜的,他們一見如故,演小時候的克里夫演的好棒,這一整齣戲幾乎都在他的身上。沉默不語、憤恨的粗黑眉毛、一言不合就要跟對方大打出手、眼神永遠緊盯著小凱薩琳,但是卻又自尊心極高。他的愛,在小時後時永遠不知道如何說出口,最親密的肢體接觸只能在泥地上兩人打鬧中表達,但是不懂拿捏愛的分寸又弄疼了小凱薩琳。這樣想愛卻又不知道怎麼愛的人物性格,增添本作品的情感厚度。要是你知道克里夫的生長環境,跟眾人對他的不友善,就會知道這樣的相處已經是他最高放下戒心的表現了,很讓人心疼。



再來說到凱薩琳,我不是很滿意小凱薩琳的選角,原因是...跟長大的差太多了,長大的太漂亮、太有個性美,而且...眼珠是深綠色的!小凱薩琳是藍色的阿,是要騙誰?難不成眼珠顏色會隨著年歲改變?導演把鏡頭照這麼近不注意到簡直太難了。而且小凱薩琳的外表過於平凡,雖然有演出驕縱、任性的個性,但與原著中"漂亮"的形容相去太遠。

老實說,我是為了長大後的凱薩琳 ( 凱亞絲柯黛蘭莉歐Kaya Scodelario 飾 ) 買票觀賞的,凱薩琳一出場著實令人亮眼,騎在馬背上會青梅竹馬的那套酒紅禮服也夠美;可惜,出場鏡頭過少,遠遠少過長大後的克里夫。兩人死前相擁那邊令人掏心掏肺,但導演的鏡頭這時又搶戲不少。所以身為英國正妹團的女主角凱亞 ( 據悉與艾瑪華生是姊妹淘好友。) 在這部戲只能說有"驚鴻一瞥"的表現,但古典扮相真的很美,比起綺拉奈特莉漂亮,但仍不及妮可基嫚。聽說娜塔莉波曼想爭取演出凱薩琳一角,但現任女主角活生生地就是比較幼齒,納塔莉都已經為人母了,我想,就安心去演人妻角色吧!

本片,前大半段都是演出兩人小時候相處的情形,後面的一半在演克里夫終於拋棄自尊,向卡薩琳表白。可惜,就像一大堆的古典文學公式一樣:

兩人有好感→兩人遲遲不願表白→一人故意試探→另一人賭氣 ( 嫁/娶他人或遠走他鄉 ) →人事全非之後才要回來→革命→其中一人喪命→悲劇。

抱歉我有公式化強迫症,但很多文學作品都這樣鋪陳沒錯,然後讀者(觀眾)才會讚嘆這樣淒美的愛情。


克里夫與凱薩琳的感情從小培養起,凱薩琳愛克里夫,但卻擔心嫁給克里夫會貶低自己的身分。克里夫也因為凱薩琳處處偏愛他,當眾人鞭打、嘻笑他時,只有凱薩琳愛著他。多年後回來,克里夫向凱薩琳表白:「沒有妳的日子,我都是苟活的。」以文學角度來看,著實是用情至深,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純愛系列。布朗特姊妹還是偷偷置入了少女們最愛的情節來鞏固基本盤呀。但本小說卻充滿情色 ( 哥哥漢德黎野合 )、暴力鏡頭。像是克里夫殘虐小動物、獵兔、殺羊...。作者用很多的內容來鋪陳克里夫這樣一個內斂、內心憤恨必須靠這樣的暴力舉動抒發,咆哮山莊字義上縱使說的是山莊長年經強風狂吹,好像時時都在咆嘯一樣,但是否也是作者布朗特女士也在暗示克里夫的壓抑情感、報復的決心正在這個山莊中無聲咆哮著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